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一次國共內戰
第一次國共內戰
時間
1927年08月 ~ 1937年02月
地點
全中國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毛澤東
、
朱德
、博古
資料來源:大紀元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第一次國共內戰是指中國在1927年-1937年間,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性政權發動的戰爭,此戰爭於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結束。中國國民黨稱為剿共。中國共產黨亦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或十年內戰。
中國共產黨為了反對蔣介石,於1927年8月1日發起南昌起義,是為武裝反抗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戰,此後與各部隊聯合,並逐步建立根據地。1928年北伐完成、東北易幟之後,國民黨決心清除共黨勢力,1930-1933年期間共發起五次大規模圍剿,將共軍勢力逼入陝北。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之條件,第一次國共內戰於是終止。
背景:
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陷入派系內鬥,蘇聯亦趁機加速分化國民黨,出現了以蔣中正為首的金陵派,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派,及以陳濟棠為首的廣州派。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件,開始對中共進行清剿。隨後汪精衛和陳濟棠也逐漸傾向蔣中正領導的中央政權,共產黨在中國國內大城市尤其是上海的黨委等管理機構逐漸受到破壞,領導人也被逮捕、禁錮,甚至是處決。
共黨為了自保,決心建立自己掌握的軍隊。此時中國國民黨仍以完成北伐戰爭為首要,暫無暇顧及地方尤其是南方的軍事實力,中國共產黨的部隊得以壯大。當時作為中國共產黨湖南省委前委書記的毛澤東推行土地革命,沒收地主的地權以換取農民的支持。在地方軍閥未有觸及的不發達地方建立根據地,用游擊戰術避開軍閥的進攻。這套政策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各省的中國共產黨分部紛紛複製其經驗建立起地方根據地。
Top
發生過程:
一、國民黨四度圍剿
1928 12月29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在奉天通電宣布歸順南京,北伐成功,中國象徵性統一。國民政府雖然完成北伐,但由於其過程是通過與地方軍閥部隊妥協,遂花費十年時間與地方軍閥進行爭鬥。其中由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地方政權,也被視為其眼中釘。1930年至1932年6月,國民政府四次對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的根據地中央蘇區進行「圍剿」,但由於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意見不一,以及毛澤東、朱德等人的成功游擊戰術,四次圍剿均告失敗。
二、第五度圍剿
1933年9月,蔣介石發動對蘇區的第五次圍剿。由於國民革命軍的強攻以及紅軍戰術失誤,使紅軍被迫撤離江西根據地。
1931年4月,顧順章在上海被捕。6月22日,向忠發被捕,中國共產黨在城市地區的機構全面崩潰。9月,王明前往莫斯科,博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實際領導人。中共也逐漸遷往江西瑞金的根據地。博古、李德等蘇派排擠毛澤東,直接指揮部隊。
1933年4月,江西新淦為中國工農紅軍所陷,國軍軍心搖動,局勢險惡。蔣隨後發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申明「外寇不足慮」,中國共產黨實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中國共產黨,「則決無以禦外侮」。10月,國民政府增加兵力,對被視為中共中央的江西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全面圍剿。此次戰鬥中中國工農紅軍在李德的指揮下,以堅守中小城市為主要戰術,結果傷亡慘重。
三、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進行長征。在毛澤東的建議下,一方面採取迂迴戰術,避開國民政府的中央軍的進攻;另一方面利用地方軍閥和中央政府的矛盾,取道地方勢力較強的地區。部分地方軍閥因與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有矛盾,不願意與中國共產黨交戰。
主力部隊於1935年1月到達遵義後,中國共產黨召開遵義會議,至此確立了毛澤東在軍事上的領導地位。之後紅軍主力部隊輾轉從四川到達陝西,因多次與中國國民黨部隊的衝突和缺水缺糧等因素損失大半兵力,與陝西根據地部隊會合。此外中國共產黨根據地也因受國軍攻擊而有所受損。
1935年至1936年間,駐紮在陝西的共軍部隊與國民政府部隊多次發生衝突。其中較為著名的有1936年2月共軍以進入河北、熱河抗日為名,襲擊太原的閻錫山部隊,向地主搶糧,以解決缺糧問題。以及1935年開始東北軍和西北軍對共軍的攻勢。
四、西安事變與內戰結束
1935年11月,中國國民黨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後,逐漸改變對日政策。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之條件。中國共產黨借聯合抗日之名獲得喘息機會。1937年2月,在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前夕,中國共產黨發出《給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停止沒收地主土地,國共兩黨重新合作的主張。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實際上接受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政策,第一次國共內戰正式宣告結束。
歷史影響:
國共內戰是在外力威逼、客觀情勢使然的情況下不得不暫告停戰,國共雙方立場截然相悖,心結難解,即使宣稱合作抗日也始終各有盤算,因此第一次國共內戰的開始與結束,不僅未能促使雙方暫拋成見、達成團結的共識,反而累積更多新仇舊恨。
抗日戰爭開始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分為兩個部隊(八路軍及新四軍)編入國民政府軍隊編製,但實際上仍受中共絕對控制。雖然中共與國民黨在軍隊調動上的矛盾時有激化,甚至發生例如皖南事變那樣的衝突,但至抗日戰爭結束仍保持合作關係。同時中共借抗日戰爭的機會,在日軍未能完全控制的區域發動游擊戰,以及通過多種政策收編民眾,至抗日戰爭結束時其主力部隊壯大至130餘萬人,民兵260餘萬人。
抗日戰爭結束後,隨著共產黨實力的增強,以及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意識形態矛盾的加劇,以及冷戰開始的影響,終於發生第二次國共內戰。
Top
中外雜誌 437
‧
中外名人傳(九十九)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