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
時間
1941年05月07日 ~ 1941年05月27日
地點
山西
相關人物
中條山戰役
資料來源:華夏經緯網
簡介:

中條山會戰,晉南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8年起計13次防衛成功擊退日方;第14次於1941年5月間,中華民國軍隊在山西省範圍內的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國軍第5集團軍和第14集團軍主力陷入日軍重圍突圍中,我軍指揮混亂,損失慘重,奉命渡黃河南撤的部隊,由於沿途遭到日軍截擊,至六月初,第14集團軍總部及第15軍軍部才脫險南渡黃河整訓。第9軍新編第24師、第93軍等迄20日才渡過河,會戰遂告結束。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據日方的統計資料,國民革命軍「被俘約35000名,遺棄屍體42000具,傷亡超過十萬。日軍損失計戰死670名,負傷2292名」。

在國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綜合會戰,計斃傷敵官兵9900名」,我軍「共傷亡、中毒、失蹤官兵達13751員名」。

此戰國軍大敗,損失兵源、槍械彈藥無數,反之日軍幾乎毫髮無傷,蔣中正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事件背景: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戰爭雙方的戰線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日本政策的重點逐漸向保守占領地轉變。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修正了原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提出「如果國民政府拋棄以前的一貫政策,更換人事組織,取得新生的結果,參加新秩序的建設,我們並不予以拒絕」之新方略,加緊對國民政府展開誘降活動。

德國於1939年9月1日,突襲侵占波蘭。接著,德、意法西斯互為呼應,又取得了對英、法作戰的勝利。在法西斯「夥伴」暫時勝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調整了中國作戰指導方針,作出「必須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決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變預定計劃,不放鬆對華壓迫,準備在夏秋之際,進行最後的積極作戰,力圖解決中國事變」。在此期間,竭盡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國際局勢變化,謀求『中國事變』得到定局。」

日本軍方具體分析了中國戰場的態勢,認為「山西省由於西面有以延安為根據地的中國共產黨紅軍,南面黃河兩岸有國民政府中央軍第一戰區的軍隊活動,治安情況極為惡劣。隔鄰河南省、山東兩省的治安也不穩定」。「主要占領區域的治安現狀,其安定程度的順序為蒙疆、長三角地帶、武漢地區,以華北為最差。」而在整個日軍占領區內,華北之「晉南是有蔣直系國民黨軍殘存的惟一地區」。

有鑒於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東條英機陸相和杉山元總長在迅速解決對華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提出「不要單純考慮南方,要確立以中國和北方問題為主的方針」。據此,1941年1月30日,日本中國派遣軍提出「1941年度的作戰,根據當前任務,大致確保現在的占領地區,尤其在夏秋季節鬚髮揮綜合戰力,對敵施加重大壓力。特別期待於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國民政府中央軍的一戰。」此即中條山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