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發掘殷墟
發掘殷墟
時間
1928年10月 ~ 1937年06月
地點
河南安陽
相關人物
董作賓
、
李濟
、
梁思永
、郭寶鈞、王湘、
傅斯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殷墟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中葉,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殷墟王陵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殷墟遺址。
20世紀初,因盜掘甲骨而發現,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
1928年10月,董作賓主持了試掘。同年12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組,負責殷墟的發掘工作,先後主持工作的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郭寶鈞等。
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 6月,共發掘十五次。發掘大墓十一座、方坑一個、小型墓和祭祀坑一千二百多座,以及大量建築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近兩萬片和大量陶器、銅器、玉器等。
事件背景:
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殷,並定居下來,直至帝辛(紂王)亡國。殷地古稱「北蒙」、「殷邑」,甲骨卜辭中又稱「大邑商」、「商邑」。至少在周初,這裡已淪為廢墟。南北朝時期,酈道元在其著名地理學著作《水經注》中對殷墟的位置進行了較為確切的描述。
宋、元時期,安陽一帶多有青銅器出土,引起關注,但被認為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直到清末,殷墟才隨著甲骨文的發現逐漸為世人所知。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開始重金收購,進而考證出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王懿榮自盡,甲骨轉歸劉鶚所有。古董商販為謀利,封鎖甲骨來源消息。後羅振玉等學者多方探求,得知甲骨來自河南安陽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裡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Top
發生過程:
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大力支持下,董作賓與臨時工作人員組成考古隊,開始對殷墟進行第一次為期18天的試掘,總共出土800餘片有字甲骨以及銅器、陶器、骨器等多種文物。中國現代考古學由此發端。
1929年春,由李濟主持對殷墟的正式發掘。在小屯村南、村中和村北發掘,面積286平方米。並在洹上村設辦事處。出土甲骨740片,大量陶器、獸骨,少量石器、銅器及其他遺物。少數陶片上有刻字。
1931年3月21日至5月11日,在小屯村北分A、B、C、D、E區進行發掘,由李濟主持。參與人員之一的梁思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文近代考古學正規教育的學者。他參加殷墟發掘後,使田野考古工作的水準大為提高。這次他在後岡發掘出仰韶、龍山和殷代3種文化地層疊壓關係,解決了中原地區這3種文化的早晚問題;同時還發現字骨1片,這是小屯以外的地區第一次發現甲骨。這次發掘出土甲骨782片和一鹿頭刻辭及白陶、銅器、鯨骨等遺物,版築基址、窖穴與墓葬等遺跡。
1934年3月29日,董作賓獲悉侯家莊村民侯新文在南地掘得甲骨,去古董商店求善價而沽之,遂託人購得1片,董看後認為是晚期文字,十分高興。乃停止在小屯村北的發掘,率全體工作人員于4月2日到侯家莊南地分東西兩組,開南北向探溝兩個。
同時,又讓該村保長動員侯新文將所獲甲骨交出,得有字甲骨31塊。這次在侯家莊南地發掘,發現殷代建築基址、窖穴和墓葬等遺跡;得甲骨42片(其中26片是從農民手中購買的),著名的大龜七版(龜腹甲6、背甲1),滿版皆為文字,為廩辛、康丁時期占卜記錄。這是除小屯、後岡外,又一齣土甲骨處。
另外,在武官村南霸臺發掘出龍山文化時期的灰坑和殷文化層。後岡發掘出龍山文化時期的版築墻和殷代墓葬。後岡殷代大墓的發掘,給考古工作者以巨大的啟示和肯定的信念,認為安陽這個地方不僅是殷都所在,而且也有可能為殷陵所在地。
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考古團隊共進行了15次科學發掘(以上文物多數存至國立歷史博物館,少部份存至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
歷史影響:
殷墟的發掘,確鑿無疑地證明了中國商代晚期盤庚遷殷的都城就在此處,距今已有3300年左右的歷史,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地層、出土青銅、玉器等遺物,以及甲骨文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這個都城的形制和以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在東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和光榮的地位。
就學術發展本身而言,殷墟15次發掘完全是由中國學者自己主持完成的,因而殷墟又稱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祥地。
195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又重新開始發掘工作,至今幾未中斷。目前所探明的殷墟長寬各約6公里,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洹河從中間穿過。總體布局嚴整,以小屯村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現存遺蹟主要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商城遺址、後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
自殷墟發現以來﹐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由於盜掘販賣,甲骨流散世界各地。從這些帶有刻辭的甲骨中已經辨認出5000多個單字,能夠認出來的的漢字大約1700多個,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而且對於甲骨的研究,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