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時間
1933年05月26日 ~ 1933年08月05日
地點
察哈爾
相關人物
馮玉祥
、
吉鴻昌
、
方振武
、
佟麟閣
、
高樹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又稱察綏抗日同盟軍,是由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將領,於1933年在華北北部察哈爾組織部隊進行武裝抗日。
長城事變結束後,日本軍隊開始越過長城,向華北滲透,1933年春,日軍派遣偽軍劉桂堂、張海鵬、李守信等偽軍共約1萬6千多人進占察哈爾部分地區。
1933年5月26日,馮玉祥在張家口正式成立以馮玉祥原部下和共產黨支持者為主組成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共有10萬人,馮玉祥為總司令。
因為當時全面性抗戰尚未爆發,蔣中正認為該軍妨害統一政令、破壞國策,更因為同盟軍有中共背景,遂令何應欽指揮16個師逼近察哈爾。而中共方面一開始就有利用同盟軍消耗國民政府軍的企圖,另一方面蘇聯也不信任、不支持馮玉祥,反而認為馮玉祥是故意要挑撥蘇日衝突。
在這種內外交迫情況下,馮玉祥被迫於8月5日通電全國解散抗日同盟軍,並離開部隊,同盟軍大部被宋哲元軍部收編。
事件背景:
長城抗戰失敗後,日軍進逼察哈爾和熱河邊境,威脅張家口,進而威脅京津地區西大門。在中原大戰後失去政治地位,處於隱居狀態的原西北軍頭目馮玉祥,決定和共產黨地下組織合作,東山再起,並利用其在西北軍舊部的影響,到察哈爾組建一支義勇軍,抵抗日軍。
1932年10月,馮玉祥到達察哈爾省會張家口,將29軍留在察哈爾的一些後備部隊進行擴編。而29軍軍長宋哲元為西北軍舊部,默許了馮玉祥的行為。
不久,大批從熱河潰退的東北義勇軍投至馮玉祥麾下,許多西北軍舊部和土匪會黨,甚至蒙古族地方武裝都投至馮玉祥旗下。
1933年5月24日,馮玉祥宣布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自任察哈爾省主席,委任佟麟閣為代理主席。還暗中吸收了大批共產黨員進入抗日同盟軍。併發表通電,反對國民政府的妥協政策,宣布將獨立與日本作戰。
Top
發生過程:
到1933年6月15日,共有人12萬,槍支約10萬,兵力十分雄厚。但是由於得不到國民政府承認,彈藥,糧草都靠自籌,也無後援。僅靠察哈爾一省之地供養,十分困難。
6月22日到7月1日,同盟軍向日軍展開積極進攻,相繼收復康保、沽源、寶昌,又乘勝發起收復多倫的戰鬥。多倫為察東的重鎮,既是冀、察、蒙之間的交通樞紐,又是塞外商業的中心和軍事要地,日本把它視為攻掠察綏兩省的戰略要點。
7月7日23時,同盟軍由吉鴻昌指揮分路向多倫發動進攻,經五天激戰,收復多倫。多倫之戰,同盟軍雖犧牲嚴重,但猛烈進攻,終獲勝利,使日軍遭受沉重打擊。
日軍雖力守多倫,但終於失敗,侵占的中國國土得而復失,對日軍來說是空前的,因此對日本侵略者的精神也是一次重創。多倫之役結束後,察東四縣全部收復,成為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日偽軍手中收復失地的壯舉,給中國民眾帶來了抗日禦侮的希望。
由於國民政府當局將同盟軍的抗日行動視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對立物,指揮大軍逼近張家口準備進攻同盟軍,與此同時,日偽軍兩萬人也借機大舉進攻多倫,客觀上形成了對同盟軍的夾擊包圍,使同盟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
馮玉祥為了避免再次引發內戰,保存力量,加上蘇聯也不信任、不支持,反而認為馮玉祥是故意要挑撥蘇日衝突。因此馮玉祥被迫通電全國,解散抗日同盟軍,並離開部隊,同盟軍大部被宋哲元第二十九軍收編。
歷史影響: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解散後,但具有共黨背景的方振武、吉鴻昌,其掌握的部隊並不願接受國軍收編,轉入河北昌平一帶進行武裝暴動,並按照中共河北省前線工作委員會的決定,將隊伍轉移張北,由方振武出任代總司令,後其部改稱討賊聯軍反蔣,至10月失敗。
1933年方振武流亡國外。1934年春,逃亡並隱藏在天津的中共黨員吉鴻昌,策動參加對中央蘇區第五次圍剿戰爭的舊部兩個師反蔣,並策劃在老家河南發起反蔣暴動,因而於11月9日在天津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後在北平被國民政府軍事法院依法判處死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