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張鼓峰事件
張鼓峰事件
時間
1938年07月30日 ~ 1938年08月11日
地點
吉林省琿春市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張鼓峰位於中國、俄國、朝鮮三國交界的圖們江上游20餘公里東岸的一座小山。按1858年《中俄瑗琿條約》,此處為兩國國界,但無標樁,界線不明。蘇聯稱其為哈桑湖地區,它是從東方俯瞰海參崴的戰略要地。
1938年7月末8月初,由於蘇聯在張鼓峰構築工事,引發日軍不滿,進而引發摩擦,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
由於蘇日雙方都無意擴大戰事,雙方於莫斯科簽署《張鼓峰停戰協議》而正式停戰,但因為此戰中,日軍從對蘇軍的交戰結果中認為蘇軍實力不濟,因此繼續向蘇聯進行軍事試探,導致隔年爆發諾門罕戰役。
事件背景:
張鼓峰位於蘇聯、滿洲國、朝鮮三國的交界處,是個疆界模糊、不易明確的爭端位置。
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出於對蘇邊境警備作戰的需要,以及肅清東北抗日聯軍進出蘇聯國境,把琿春縣板石鎮東南、位於圖們江與蘇聯國境之間的狹長走廊的漢人村民強制內遷,由當時日屬朝鮮的農民遷入,包括防川村、圈河村、九沙坪等。
1938年7月9日,日本駐紮在琿春的特務機關發現有十幾名蘇軍士兵在張鼓峰的西坡構築工事。13日位在張鼓峰的蘇聯步兵已增至40名。
1938年7月14日,日本向蘇聯提出抗議,表示張鼓峰已非蘇方領土,要求已佔據張鼓峰、沙草峰的部隊撤退至哈桑湖以西的位置,該處為蘇聯境內的南濱海一帶,接近海參崴,屬蘇聯與朝鮮的邊境,蘇聯方面回應表示該地屬俄方領地,並回絕日方的撤軍要求。
Top
發生過程:
1938年7月15日,三名日本軍人身著朝鮮族服裝在張鼓峰附近窺探情況時,一人被蘇軍擊斃。
1938年7月16日,日本陸軍部對駐朝鮮的日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將下令,要求其駐朝鮮的第19師團集結到邊境一帶,準備向蘇聯進攻。
1938年7月30日黎明,尾高龜藏下達了進攻的命令,日軍駐朝鮮軍的第19師團開始發起攻擊,一個步兵營佔領張鼓峰。
1938年7月31日,日本另一個步兵營佔領沙草峰。
1938年8月2日,蘇聯開始首波的反擊,動用了坦克以及用飛機炸射日軍陣地以及朝鮮境內的軍事補給線,此後兩軍皆再度增援,使戰事擴大蔓延至邊境6公里內的範疇。
1938年8月6日,蘇聯動用了2個師的兵力以進行規模更大的第二波反撲行動,此後連續五天的攻擊而將日軍擊退。蘇軍在哈桑湖南端與圖們江之間的狹窄地帶投入了步兵第40師,沿著哈桑湖與圖們江分水嶺向西北進攻,最終其步兵第118團奪去了張鼓峰。
蘇軍在哈桑湖北端與圖們江之間狹窄地帶投入步兵第32師,最終步兵第96團向西南進攻奪去了沙草峰。
1938年8月10日晚上,日本方面向蘇聯提出停戰的和平倡議。
1938年8月11日,由於蘇日雙方都無意擴大戰事,日方意在試探,而蘇方也只在自衛、威嚇與實力展示而無意進犯,因此雙方透過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與日本駐蘇大使重光葵於莫斯科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張鼓峰停戰協議》上簽字而正式停戰,事件發展告終。
1938年8月13日,日蘇雙方召開第三次停戰會議,傍晚在張鼓峰東南山雙方交換了陣亡者屍體。
歷史影響:
雖然這起事件並沒有受到西方太大的重視,同時在亞洲發動侵略的日本也未將此事件列計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不過蘇聯在此役中的戰損深具意義,蘇軍792人陣亡3297人受傷、日軍526人陣亡914人受傷,因此日軍從對蘇軍的交戰結果中認為蘇軍實力不濟,導致隔年再度發起諾門罕戰役對蘇聯作戰。
由於此戰中,蘇軍的慘重損失,使得史達林遷怒於指揮作戰的布留赫爾元帥,他後被逮捕處死,有說法稱是被酷刑至死的。
Top
東方雜誌 622
‧
東方論壇-蘇日衝突告一段落
東方雜誌 624
‧
蘇日衝突的回顧與前瞻
東方雜誌 625
‧
從中國抗戰說到蘇聯對外國策
東方雜誌 626
‧
現代史料-吾國最近外交方針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