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錦州戰役
錦州戰役
時間
1948年10月07日 ~ 1948年10月15日
地點
遼寧錦州
相關人物
錦州戰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錦州之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革命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它是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份。

錦州戰役是遼沈戰役的第一階段,也是全戰役的關鍵一著,因為共軍只有攻克錦州,切斷東北與華北聯繫,才能將東北國軍全部封閉,就地殲滅。

錦州守軍是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指揮的第93軍、新 8軍 2個師、新6軍1個師等6個師以及特種兵、後勤部隊共10萬人,依託城外四周高地構成支撐點式堅守據點,沿城垣構築主陣地。

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9月中下旬攻占了錦州南北鐵路上的諸要點,孤立並包圍了錦州。10月9日開始外圍作戰,至13日全部掃清外圍據點,控制了有利地帶。14日10時向錦州城發起總攻,500門大炮向城墻和主要工事集中轟擊,打開缺口,11時步兵開始衝擊,迅速突破城垣,進入市區,展開巷戰,指戰員們以爆破筒、炸藥包摧毀守軍碉堡和街壘。15日拂曉在白雲公園和中央銀行會師,摧毀守軍指揮部,攻占新城,繼續向老城進攻,l8時結束戰鬥。

最終共軍全殲守軍,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第 6兵團司令盧浚泉、副司令楊宏光、第93軍軍長盛家興等,為全戰役的勝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事件背景:

錦州是山海關前一個重要據點,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一個主要的戰略據點,控制錦州將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可進軍華北平原,毛澤東在一份給在東北的解放軍指揮官們的電報中強調攻佔錦州的重要性,認為勝利完成整個遼瀋戰役的關鍵是「在一個星期內攻佔錦州」。

中華民國國軍在冬季攻勢中戰事陷入不利,國軍總司令蔣中正用衛立煌替代陳誠指揮東北地區國軍戰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轄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

剿總總司令衛立煌駐瀋陽,有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等共8個軍;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駐長春指揮第1兵團;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駐錦州,有盧浚泉第6兵團等共4個軍,防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防守重點為錦州、錦西。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瀋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已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糧秣捉襟見肘。

衛立煌接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後,專注於國軍部隊整訓,充實兵員,補充裝備,構築工事,把主力集中於瀋陽,任解放軍打到什麼地方守軍部隊長如何告急都不為所動,衛立煌認為可以長期固守瀋陽,亦認為長春是個包袱「是著死棋」。

由於錦瀋間交通被解放軍截斷,為減輕運輸壓力,部隊缺額多的師重建以及新建接受兵員的需運到山海關、錦州等地就近關內與港口整補。而國軍總司令蔣中正因為對東北國軍僅靠空運補給不能負擔,力主留第8兵團守瀋陽,打通錦瀋線交通,將國軍主力調往錦州,必要時放棄補給不易的長春,防止東北共軍進入山海關,安定關內局勢,伺機轉攻收復關外。衛立煌認為瀋陽主力單獨出遼西背水側敵行動會被消滅,與蔣中正意見相左,焦點在於是否「將主力撤至錦州的問題」。

1948年8月3日,蔣在南京國防部召集軍事檢討會議,參加者80餘人,由何應欽主持;會議檢討兩年來作戰方針、作戰指揮、編制裝備、新兵補充、後勤供應、士氣、情報等方面問題,並作出如下軍事決策:「東北力求穩定,華北力求鞏固、西北阻匪擴張,華東、華中則加強進剿,一面阻匪南進,一面攻打匪之主力。」同日,行政院會議通通委任馬占山、羅卓英、萬福麟、鄭洞國為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8月20日,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由南京飛返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