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東北易幟
東北易幟
時間
1928年07月01日 ~ 1928年12月29日
地點
中國東北
相關人物
張學良
、
蔣中正
資料來源:鳳凰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統治中國東北地區的奉系軍閥將領張作霖遭謀殺,由其子張學良接任。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將原來懸掛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稱為「東北易幟」。此舉象徵北伐結束、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中國、以及北洋政府時期的正式終結。
然而當時外蒙古仍為蘇聯所佔據,西藏也僅有原本北洋政府設立的代表處而無駐軍,甚至地方軍閥雖宣稱服從中央政府,實際上仍把持當地的軍政財稅,因此當時的中國僅在名義及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統一。
背景:
1926年,中國國民黨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率領國民革命軍發動北伐,以消滅各地軍閥政權,達成中國統一的目標。1927年8月,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中正因國民政府內部分裂及徐州兵敗,宣佈下野,直至1928年4月重新掌權,發起第二次北伐戰爭,並於臨近5月底時進軍北京。身處北京的北洋政府被迫瓦解,張作霖不顧日本死守燕、冀的要求,放棄北京撤回東北。1928年6月,張作霖出關,日軍遣人於皇姑屯預埋炸彈,炸死張作霖。但東北仍為奉系政權,並以北洋政府五色旗作為旗幟,北伐並未完成。
Top
發生過程:
1928年6月,奉系將領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殺後,其子張學良立返瀋陽,受到張作相等宿將擁護,繼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主掌東北兵權,成為東北政治、軍事和行政的最高統治者。
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革命軍宣告停戰,表明不會干涉「重新統一」的任務,引起日本不滿,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派遣特使林權助向張學良要求滿洲獨立,張學良拒絕之後更積極轉投向國民革命軍,7月3日,奉系與國民政府雙方代表在北京會面,商討和平解決方案。
國際形勢上,美國及日本在中國互不相讓,美國支持蔣中正統一中國;由於美英施壓,日本被孤立,大局幾乎底定。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改五色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通電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東北易幟,全國宣告統一。兩日後,依照先前談判條件,國民政府命張學良為東北軍政領袖。
歷史影響:
一、和平統一,開啟重建契機
東北易幟從1928年6月開始醞釀,由於日軍的橫加干涉和多方利益協調問題,時程一再拖延,直到同年12月終告實現,前後長達6個月。雖然地方勢力以及蒙古、西藏問題未解,但形式上全國終歸統一,國民政府成為唯一的中央政府,政令及國家建設得以開始推展,也才有接下來所謂「黃金十年」建設期。
此外,奉系與國民政府以和平談判取代戰爭衝突,避免了大規模內戰的犧牲與耗損,對於成立以來內亂戰禍不斷的中華民國而言,可說是最理想的結果。
二、奉系勢力不減反增
原本割據關外的張學良,易幟後仍保留對東北的實際控制權,並且開始與蔣中正建立合作關係。1930年中原大戰,奉軍進兵山海關,支持蔣中正的中央軍,打敗了閻錫山、馮玉祥的反蔣聯軍,張學良因此獲得華北的大範圍治權,包括平、津、冀、豫、魯、晉部份的徵稅、駐軍、以及人事任命權等行政權力。此外,張學良還接受了原馮玉祥的西北軍成員的加入,使得其武力與東北系勢力範圍擴張至華北地區,成為當時僅次於蔣中正的中國實權第二號軍事人物。
Top
中外雜誌 264
‧
吳鐵城二三事
中外雜誌 313
‧
萬里和戎待罪歸
中外雜誌 369
‧
宋美齡與于鳳至(上)-西安事變中的幾段秘聞
Top
書名:
成功的失敗者──張學良傳
‧
別樣恩仇
‧
良言美語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