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
時間
1941年05月07日 ~ 1941年05月27日
地點
山西
相關人物
衛立煌
、
孫蔚如
、
何應欽
、
唐淮源
資料來源:華夏經緯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條山會戰,晉南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8年起計13次防衛成功擊退日方;第14次於1941年5月間,中華民國軍隊在山西省範圍內的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國軍第5集團軍和第14集團軍主力陷入日軍重圍突圍中,我軍指揮混亂,損失慘重,奉命渡黃河南撤的部隊,由於沿途遭到日軍截擊,至六月初,第14集團軍總部及第15軍軍部才脫險南渡黃河整訓。第9軍新編第24師、第93軍等迄20日才渡過河,會戰遂告結束。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據日方的統計資料,國民革命軍「被俘約35000名,遺棄屍體42000具,傷亡超過十萬。日軍損失計戰死670名,負傷2292名」。
在國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綜合會戰,計斃傷敵官兵9900名」,我軍「共傷亡、中毒、失蹤官兵達13751員名」。
此戰國軍大敗,損失兵源、槍械彈藥無數,反之日軍幾乎毫髮無傷,蔣中正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事件背景: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戰爭雙方的戰線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日本政策的重點逐漸向保守占領地轉變。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修正了原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提出「如果國民政府拋棄以前的一貫政策,更換人事組織,取得新生的結果,參加新秩序的建設,我們並不予以拒絕」之新方略,加緊對國民政府展開誘降活動。
德國於1939年9月1日,突襲侵占波蘭。接著,德、意法西斯互為呼應,又取得了對英、法作戰的勝利。在法西斯「夥伴」暫時勝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調整了中國作戰指導方針,作出「必須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決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變預定計劃,不放鬆對華壓迫,準備在夏秋之際,進行最後的積極作戰,力圖解決中國事變」。在此期間,竭盡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國際局勢變化,謀求『中國事變』得到定局。」
日本軍方具體分析了中國戰場的態勢,認為「山西省由於西面有以延安為根據地的中國共產黨紅軍,南面黃河兩岸有國民政府中央軍第一戰區的軍隊活動,治安情況極為惡劣。隔鄰河南省、山東兩省的治安也不穩定」。「主要占領區域的治安現狀,其安定程度的順序為蒙疆、長三角地帶、武漢地區,以華北為最差。」而在整個日軍占領區內,華北之「晉南是有蔣直系國民黨軍殘存的惟一地區」。
有鑒於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東條英機陸相和杉山元總長在迅速解決對華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提出「不要單純考慮南方,要確立以中國和北方問題為主的方針」。據此,1941年1月30日,日本中國派遣軍提出「1941年度的作戰,根據當前任務,大致確保現在的占領地區,尤其在夏秋季節鬚髮揮綜合戰力,對敵施加重大壓力。特別期待於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國民政府中央軍的一戰。」此即中條山戰役。
Top
發生過程:
1941年5月7日,自感穩操勝券的日軍,於傍晚時分突然一齊出動,由東、西、北三面「以鉗形並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進犯中條山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根據情報,針對日軍分兵合擊,襲擊我通信聯絡及各級指揮部;以重兵攻占各交通要點,切斷我軍聯絡,各個擊破;封鎖山口、渡口,逐步緊縮包圍圈,完成合擊的企圖,「於會戰前,經以辰東誠電令各部以交通線為目標,加緊游擊襲破,妨害敵之攻擊準備及兵力集中」。
但因戰區主帥衛立煌缺席未到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組織施行,致使「會戰開始第二日,因情況劇變,敵之來勢極猛」。各部倉促應變,分別與各路日軍交戰,中條山戰役正式打響。
東線,日軍「左翼以溫縣為發起點,先頭步兵5000以上,騎兵千餘,炮20餘門,飛機數十架,戰、汽、裝甲等車共百餘輛,沿黃河北岸突進。」「中央以沁、博為發起點,一股先頭千餘,循沁濟大道西犯」,「另一股先頭2000餘人,附炮十餘門,於竄陷西向義莊後,繼向捏掌、紫陵、東逮寨、留村一帶猛撲。」「同時,沁河北岸3000餘人,以飛機十餘架,炮二十餘門,強渡沁河。」守軍第9軍裴昌會所部在強敵進攻下施行節節防禦,節節後撤。
8日午,即放棄濟、孟兩地,向西撤退。在全線潰退的形勢下,第一戰區長官部命令第9軍「以主力於封門口北既設陣地,拒止沁、濟之敵西犯,以一小部對敵側擊」。第9軍部署新編第24;師主力、第54師張團守封門口一線,第47師和第54師駐王屋的獨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線游擊。封門口系日軍西進必經之要隘,日軍勢在必奪。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戰至10日晨,終為敵破。這時,中路日軍已於8日晚攻陷垣曲縣城後,分兵進攻邵源。長官部命令第9軍主力「由官陽南渡,以策應河防」。11日,日飛機百餘架轟炸封鎖官陽東西渡口,第54師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渡至河南,其餘各師團退至封門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該路日軍一部占領黃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則沿封門口西進至邵源,與從垣曲東進之敵會合,完成了對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的內線包圍。
西線是日軍的主攻方向。「守軍為孔令恂的第80軍第165師和新編第27師,唐淮源的第3軍第7師和12師,以及直屬第5集團司令部指揮的公秉藩第34師。」7日下午,日軍「分多數縱隊,成廣正面法,集中機炮火力,並以飛機誘導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園、王家窯頭、梁家窯頭王竣師右翼80團陣地猛攻。另以獨3旅附37師團一部,向劉家溝、古王、計王王治岐師全面佯攻,牽制激戰」。
8日凌晨,日軍突破張店以東第27師防線,孔、唐兩軍聯繫被切斷。第27師潰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帶。與此同時,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軍第165師在遭到日軍襲擊後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線。乘隙而進的敵挺進縱隊於當晚占據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溝等渡口;最遠的一支進到平陸、垣曲、夏縣三縣交界處。
9日正午時分,第80軍所部遭敵便衣襲擊和飛機轟炸掃射,進一步潰敗。「在一場混戰中,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及165師姚汝崇營長等多名軍官犧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廟嶺附近。剩餘部隊傍晚退到黃河渡口南溝。」第80軍軍長孔令恂、第165師師長王治岐拋棄部,獨自渡過黃河,失去指揮的部隊爭相競渡,傷亡慘重。新編第27師副師長梁希賢見事不可為,投河殉國。
夏縣日軍先頭部隊7000人分三股南向進犯唐淮源第3軍陣地。8日拂曉,日軍攻占中條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後,一路向西北奔襲第7師師部駐地王家河,一路向東南奔襲第3軍軍部唐回。王家河遭日軍重兵包圍,師長李世龍率部突圍;唐回則在軍長率預備隊馳援王家河的情況下被日軍地面部隊與空降兵協同占領。第3軍軍長唐淮源率殘餘人員向東撤退至溫峪一帶,被日軍擋住南去之路,遂與敵激戰,遭受重大傷亡後,再向東北、西北方向退去。
12日唐軍長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在三次突圍失敗的情況下,「唐軍長以保衛中條山職志未遂,當前大敵未殄,於尖山頂廟內自戕殉國」。同日,第3軍第12師在突圍至胡家峪後遭日軍截擊,師長寸性奇胸部中彈,身負重傷,仍率部苦戰。13日,寸部亦陷日軍重圍,寸師長二次負傷,右腿被敵炮炸斷,自知無力回天,亦拔槍自盡。繼忻口戰役第9軍軍長郝夢齡與第54師師長劉家祺之後,再寫一軍之中軍、師長同時殉國的悲壯史詩。
北線是中條山地區國民革命軍曾萬鍾第5、劉茂恩第14兩個集團軍的接合部,日軍的戰略意圖在於迅速攻占橫(橫嶺關)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縣城,對守軍兩個集團軍實施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戰役一開始日軍即以重兵向橫垣大道兩側猛攻。駐守橫嶺關東北側的趙世玲第43軍、西南側的高桂滋第17軍同時遭受日軍重兵打擊。激戰至8日拂曉,第43軍十八坪陣地被突破,堵擊無效。軍長趙世玲下令放棄陣地,撤向望仙莊一線;第17軍雖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進行了較為有效的抵抗,終因左右兩翼皆被敵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線。日軍則在一舉突破守軍防線後,兵分兩路:「一路沿桑池、賈家山、杜村河南下;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經皋落、長直、王茅,直取垣曲縣城。」「8日黃昏,日軍在傘兵部隊配合下,占領黃河岸邊的垣曲縣城,截斷了與黃河南岸的聯繫。日軍實現了中間突破計劃,中條山區國民革命軍被分割成兩半。
9、10兩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向東,一路向西,東路於12日晨攻克邵源,與濟源西進日軍會合;西路於11日進至五福澗,與9日攻占五福澗的日軍會合。至此,日軍的內層包圍圈完全形成,中條山守軍黃河沿線的補給線和退路全被截斷。」
東北線駐防的守軍主要有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武士敏第98軍,以及第15軍、第93軍等部。7日晚,日軍向武士敏第98軍發起進攻,武軍長率領所部拚死抵抗,在董封東西線上與敵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王村一戰,將敵2000擊潰,斃敵濱田大佐以下700餘人。10日,第一戰區司令部鑒於「濟源、垣曲間各主要渡口漸次被敵封鎖,該集團整個補給線中斷」的事實,命第14集團軍「陽城以西部隊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轉移,以旋迴鑽隙戰法,打擊敵人側背。卯刻,該集團軍全面與敵發生激戰。申刻,交口之敵陸續增至三四千,竄陷清風圪塔、煤坪。同時第10師與第98軍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約二千餘之敵突破。而陷邵源之敵,亦向西北緊迫,此時該集團軍三面有受敵顧慮。」各部在突圍游擊中向北撤退。
在守軍全線潰退的同時,日軍以優勢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據了先機,迅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突破了中條山地區的全部防禦陣地,先後占領了垣曲、濟源、孟縣、平陸等縣城及相關的關隘據點,封鎖了黃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對國民革命軍的內外側雙重包圍,隨即轉入第二階段的作戰—對數路中國國民革命軍守軍各陣地,反覆掃蕩。
以西線為例,日軍「各兵團自11日並排向北返轉,然後又自5月15日再次轉向黃河線,如此再三反覆進行篦梳掃蕩,一直進行到6月10日。在這樣反覆掃蕩期間,各兵團所到之處消滅了敵人三千至五千名」。
守軍主力在遭受慘重傷亡後先後突圍:第3、第15等軍殘部在第5集團軍司令曾萬鍾率領下西渡黃河,轉到洛陽、新安一帶整頓;第93軍主力在擺脫尾追的日軍後由禹門口渡過黃河進入陝西韓城境內;第98軍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領下進入太岳山區;第43軍向浮山、翼城間轉進;第9軍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濟源山地游擊數天後,分別由小渡口和官陽渡口南渡;……國民革命軍中條山守軍大部退出中條山地區,中條山戰役落下了帷幕。
歷史影響:
本次會戰是1937年11月太原保衛戰之後,日本對華北正面戰場發動的僅有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在此以前的3年多里,中條山區沒有大的作戰行動,中國軍隊本有充分時間進行戰備,有良好地形可作依托,且可養精蓄銳,以逸待勞。而日軍兵力有限,用於守備尚感不足;第33、第21師團剛由華中調來,特别是第33師團在上高會戰之後尚未整補即倉促投入作戰。
相對於日軍來講,國軍的有利條件還是很多。但從會戰全過程來看,國軍卻處處被動挨打,毫無積極主動可言,有利條件盪然無存,甚至沒有還手之力。
第一戰區在《會戰要報》中列擧了一些原因,諸如防廣兵單,完全處於内線,形成被包圍態勢;萬山崇崇,道路崎嶇,交通困難,兵力機動和補給運輸均感不便;無縱深兵力,也未控制機動兵團,一經接觸,預備隊即使用罄盡;武器裝備落後,炮兵極度缺乏,無力封鎖山口道路,亦無力打破日軍封鎖。特别是日本空軍威脅極大,交通線、渡河場、通信聯絡等均受其破壞與控制,且日軍實施空降,打擊中國軍隊縱深。
此戰國軍大敗,損失兵源、槍械彈藥無數,反之日軍幾乎毫髮無傷,蔣中正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發生過程:
1941年5月7日,自感穩操勝券的日軍,於傍晚時分突然一齊出動,由東、西、北三面「以鉗形並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進犯中條山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根據情報,針對日軍分兵合擊,襲擊我通信聯絡及各級指揮部;以重兵攻占各交通要點,切斷我軍聯絡,各個擊破;封鎖山口、渡口,逐步緊縮包圍圈,完成合擊的企圖,「於會戰前,經以辰東誠電令各部以交通線為目標,加緊游擊襲破,妨害敵之攻擊準備及兵力集中」。
但因戰區主帥衛立煌缺席未到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組織施行,致使「會戰開始第二日,因情況劇變,敵之來勢極猛」。各部倉促應變,分別與各路日軍交戰,中條山戰役正式打響。
東線,日軍「左翼以溫縣為發起點,先頭步兵5000以上,騎兵千餘,炮20餘門,飛機數十架,戰、汽、裝甲等車共百餘輛,沿黃河北岸突進。」「中央以沁、博為發起點,一股先頭千餘,循沁濟大道西犯」,「另一股先頭2000餘人,附炮十餘門,於竄陷西向義莊後,繼向捏掌、紫陵、東逮寨、留村一帶猛撲。」「同時,沁河北岸3000餘人,以飛機十餘架,炮二十餘門,強渡沁河。」守軍第9軍裴昌會所部在強敵進攻下施行節節防禦,節節後撤。
8日午,即放棄濟、孟兩地,向西撤退。在全線潰退的形勢下,第一戰區長官部命令第9軍「以主力於封門口北既設陣地,拒止沁、濟之敵西犯,以一小部對敵側擊」。第9軍部署新編第24;師主力、第54師張團守封門口一線,第47師和第54師駐王屋的獨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線游擊。封門口系日軍西進必經之要隘,日軍勢在必奪。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戰至10日晨,終為敵破。這時,中路日軍已於8日晚攻陷垣曲縣城後,分兵進攻邵源。長官部命令第9軍主力「由官陽南渡,以策應河防」。11日,日飛機百餘架轟炸封鎖官陽東西渡口,第54師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渡至河南,其餘各師團退至封門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該路日軍一部占領黃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則沿封門口西進至邵源,與從垣曲東進之敵會合,完成了對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的內線包圍。
西線是日軍的主攻方向。「守軍為孔令恂的第80軍第165師和新編第27師,唐淮源的第3軍第7師和12師,以及直屬第5集團司令部指揮的公秉藩第34師。」7日下午,日軍「分多數縱隊,成廣正面法,集中機炮火力,並以飛機誘導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園、王家窯頭、梁家窯頭王竣師右翼80團陣地猛攻。另以獨3旅附37師團一部,向劉家溝、古王、計王王治岐師全面佯攻,牽制激戰」。
8日凌晨,日軍突破張店以東第27師防線,孔、唐兩軍聯繫被切斷。第27師潰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帶。與此同時,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軍第165師在遭到日軍襲擊後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線。乘隙而進的敵挺進縱隊於當晚占據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溝等渡口;最遠的一支進到平陸、垣曲、夏縣三縣交界處。
9日正午時分,第80軍所部遭敵便衣襲擊和飛機轟炸掃射,進一步潰敗。「在一場混戰中,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及165師姚汝崇營長等多名軍官犧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廟嶺附近。剩餘部隊傍晚退到黃河渡口南溝。」第80軍軍長孔令恂、第165師師長王治岐拋棄部,獨自渡過黃河,失去指揮的部隊爭相競渡,傷亡慘重。新編第27師副師長梁希賢見事不可為,投河殉國。
夏縣日軍先頭部隊7000人分三股南向進犯唐淮源第3軍陣地。8日拂曉,日軍攻占中條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後,一路向西北奔襲第7師師部駐地王家河,一路向東南奔襲第3軍軍部唐回。王家河遭日軍重兵包圍,師長李世龍率部突圍;唐回則在軍長率預備隊馳援王家河的情況下被日軍地面部隊與空降兵協同占領。第3軍軍長唐淮源率殘餘人員向東撤退至溫峪一帶,被日軍擋住南去之路,遂與敵激戰,遭受重大傷亡後,再向東北、西北方向退去。
12日唐軍長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在三次突圍失敗的情況下,「唐軍長以保衛中條山職志未遂,當前大敵未殄,於尖山頂廟內自戕殉國」。同日,第3軍第12師在突圍至胡家峪後遭日軍截擊,師長寸性奇胸部中彈,身負重傷,仍率部苦戰。13日,寸部亦陷日軍重圍,寸師長二次負傷,右腿被敵炮炸斷,自知無力回天,亦拔槍自盡。繼忻口戰役第9軍軍長郝夢齡與第54師師長劉家祺之後,再寫一軍之中軍、師長同時殉國的悲壯史詩。
北線是中條山地區國民革命軍曾萬鍾第5、劉茂恩第14兩個集團軍的接合部,日軍的戰略意圖在於迅速攻占橫(橫嶺關)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縣城,對守軍兩個集團軍實施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戰役一開始日軍即以重兵向橫垣大道兩側猛攻。駐守橫嶺關東北側的趙世玲第43軍、西南側的高桂滋第17軍同時遭受日軍重兵打擊。激戰至8日拂曉,第43軍十八坪陣地被突破,堵擊無效。軍長趙世玲下令放棄陣地,撤向望仙莊一線;第17軍雖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進行了較為有效的抵抗,終因左右兩翼皆被敵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線。日軍則在一舉突破守軍防線後,兵分兩路:「一路沿桑池、賈家山、杜村河南下;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經皋落、長直、王茅,直取垣曲縣城。」「8日黃昏,日軍在傘兵部隊配合下,占領黃河岸邊的垣曲縣城,截斷了與黃河南岸的聯繫。日軍實現了中間突破計劃,中條山區國民革命軍被分割成兩半。
9、10兩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向東,一路向西,東路於12日晨攻克邵源,與濟源西進日軍會合;西路於11日進至五福澗,與9日攻占五福澗的日軍會合。至此,日軍的內層包圍圈完全形成,中條山守軍黃河沿線的補給線和退路全被截斷。」
東北線駐防的守軍主要有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司令部、武士敏第98軍,以及第15軍、第93軍等部。7日晚,日軍向武士敏第98軍發起進攻,武軍長率領所部拚死抵抗,在董封東西線上與敵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王村一戰,將敵2000擊潰,斃敵濱田大佐以下700餘人。10日,第一戰區司令部鑒於「濟源、垣曲間各主要渡口漸次被敵封鎖,該集團整個補給線中斷」的事實,命第14集團軍「陽城以西部隊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轉移,以旋迴鑽隙戰法,打擊敵人側背。卯刻,該集團軍全面與敵發生激戰。申刻,交口之敵陸續增至三四千,竄陷清風圪塔、煤坪。同時第10師與第98軍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約二千餘之敵突破。而陷邵源之敵,亦向西北緊迫,此時該集團軍三面有受敵顧慮。」各部在突圍游擊中向北撤退。
在守軍全線潰退的同時,日軍以優勢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據了先機,迅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突破了中條山地區的全部防禦陣地,先後占領了垣曲、濟源、孟縣、平陸等縣城及相關的關隘據點,封鎖了黃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對國民革命軍的內外側雙重包圍,隨即轉入第二階段的作戰—對數路中國國民革命軍守軍各陣地,反覆掃蕩。
以西線為例,日軍「各兵團自11日並排向北返轉,然後又自5月15日再次轉向黃河線,如此再三反覆進行篦梳掃蕩,一直進行到6月10日。在這樣反覆掃蕩期間,各兵團所到之處消滅了敵人三千至五千名」。
守軍主力在遭受慘重傷亡後先後突圍:第3、第15等軍殘部在第5集團軍司令曾萬鍾率領下西渡黃河,轉到洛陽、新安一帶整頓;第93軍主力在擺脫尾追的日軍後由禹門口渡過黃河進入陝西韓城境內;第98軍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領下進入太岳山區;第43軍向浮山、翼城間轉進;第9軍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濟源山地游擊數天後,分別由小渡口和官陽渡口南渡;……國民革命軍中條山守軍大部退出中條山地區,中條山戰役落下了帷幕。
歷史影響:
本次會戰是1937年11月太原保衛戰之後,日本對華北正面戰場發動的僅有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在此以前的3年多里,中條山區沒有大的作戰行動,中國軍隊本有充分時間進行戰備,有良好地形可作依托,且可養精蓄銳,以逸待勞。而日軍兵力有限,用於守備尚感不足;第33、第21師團剛由華中調來,特别是第33師團在上高會戰之後尚未整補即倉促投入作戰。
相對於日軍來講,國軍的有利條件還是很多。但從會戰全過程來看,國軍卻處處被動挨打,毫無積極主動可言,有利條件盪然無存,甚至沒有還手之力。
第一戰區在《會戰要報》中列擧了一些原因,諸如防廣兵單,完全處於内線,形成被包圍態勢;萬山崇崇,道路崎嶇,交通困難,兵力機動和補給運輸均感不便;無縱深兵力,也未控制機動兵團,一經接觸,預備隊即使用罄盡;武器裝備落後,炮兵極度缺乏,無力封鎖山口道路,亦無力打破日軍封鎖。特别是日本空軍威脅極大,交通線、渡河場、通信聯絡等均受其破壞與控制,且日軍實施空降,打擊中國軍隊縱深。
此戰國軍大敗,損失兵源、槍械彈藥無數,反之日軍幾乎毫髮無傷,蔣中正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