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一屆總統大選
第一屆總統大選
時間
1948年04月20日 ~ 1948年04月20日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居正
、
李宗仁
、
孫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中華民國首次依照憲法舉行的總統選舉,選舉方式為具有民意基礎的國民大會參與投票的間接選舉。該選舉乃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的一部分,於1948年4月20日投票,選舉地點則是在南京市國民大會堂。副總統選舉雖同時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且並無與總統一起搭檔的選舉制度設計。
該選舉採差額選舉,且是首輪得票必需超過半數以上才能當選的絕對多數選舉。在總統選舉方面,中國國民黨候選人蔣中正以2430票的懸殊比數擊敗獲得269票的同黨對手居正,以將近八成的高得票率當選行憲後的首任中華民國總統。
不過,蔣中正雖如預期的順利當選,但是蔣所囑意的副總統候選人孫科並未獲得當選。在經過四輪投票後,孫科以1295票比1438票敗給桂系軍人所擁護的李宗仁。不久,當選正副總統的蔣中正、李宗仁於同年5月20日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職。
背景:
1936年中華民國政府初步完成憲法的草案,稱為「五五憲草」,然而不久抗戰爆發,制憲工作遂停頓。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問題先後舉行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然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談判聯合政府失敗後,國民政府單方面宣布1946年年底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制定憲法。1946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三讀通過,於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正式實施,中華民國至此正式進入行憲的憲政時代。
而五五憲草下草擬的《中華民國憲法》,原本政體設計上趨於總統制,但是經國共兩黨推薦的中華民國制憲總工程師民社黨人士張君勱根據政協憲草決議案,將其修改為偏向內閣制的憲法,這種修改經過多番波折最終在制憲國民大會上得到蔣中正和國民黨籍代表的認可而獲得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又被稱為「張君勱憲法」。
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隨即於全中國各地舉行第一屆中華民國國大代表選舉,預計選出全中國的3045名國大代表,12月24日各地呈報中央共選出2042名超過三分之二。雖然中國共產黨拒絕參加且部分省份與直轄市無法選出其代表,不過當時控制中國絕大部分的中華民國政府,仍舊選出2961位的國大代表。而這些國大代表,其最重要工作就是進行總統及副總統的選舉。
Top
發生過程: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大代表的選舉總統會議,開會時間為1948年3月29日-1948年5月20日,選舉總統時間則於同年4月20日。代表中國四十多省市的國大代表共有2841名報到,而國大代表投出總統選票的地點,則設於南京市的國民大會堂。另外,連同總統選舉一起選舉的該國首屆的副總統選舉,也預計於該次總統選舉後隨即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且並無搭檔競選的選舉制度設計。
依據當時中華民國法律,選舉總統或副總統皆由國大代表以間接選舉方式執行。又根據該國總統副總統選舉法第四條第三項,首輪總統或副總統投票後,候選人需要國大代表總人數(3045名)一半同意(1523名)情況下,才能確認當選。若沒有人超過半數,則必須行使第二輪與第三輪投票,而該兩輪的投票候選人則最多三名。再者,若第三輪投票,仍無候選人以超過一半國大代表的絕對多數(1523票)當選者,則以第三輪投票中的最高票與次高票作為兩候選人,然後在第四輪總統投票中,於兩位候選人當中,重行投票圈選一名。
在總統選舉方面,時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中正雖然遭受中國共產黨「叛變」的威脅,不過於中國國民黨黨內及中國政界仍舊維持一定影響力。1948年4月19日,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總統,蔣以2430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在4月20日早上的總統選舉過程中,在國大代表一人一票秘密選舉中,蔣中正以八成超高得票率,擊敗只獲得269票的同黨對手居正,並以絕對多數當選總統。
比起總統選舉單純,該屆副總統選舉較為複雜。在1948年4月20日副總統候選人登記截止前,共有李宗仁、孫科、程潛、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六人參選。其中前四位為中國國民黨籍,徐傅霖屬中國民主社會黨,莫德惠為無黨籍。
其中,由於蔣中正自己本身是軍人出身,因此希望在副總統人選上,能夠由文人出任,以平衡正副總統的角色形象。李宗仁出身武人,桂系的軍事力量在歷史上又多次與蔣不合,只會造成蔣日後的行政阻力,大力反對李氏參選。不過,因李宗仁在對日抗戰期間頗有戰功,且於政界富有人望,蔣中正終無法迫其退選。勸退不成後,蔣中正乃在副總統選舉當中,全力支持國父孫文獨子,曾任行政院院長,時任國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院長的孫科。
在總統選舉過後,隨即舉行副總統投票。雖然蔣中正發表聲明表示副總統應由文人擔任,且表明支持孫科,但受到多位國大代表支持的李宗仁,競選氣勢一直為六人之冠。於是在4月20日下午的首輪投票中,李宗仁獲得了六位參選人最高的754票,而另外候選人得票情形分別為:孫科559票,程潛522票,于右任493票,莫德惠218票,徐傅霖則得到214票。因為沒有人過1523票的門檻,依法選前三高票繼續第二輪投票。
1948年4月24日,在依法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李宗仁獲得1163票,蔣中正支持的孫科得到945票,而最後一名為程潛616票。也就是出爐後的投票結果,依舊沒人過半數。在此情況下,該大會再於數日後的4月28日舉行第三輪投票,而該投票中,李宗仁得1156票,孫科1040票,程潛則得到515票。因為第三輪投票結果,仍未有人過半數,於是以李宗仁與孫科為兩位候選人的副總統第四輪投票,於隔日繼續舉行。依法,第四輪投票中,將由兩人圈選出副總統當選人。
在第四輪「相對多數當選」;且只有兩位候選人的這次副總統投票中,李宗仁獲得1438票,孫科則得到1295票。李宗仁雖沒有過半數,但依法獲得了該選舉的勝利。最後,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副總統產生,是由國民黨桂系首領李宗仁,打敗蔣中正支持的孫科獲得當選。
歷史影響:
正副總統選舉皆產生當選人後,蔣中正選擇在5月20日舉行正式的正副總統就職大典,此後中華民國歷屆總統皆在該日進行就職,「520」也成為中華民國日後政治一個特殊的日子。
1949年1月任期未滿一年的蔣中正因中國內戰因素被迫宣布下野,辭去總統職位,副總統李宗仁繼任中華民國總統。惟1950年3月,蔣中正以李宗仁無法施行總統職權為由「復行視事」,並於台北市正式復任總統職務。
此次選舉為國民政府行憲之重要步驟之一。因為國共內戰與共產黨政權在北京成立等因素,該次選舉不但是中華民國於全中國目前唯一一次舉行的總統大選,也是全中國目前唯一一次民主的多候選人總統選舉。
中華民國第一次公民直選總統於1996年3月23日於台灣地區達成,李登輝、連戰分別當選第一任直接民選的總統、副總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