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
時間
1942年03月08日 ~ 1944年10月21日
地點
重慶、昆明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史迪威
、
魏德邁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史迪威事件」,指1944年國民政府最高統帥蔣中正與美國派遣的史迪威因戰略與領導權問題發生嚴重矛盾,最終美國總統羅斯福應蔣中正要求從中國戰區召回史迪威。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羅斯福鑑於聯合作戰的需要,提議成立中國戰區,並建議由蔣中正擔任最高統帥。蔣中正同意此一建議,並要求美國委派一位將領到中國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1942年3月史迪威奉派到中國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任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司令。不久之後,蔣中正在戰略方針上便與史迪威發生分歧,兩人矛盾愈演愈烈,最後羅斯福不得已宣佈召回史迪威,並任命魏德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和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於1944年10月22日離華返美。
背景: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於12月9日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揭開序幕。為拉攏中國,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2月31日致電蔣中正,提議組織中國戰區(除中國戰場外,尚包含越南、泰國),並推薦由蔣中正擔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1942年1月2日,蔣中正允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後,為儘快實現羅斯福總統所倡議的設立中美英三國政府代表組織——聯合計畫作戰參謀部的建議,俾加強中美英三國問的進一步合作,於1月4日致電在美國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囑其請求羅斯福總統遴選其親信的高級將領來華,擔任中國戰區聯軍司令部所屬參謀部之參謀長職務;而美國政府也正擬物色一高級將領赴中國協助作戰。雙方為此一拍即合,後經反復磋商,選定想像力豐富,靈活多變,自信心強的美國陸軍第三軍軍長史迪威中將擔任此職。
Top
發生過程:
1942年1月23日,美國陸軍部正式發佈史迪威職務的新命令,2月11日,史迪威以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美國援華物資監督、美國政府出席重慶軍事會議代表、中國戰區與南太平洋戰區間聯絡員的多重身份,偕其參謀人員及部分警衛人員從美國紐約啟程赴任,3月4日抵達重慶。3月8日,蔣中正正式任命史迪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並授命其指揮入緬的中國軍隊第五軍、第六軍。但就在史、蔣開始合作的同時,雙方在指揮權、隸屬關係以及戰略戰術上開始出現分歧和矛盾,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更加深了這種衝突。
史、蔣之間的矛盾,經中美雙方的種種斡旋,以及美國對華援助的增加、中美與中英不平等條約的廢除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暫時得到緩和。這以後,史迪威傾其主要精力,於印度和中國雲南訓練中國軍隊,並提出了整編軍隊、清除無能高官、澄清指揮系統等種種建議。
1944年國軍在豫湘桂戰役大潰敗,美國政府要求蔣中正賦予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全權的時候,兩人的衝突達到最高點,美國政府與蔣中正雙方為此反復磋商、爭論甚至攤牌,最終美國政府在蔣中正不撤換史迪威,中美兩國即無法合作的要脅下,於1944年10月19日致電蔣中正,同意召回史迪威,另委派魏德邁將軍為中國戰區參謀長。1944年10月21日下午,史迪威離開重慶飛昆明,轉道緬甸、印度返美。
歷史影響:
史迪威事件不僅是中美關係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大事件。由於珍珠港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才使得史迪威來到中國。表面上看,史迪威事件是蔣中正、史迪威兩人的衝突,但實際上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微妙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美國的戰略一向是德國優先,中國只要能夠牽制日軍即可。但史迪威事件的發生,迫使美國重新思考中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角色,及戰後美國的對華政策,簡而言之即是──美國不再信任和支持國民政府。1945年2月,史迪威離開中國三個月後,美、英、蘇三國在雅爾達舉行會議,羅斯福以出賣大量中國利益的方式,爭取蘇聯對日本作戰,顯示美國已不相信單憑中國的力量,能夠驅逐日軍,收復失土。
Top
中外雜誌 222
‧
烽火中成長(中)-抗戰建國縱橫談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