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口之戰
南口之戰
時間
1926年05月10日 ~ 1926年08月14日
地點
北京西北郊區昌平縣南口鎮
相關人物
張宗昌
、
張學良
、
馮玉祥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26年4月馮玉祥國民軍在反奉戰爭中失利,於4月15日從北京城撤退至北京西北郊區昌平縣南口鎮。這裡是通往綏遠的交通要道,燕山山脈的一個山口,地勢險惡,易守難攻。1926年5月18日奉系張作霖和直系吳佩孚聯合發動對南口的進攻。馮系國民軍在南口苦守3個月,於8月15日向包頭五原一帶撤退。南口陣地工事,由蘇聯專家維·馬·普里馬科夫指導修建。
該戰役在北京附近長時間吸引直奉兩系主力,致使南方空虛,有力地支持了南方國民革命軍北伐挺進。
背景: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張作霖、馮玉祥推出段祺瑞出任執政,劃分勢力範圍。翌年10月,孫傳芳聯絡國民軍起兵反奉,將奉系驅逐出蘇、皖兩省。國民二軍乘機奪取山東,與張宗昌奉軍在泰安激戰。孫岳率國民三軍配合二軍鄧寶珊進攻直隸督辦李景林,與李景林、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在保大、滄州混戰。馮玉祥為搞垮張作霖,又從奉系內部拉出郭松齡倒戈回奉,乘機奪取了天津,推進到山海關,支援郭松齡軍。吳佩孚乘機再起於武漢。旋郭松齡兵敗被殺,馮玉祥下野,謀與直系軍閥聯合拒奉。吳佩孚不僅堅不同意,反而與張作霖結成同盟。
1926年初,奉軍再度入關,進抵唐山;潛伏天津日租界的李景林軍舉行暴動,迎接張宗昌魯軍攻占天津。吳佩孚軍沿京漢線北上,集結保定。國民二、三、四軍將領龐炳勛、魏益三、高桂滋等紛紛率部降吳。吳佩孚聲勢復振。馮玉祥為保存力量,除派張樹聲去奉天見張作霖議和外,又指使部下張之江、鹿鐘麟等卑辭電請吳佩孚收編。但吳對馮已失信任,堅持必須馮部無條件投降,繳械改編。張以馮有鼓動郭松齡倒戈之仇,亦不肯罷兵。最後,馮玉祥再度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段祺瑞下台,拉出曹錕幫助拉攏直系將領,並讓出京畿地盤與直軍將領田維勤,國民軍開往西北殖邊。但吳佩孚仍堅不允收編。這樣國民軍與奉、直兩方,就只有兵戎相見了。閻錫山慣會看風轉舵,後亦加入對馮的戰爭。
Top
發生過程:
1926年,直奉軍閥組成討赤聯軍,企圖對抗廣東政權與國民軍。為轉移聯軍目標,馮玉祥宣布下野。並以赴德國考察實業名義赴蘇聯訪問。但未能成功,聯軍仍根據先北後南原則,以國民軍為主要目標發動了南口戰役。戰前在蘇聯顧問建議指導下,國民軍制定了長期堅守,以待南方局勢變化的戰略,並在南口地區構築防禦工事。聯軍達成了以直軍主攻,奉軍為輔的計劃,並請到晉軍參戰。
1926年4月,張作霖、吳佩孚、張宗昌、閻錫山等各派軍閥,向國民軍大舉進攻,國民軍被迫放棄天津、北京,撤至南口預設陣地防守,劉汝明的第十師和佟麟閣的第十一師擔任南口正面防禦,其他部隊則部署在察東和晉北各地,對奉軍和普軍作戰。當時南口方面是主要戰場,張作霖和吳佩孚的主力部隊都集中在這一方面,並集中大炮和飛機輪番轟擊。劉汝明指揮所部浴血奮戰,巋然不動。
激戰約四個月之久,國民軍因處於三面包圍之中,傷亡過半,彈盡糧絕,乃於8月15日下令向綏遠、包頭一帶撤退。劉部在撤退時,估計到路途遙遠,行軍困難,將輜重車輛和笨重物品盡行遺棄,騰出騾馬交由士兵輪流乘騎,所以他的部隊走失最少,行動最快,只用了半月左右,就到達包頭附近。
歷史影響:
經過南口戰役慘敗和長途跋涉消耗,西北軍元氣大傷。原來15萬多的雄兵,至此只剩5萬人。裝備大量丟棄,士兵的服裝破爛不堪,有的兵身上帽子是奉系的,鞋子是直系的,衣服則是西北系的。五顏六色,光怪陸離,好像一支龐大的武裝丐幫。
不過,經歷三個多月激戰,國民軍雖然被聯軍擊敗。但聯軍也損失慘重,其中直軍擔任主攻的田惟勤部,戰前為6個旅5萬餘人,戰後只剩餘2個旅。直奉軍總傷亡在5萬人以上。南口戰役可說重創了吳佩孚主力,也導致其後在北伐武漢的主戰場上,吳佩孚只能用2萬多已苦戰3月的疲兵作戰,最終敗給北伐軍,有利的配合了北伐。
Top
中外雜誌 208
‧
張宗昌外傳(八)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