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時間
1935年01月28日 ~ 1935年03月30日
地點
貴州、四川
相關人物
毛澤東
、
朱德
、
蔣中正
、
王家烈
、
吳奇偉
、
周渾元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撤出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西遷長征,四渡赤水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政府重兵圍追堵截的狀況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國軍,粉碎了蔣中正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一步,甩開國軍追逐。
當時中央紅軍在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奇招。
而美國作家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寫到: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事件背景:
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撤出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西遷,由於李德的重要戰略失誤,中央紅軍在強渡湘江時,損失極大,部隊從8萬5000人下降到3萬人,史稱「湘江戰役」。
中央紅軍隨後選擇了阻擊兵力較弱的貴州,進入貴州並占領遵義後,召開了著名遵義會議,撤消了三人團中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成立了「前敵委員會」掌握軍事指揮權,選舉任命朱德為前敵委員會司令,毛澤東被選為政委。
中央紅軍突破烏江,進占遵義城。蔣中正等人大為震驚,急調其嫡系部隊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共約15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為擺脫這種險境,中共黨中央決定,率師北渡長江,前出川南,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4方面軍會合,另闢川西或川西北根據地。
Top
發生過程:
由於紅軍在湘江戰役遭遇慘痛損失,普遍希望能有一場比較大的勝利,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掌指揮權,19日分三路向土城方向前進,28日在土城以北的青槓坡與川軍6個團激戰,29日紅軍撤出戰鬥,北上渡過赤水河,即「一渡赤水」。
進入四川,準備和位於川東北的紅四方面軍會合,但川軍的精銳部隊提前趕到,中央紅軍意外的與川軍發生遭遇戰,受到戰鬥力非常強,且尤其善於阻擊戰的川軍堵截,結果紅軍在遭遇巨大損失後,依然沒有突破川軍防線,增援的川軍不斷到來,川軍越打越多,最後紅軍遭到川軍的反撲,紅軍乘黔北防守空虛之機,於2月18至21日東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
回到貴州境內的紅軍面對著被夾擊的危險,北面是大軍壓境的由薛岳指揮的中央軍,南面是阻擊的黔系軍閥,最後紅軍決定南下打擊戰鬥力較弱的黔系,紅軍以一部兵力在老鴉山、紅花崗一線阻擊,主力從側翼突擊,結果黔系大部被擊潰於遵義城南忠莊鋪地區。黔系軍閥王家烈僅率剩餘的一個團從遵義南門逃跑,紅軍再次攻占了遵義。
王家烈在南逃路中,正好碰上中央軍第一縱隊的先頭部隊,第一縱隊司令吳奇偉決定用他手中的滿員裝備精良的兩個師聯合王家烈的一個團迎擊追來的紅軍,結果吳奇偉的司令部遭到長途迂迴的紅軍突襲,吳奇偉逃跑,士兵隨即潰逃,吳奇偉連夜一直逃到烏江口,過橋跑到烏江北岸後,命令士兵立刻砍斷渡橋的纜繩,以阻斷追來的紅軍,結果當時正在渡橋的國軍士兵落入江中,還沒有過河的士兵被紅軍追上,投降。此為毛澤東復出後的第一場大勝仗。
吳奇偉潰逃的同時,烏江北岸已由剛剛趕到的中央軍周渾元部駐守,紅軍截獲了蔣中正發給周渾元的電報,命令周渾元立刻進擊遵義,毛澤東遂令紅軍在周渾元進擊紅軍的途中埋伏,希望全殲周渾元部。但蔣中正隨後又給周渾元發令,命其堅壁不出,等待大軍到來。可是這一電報的密碼沒有被紅軍破譯。紅軍見周渾元不出,屢次試圖誘其出戰,但周渾元堅決執行蔣中正的堅壁不出的命令,堅守隘口等待中央軍主力的到來。
沒有時間坐等的國軍合圍的毛澤東,再出奇計,他命令紅軍一部大張旗鼓做出北上態勢,再次北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但他命令要求渡江部隊不許走遠,最遠不不許走過20華里。
渡江後士兵隱藏在山林裡面,蔣中正通過偵查的飛機,得知紅軍北上再渡赤水,立即派大軍全數北上追擊,毛澤東這時再令北上渡江的紅軍在秘密、快速往南再渡赤水,即「四渡赤水」,結果四渡赤水之後,重返貴州的中央紅軍全速向南,擺出要攻占貴陽和東渡烏江的態勢,結果本以為紅軍已經北上的蔣中正,突見紅軍在貴陽附近出現,為了避免風險,他坐飛機前往昆明。
中央紅軍再往西奔向雲南,而蔣中正指揮的大軍這時還在全速往北追去,中央紅軍在與國軍鬥智鬥勇之後,成功甩脫國軍數百公里之遠。
歷史影響:
四渡赤水是毛澤東復出後,第一次指揮的大型戰役,並獲得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的首次勝利,毛澤東使一度危在旦夕的中國共產黨暫時擺脫危機,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和軍事才華得到了中共領導層以及基層官兵的一致肯定。
此役後,紅軍從此跳出了蔣中正百萬大軍的包圍圈,暫時擺脫了被圍殲的危險,長征進入了在艱難的自然環境中,長途行軍的階段。對於基層紅軍士兵和軍官來說,四渡赤水之後,毛澤東提出了明確的行軍方向,以及最終的戰略目標,而不再像李德指揮時期,紅軍屢戰屢敗,損失慘重的同時,基層官兵卻不知道最終行軍的終點,也不知道大規模轉移最終要實現的戰略目的為何。四渡赤水之後,最終戰略目標的確定,暫時擺脫國軍的圍追堵截,再加上紅軍獲得了幾場戰役的勝利,軍心士氣得到明顯提高。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