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臨江戰役
臨江戰役
時間
1946年12月17日 ~ 1947年03月27日
地點
吉林長白山
相關人物
林彪
、
陳雲
、
杜聿明
、
蕭勁光
、
鄭洞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臨江戰役為1946年11月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遼東分局書記、遼東軍區政委陳雲領導長白山區的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南滿根據地,對國民革命軍進行機動作戰,破壞杜聿明的「先南後北,南攻北守」戰略。
此戰東北共軍共殲國軍約4萬人,削弱了東北國軍的機動力量,迫使國軍由攻勢轉入守勢。通過這一階段作戰,北滿共軍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南滿的局面也獲得顯著改善,為東北共軍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戰役的全過程中,南、北滿共軍在戰略上密切配合,在戰役上強調了獨立自主、積極主動地殲滅當面之敵。每戰力爭主動,抓住國軍弱點,先發制人,以戰役上的積極進攻達到了戰略防禦的目的。
事件背景:
1947年10月10日,東北國民革命軍被殲和起義者已達3個師,但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仍調集兵力向臨江地區大舉進攻,企圖消滅南滿民主聯軍,爾後再轉兵北上,完成其「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
臨江縣位於安東省東南邊境,東北民主聯軍在南滿僅存的根據地。1946年10月,國軍通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派遣十萬部隊進攻南滿,共軍雖然取得新開嶺戰役的勝利,但因力量對比懸殊,被迫從安東、通化等城市撤退。至11月下旬,中共南滿根據地僅剩下臨江縣、長白縣、撫松、濛江四座小縣,形勢十分危急。
而此時,由杜聿明率領的國軍進攻北滿共軍根據地,陳雲和蕭勁光指揮遼東軍區部隊,採用迂迴滲入的敵後游擊作戰策略,與國軍在吉林臨江地區焦灼。
為粉碎國民革命軍這一計劃,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決定采取堅持南滿、鞏固北滿的方針和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密切配合的戰法,打破國民革命軍的進攻。
Top
發生過程:
1946年12月17日,國軍集中6個師,沿輝南、柳河、通化、桓仁、寬甸一線向臨江地區發起進攻。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鄭洞國親自指揮,前方指揮所設在通化。
1946年12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主力由通化輕裝插入敵後。四縱在敵後殲滅國軍3000餘人,迫使敵軍於12月30日從正面戰場調第九十一師等部回援本溪、桓仁地區。
擔任正面阻擊的第3縱隊乘機反擊,殲國軍第五十二軍一部。1月21日,收復通化以南地區。
第一次保衛臨江歷時35天。第三縱隊與國軍作戰43次,第四縱隊與國軍作戰50餘次,拔掉國軍守備據點40多處這,一戰役共軍獲得殲滅國軍4900餘人的勝利。
1947年1月30日,國軍以通化為基地向北、向東兩個方向,集中4個師分3路向臨江地區發動進攻。
2月5日,民主聯軍第3縱隊與第4縱隊第10師,對進至高麗城子且戰鬥力較弱的第一九五師發起反擊,三縱7師攻占599高地,楊木橋子及大青溝附近陣地;8師攻占大龍爪溝、小馬鹿溝地區,195師已陷入了三面包圍,因警戒疏忽,致使被圍之敵於當夜20時乘隙突圍逃跑。在6日突擊扑空後,立即展開追擊,將撤逃之195師分別追殲一部,即583團、584團各一部,585團兩個營。計斃、傷、俘國軍2300餘人,繳獲汽車13輛,馬車50台。
2月6日黃昏,新賓之國軍第207師第1旅第3團趕至三源浦增援,被第3縱隊主力殲滅,俘其團長張建勛以下1370餘人,斃傷200餘人,繳獲美式山炮2門、迫擊炮6門、六0炮13門、重機槍12挺、衝鋒鎗73支、步槍700餘支、車輛彈藥物資一批。
四縱隊10師威迫通化,致國軍2師、22師不能北援,有力地牽制了向臨江進犯的敵人。
第二次臨江保衛戰自1月30日至2月8日,正面部隊運動防禦作戰,尋機殲敵,不顧疲勞歷時8晝夜連續戰鬥。第三縱隊在第四縱隊10師的直接配合下,在插入國軍占領區的11師、12師及遼南獨立二師等部隊的積極牽制策應下,獲得殲滅國軍5200餘人的勝利。
1947年2月13日,國軍集中5個師向臨江地區發動第3次進攻。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親自指揮,前方指揮所設在通化。
2月18日凌晨3時三縱七師、九師首先於通溝發起總攻,9時即全殲國軍第60軍暫編21師第2團及山炮營。生俘團長王子宏以下1300餘人,繳獲迫擊炮6門、山炮4門,其它武器彈藥一批。
2月21日拂曉,三縱隊七、九兩師迅速轉兵南進會同八師向進占柳河縣大北岔、德興屯地區之敵71軍91師272團及師直屬工兵營發起攻擊。當日,除攻占元寶頂子外,又反覆爭奪了896高地。戰至黃昏全部殲滅,斃團長餘子培、俘副團長李璞、劉博昌。
2月21日晚8時,四縱10師主力於下四平、大幹溝子一帶分路向大龍爪溝攻擊前進,殲國軍一部。10師頑強阻擊了高麗城子一帶向南突圍之195師和向北增援的第2師。
2月22日上午,10師28團被阻於571高地以東之青溝子一帶與師部失掉聯繫。當天16時許,10師處於兩面受敵夾擊的不利地位,戰鬥至黃昏,10師師長杜光華於571高地指揮戰鬥中犧牲。在此緊急時刻,四縱炮兵團以猛烈炮火將通化向北增援之敵擊散。
2月24日拂曉,四縱10師28團、三縱8師22團4連,均追殲國軍至長春溝,激烈戰鬥後,國軍全線向通化潰逃。
與此同時,北滿主力第一、第二、第六縱隊及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於2月22日越過松花江,向吉長地區之國軍發動了「二下江南」作戰。國民黨軍北線告急,調南滿新六軍新22師馳援北滿,使南滿之國民黨軍再無力組織進攻。
第三次臨江保衛戰前後激戰10天。南滿的軍事鬥爭形勢已經由國攻共守、國共拉鋸向國退共進轉變。共軍連續攻佔了輯安、金川、柳河、輝南、桓仁五座縣城。
國民政府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致電南京,並派副司令長官鄭洞國赴南京,要求增加兩個軍,第四次進攻臨江。杜聿明趁松花江即將解凍之機,由吉林、長春、察南、熱河、冀東等地抽調11個師20個團的兵力增兵通化,組成三個攻擊集團,1947年3月27日發動了前所未有的空前規模的第四次進攻臨江戰役。
共軍遼東軍區決心以部分兵力牽制其兩翼,集中主力第三縱隊七、八、九師,第四縱隊十師,軍區炮兵團、兩個縱隊的炮兵團,分割殲滅進犯之敵的一個師,以打破攻勢。
1947年4月1日,三縱八師23團三營領受誘敵深入的任務,將國軍第13軍第89師及54師162團牽至柳河縣張家街以南柳條溝西南地區之紅石河川內。
4月2日,共軍各參戰部隊由集結地迅速隱蔽地向兩翼機動。4月3日凌晨6時,突然發起總攻擊。經4小時戰鬥,以極小代價將該敵全殲。
與此同時,三縱九師在遼寧軍區獨立第二師五團配合下,堅守在彎口鎮至謝家營一線20公里寬正面,頑強阻擊了國軍93軍暫20師、60軍184師連續三晝夜進攻,斃傷國軍364人,俘獲200餘人。
國軍89師被全殲後,其他各路紛紛後退,第四次臨江保衛戰自3月26日至4月3日,歷時9天,從遼東軍區開始兵力部署到戰鬥結束只用了3天時間。至此,國軍對臨江地區的進攻宣告徹底失敗。
歷史影響:
此戰東北共軍共殲國軍約4萬人,削弱了東北國軍的機動力量,迫使國軍由攻勢轉入守勢。通過這一階段作戰,北滿共軍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南滿的局面也獲得顯著改善,為東北共軍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戰役的全過程中,南、北滿共軍在戰略上密切配合,在戰役上強調了獨立自主、積極主動地殲滅當面之敵。每戰力爭主動,抓住國軍弱點,先發制人,以戰役上的積極進攻達到了戰略防禦的目的。
而這4個月的作戰,與戰爭初期的4個月相比較,共軍遂行的殲滅戰役規模越來越大,戰鬥力明顯提高;國軍則士氣低落,戰鬥力明顯下降,戰略上的主動地位正在逐步削弱,戰局正在向有利於共軍的方向發展。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