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四次長沙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
時間
1944年05月27日 ~ 1944年06月19日
地點
長沙、湖南北部地區
相關人物
薛岳
、
方先覺
、
楊森
、畑俊六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抗日戰爭末期的大型戰役--「長衡會戰」的第一階段,指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進行的作戰。
日軍調集部分關東軍,加強駐在武漢的第11軍實力,於5月底集結20萬兵力大舉南下。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部已收到湘北日軍調動頻繁的情報,判斷敵人有第4次進犯長沙的企圖,並通知所屬各部隊作好戰鬥準備,但卻誤判為前三次會戰的重演,也未能查知關東軍南下的訊息,因此並無增加兵力,造成國軍大敗、長沙淪陷的結果。
背景: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大肆舉兵南進,戰火延伸到南洋及東南亞一帶。然而愈來愈長的戰線以及美軍的空軍優勢使日軍的運輸補給日漸困難,因此將眼光放回中國,企圖打通粵江線由廣州進出南洋,打通湘桂線經越南直達新加坡,以解脫其困境。
1944年,日軍為了逆轉太平洋戰場失利導致的補給線重創,日本大本營參謀總長杉山元大將上奏日本天皇,提出了「打通大陸作戰」的設想,並得到了天皇裁可,後來命名為「一號作戰」,主要內容是先攻佔平漢鐵路之南段,進而打通湘桂鐵路及粵漢鐵路兩線,摧毀中美空軍基地,防止中美混合空軍對日軍中國戰線後方與沿海補給線的打擊。為了打通粵漢線,日軍孤注一擲,傾全力決心攻佔長沙。
Top
發生過程:
1944年5月,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俊六動用從東北和日本國內調來的強大兵力,發起長衡會戰。1944年5月26、27日,日軍第十一軍各部隊兵分三路向鄂南、湘北之國軍發起攻勢,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部署的戰區防衛戰略沿襲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法,在湘江東、西兩岸阻截消耗敵軍,主力部署于兩翼,誘敵深入後,在長沙附近圍殲日軍。然而日軍早有防備,改以戰鬥力最強的骨幹兵團部署於兩翼,致使薛岳的戰術難以成功,並且使用優勢的第二線兵團保持縱深陣勢,對戰略要點實施重點突破。國民黨軍總體參戰兵力雖超過日軍,但在要點的防守攻略上,兵力反居劣勢。
國軍的外側作戰不利,日軍快速沿湘江兩岸南下進逼長沙,以兩個師團約3萬余人圍攻長沙,而國軍僅以1個軍(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守備,戰鬥兵員不過1萬餘人,守備的兵力與陣地差異懸殊。同時,日軍派遣有力兵團在湘江左岸進攻岳麓山,與直接擔任進攻長沙的兵團相互策應。岳麓山位於湘江西側,與長沙城隔江相對,居高臨下。守備岳麓山的第九師戰鬥兵不過3千人,而防區卻有50里之廣(岳麓山周圍設防)。當岳麓形勢危急,張德能臨時從長沙城抽調兵力增援,倉促調動準備不足,反而自亂陣腳,動搖軍心,長沙終於失守,第四次長沙會戰告一段落。
歷史影響:
國軍高層原本對於粵漢線的態度就有分歧,軍令部長徐永昌、參謀長封少君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在粵漢路沿線及兩翼組織抵抗,以狙擊日軍的野心和消耗其力量。而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粵漢路勢必失守,不如主動放棄,退守湘桂路,在湘桂邊區或廣西桂林與日軍展開決戰。長沙的失守,也揭示出國軍判斷不明、戰略模糊的問題。
長沙會戰挫敗,國內外輿論指責國軍不力, 7月中旬,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希望最高統帥蔣介石將中國全部軍隊(包括中共軍隊)轉交給史迪威直接指揮。此時日軍的攻勢並未減緩,繼續向衡陽進發,現實的國際情勢,讓國軍陷入雪上加霜的困境。
Top
中外雜誌 263
‧
戰俘營逃生記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