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印公路工程
中印公路工程
時間
1943年05月 ~ 1945年01月
地點
雲南、印度、緬甸
相關人物
史迪威
、
馬歇爾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印公路是在二戰期間,日軍切斷滇緬公路後,同盟國為了延續中華民國對日本的作戰能量,並支援緬北反攻部隊後勤所需因此修建的公路。
中印公路由中美工兵部隊自印度阿薩姆邦雷多鎮開始修築,經緬甸克欽邦密支那抵達中國雲南昆明的一條公路。是二戰中中國戰區的軍事供給線之一,通過這條公路,西方盟軍可以利用陸運對中國提供軍事物資,但是效果非常有限。1945年初,改名為史迪威公路。
中印公路全長2125公里,中國境內為850公里,境外為1275公里,其中利多至畹町段路線經過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的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區,由美軍工程兵部隊配屬中國國民黨軍隊兩個獨立工兵團,並在當地民工協助下構築。昆明至畹町段,路線基本上循沿原來的滇緬公路,由中國戰時運輸管理局滇緬公路工務局組織改建和搶修,美軍派出工程兵築路機械部隊配合。整個中印公路工程先後分別從兩端開始。從1942年11月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歷時2年3個月。
背景:
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後,加緊入侵東南亞。至1942年5月,已占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和雲南西部,封鎖了中國的粵漢鐵路、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等戰略交通線。切斷了中國與同盟國之間最後的陸上交通線棗滇緬公路。同盟國運往中國的作戰物資,只能經喜馬拉雅山空運,受到極大限制。
為堅持抗戰,中國、美國、英國等同盟國除了在中國、緬甸、印度之間開闢了駝峰航線外,決定盡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僅次於北非戰局。
中印公路跨越了怒江、瀾滄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穿越了野人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二戰最偉大的軍事工程」而聞名於世。
Top
發生過程:
中印公路於1942年4月28日,雲南省緊急成立了「協修中印公路募工處」,出動總數為10萬的滇西民工前往中印公路工地,加上已先期到達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就地招募的民工,這支築路大軍已達12萬多人。同時印度方面也出動了7萬多人趕修印度境內的道路。
公路從1942年開始興建,到1945年1月開始通車時,總共投入成本將進1億5千萬美金,17000多名美國工程人員,以及35000當地居民的人力,完工時超過1100名美國人員和數量更多的當地勞工死於各項意外。
從1942年11月於利多動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線通車,全線工程歷時2年3個月。美方投入費用1.5億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億元(中華民國法幣)。
築路工程浩大,作業條件惡劣,要不斷克服崇山峻嶺、江河峽谷、高草叢林、沼澤泥濘、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難。在有些路段,如修復惠通橋時,築路人員不得不在日軍航空兵、炮兵轟擊的條件下作業。
為了及早使公路通車,工程人員還搶修了自中國保山至緬甸密支那的急造軍路作為支線。中印公路建成以後,同盟國與中國之間恢復了陸上交通聯繫,作戰物資得以通過公路運往中國內地。
1945年初,為表彰當時同盟國中緬印戰區美軍中將司令史迪威的功績,中印公路改名為史迪威公路。
歷史影響:
當中國對外的主要陸上運輸路線都被切斷之後,通過駝峰的空運成為維繫第14航空軍以及中國部隊繼續作戰的重要管道。史迪威以及馬歇爾支持興建雷多公路的原因之一,除了空運的運輸量有限以外,也希望將運輸機移到歐洲戰區使用。
但當1945年1月中印公路開始通車的時候,當時中印公路的運輸量是6000噸,僅有當初估計的1/6。1944年12月美國利用空運抵達中國的運輸量是一個月35000噸,到了1945年7月時,空運量躍增到71000噸。
當戰爭結束時,美國利用空運在1945年運送555000噸物資到中國,相較之下,中印公路在同樣的時間僅有147000噸的運輸量。根據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估計,如果增加150架C-54運輸機,968名軍官與4326名士官兵,每個月的空運量可以達到80000噸,遠遠超過公路可以提供的運輸能力。公路的實際使用情況由於沿途自然環境的惡劣,戰後發揮效用有限。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