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反奉戰爭
反奉戰爭
時間
1925年11月 ~ 1926年08月14日
地點
湖北、安徽、河北、河南、綏遠
相關人物
反奉戰爭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1925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失敗的吳佩孚在武漢就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發動反奉戰爭,圖謀東山再起。1925年11月,直系浙江軍務善後督辦孫傳芳響應起兵,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驅逐蘇皖等地奉系勢力。

11月中,奉系將領郭松齡突然叛奉自立,兵敗巨流河,於新民縣被捕,次日被殺害。1925年12月初,馮玉祥揮戈東向,向已宣布「脫離奉系」之直隸督辦李景林大舉進攻。

1926年,多面受敵的奉系張作霖遣專使與吳佩孚釋嫌修好,約他自武漢北攻馮軍,5月至6月,張作霖、吳佩孚代表再磋商,決定暫時維持顏惠慶內閣;雙方則合力解決馮之「國民軍」。

奉軍於1926年8月14日攻克南口,馮軍西往綏遠。反奉戰爭以失敗告終。

事件背景:

1924年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一面以二百萬日元重賂,爭取馮玉祥對直系「倒戈」,發動「北京政變」(,幽禁曹錕,摧毀其「賂選政府」,由國務總理黃郛「攝行大總統職」過渡。同時奉軍在少帥張學良指揮下,突破直軍防線,在山海關、秦皇島一帶包圍吳佩孚主力,繳械納降3萬餘人。吳率殘卒數千,浮海遁走,使奉系於「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全勝。

至此,奉系大舉入關。編制是自「東北陸軍」中編出6個「軍」,由姜登選、李景林、張學良、張作相、吳俊陞、許蘭洲分任第一至第六軍軍長。[每軍下轄3至個「旅」及若干「獨立團」,如砲兵、工兵、輜重兵等。另加空軍、海軍由少帥張學良直接指揮。6個軍總共20餘萬人。第一軍、第三軍合組「一三聯軍司令部」,張學良為司令,第三軍副軍長兼第六混成旅旅長郭松齡為副司令。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再次擴編,改旅為師,改軍為軍團。

1925年春,「一三聯軍司令部」改為「京榆駐軍司令部」,駐天津。直轄步兵6師12旅,騎兵1師2旅,砲兵2旅,工兵1團。張學良任第三軍團軍團長兼司令,郭松齡任副司令。共有步騎砲工輜各兵種7萬5千人。

11月初,奉系主帥、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抵達天津,會晤馮玉祥商討善後,決定公推閒居天津之前「皖系」軍閥段祺瑞暫時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以後另作安排。11月24日,段在北京就職。張作霖率千人入北京觀禮。就職後,段要「廢督裁兵」,解除各省兵權。張作霖乃自請撤銷「鎮威將軍府」,並解除「東三省巡閱使」名位,改任「東北邊防屯墾督辦」,仍「節制東三省軍務」。

馮於曹錕政府內閣原任「陸軍檢閱使」,屯駐重兵於京畿南苑。段也裁撤其名位,促馮去蘭州就任「西北邊防屯墾督辦」。

馮和張作霖主張電請孫中山北上。段乃附和,聯名電請孫文大元帥北上,為和平統一,共商國是。張作霖、孫中山原為老友。二人兒子張學良、孫科乃「民國四大公子」,交情不惡。12月31日,孫中山抵達北京,至1925年3月12日病歿。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第五軍副軍長闞朝璽奉命率2個奉軍混成旅及若干地方部隊,出任熱河特別區都統,駐節承德。第二軍軍長、滿族直隸人李景林奉命出任直隸軍務善後督辦,駐節天津,轄奉軍及改編地方部隊6萬餘人。

1925年初,張作霖以張宗昌在長江有作戰經驗,給予「蘇魯皖剿匪司令」名義,挾前「松滬護軍使」、戰敗投奉之盧永祥揮軍南下,擊破直系齊燮元軍進佔南京。盧永祥於南京一帶網羅一些淞滬舊部增組「宣撫軍」,仍以張宗昌為總司令,率軍循滬寧鐵路東進。1月底,佔領上海。

4月,第二軍副軍長、山東人張宗昌出任山東軍務善後督辦。總參議楊宇霆任「江蘇督辦」,第一軍軍長姜登選為「安徽督辦」,統率長江下游奉軍。此時奉系擁有陸海空軍37萬人。6月13日,張學良奉張作霖命,率奉軍2千餘人進駐上海。上海公共租界英法當局見奉軍開入上海,聯銜向張學良要求派軍入駐租界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