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熱河事變
熱河事變
時間
1933年02月21日 ~ 1933年03月04日
地點
熱河
相關人物
張學良
、
湯玉麟
、
張海鵬
、
于芷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熱河事變。發生於時為中華民國所控制的熱河省,時間為1933年2月至3月。熱河戰役首先於1933年1月爆發的是位於榆關的大型戰鬥。張學良以保存實力為由,退居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日本軍隊駐守長城外,佔領熱河直取北平態勢相當明顯,不過就整體而言,日本是想藉由攻擊北平行動,換取中國國民政府對滿洲國的承認。
因為中國國內輿論普遍不願意承認滿洲國,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至北平,與包括張學良等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裝備不良,士氣低落的東北軍節節敗退,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結束。熱河最後遭日軍佔領。
事件背景:
由於日本扶持「滿洲國」成立時,就事先將熱河寫入「滿洲國」《建國宣言》中,於是在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後,按照計劃繼續侵略熱河,以達到蠶食中國之目的。
1932年7月3日,日本參謀本部次長真崎甚三郎到錦州與關東軍將領策劃進攻熱河。7月11日下午7時,關東軍特派員石本權四郎被捕。7月17日,日軍藉口軍事聯絡員石本權四郎等3人在朝陽北票之間失蹤,以武裝搜索為名,派日軍300餘人攻佔熱邊境之朝陽寺。
7月23日,數架日軍飛機飛至熱河平泉、凌源、承德一帶偵察,並散發傳單。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允諾速救出石本。7月29日,石本被覓得交與日軍。同時日本陸軍大臣荒木貞夫則表示「熱河省歸屬滿洲,為國際調查團所熟知」。國民政府命令設置臨永警備司令部,任命東北軍獨立第九旅旅長何柱國兼任司令,管轄臨榆、撫寧、昌黎、盧龍、遷安5縣和在都山設治局,統率步兵約2萬人,防守榆關地區。
8月19日,日軍一度佔領南嶺車站,炸毀南嶺鐵橋,並不斷派飛機到熱河上空挑釁。
12月25日,在張學良調遣萬福麟率5個旅陸續進入熱河後,蔣中正再電張學良,決定密備中央軍6個師隨時北運增援,並且表示:「倭寇北犯侵熱,其期不遠」,「今日之事,惟有決戰可以挽救民心,雖敗猶可圖存,否則必為民族千古之罪人」。
1933年1月爆發的是榆關戰鬥。張學良退至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並且於1月23日爆發榆關戰鬥。1月11日,日本陸軍省發表聲明:「熱河省係舊『東北四省』之一,與其他三省有不可分之關係」。
1月21日,外相內田康哉在貴族院作外交方針演說時稱:「滿蒙與中國系以長城為境界者,由歷史而言,亦無議論之餘地。尤以熱河省之屬於滿洲國之一部者,徵諸該國建國之經緯,當可明了。……《日滿議定書》,規定滿洲國領土由兩國共同負責維持治安。故所謂『熱河問題』,為滿洲國內部問題,同時日本因有條約上的義務,對此抱重大關心。」此些言論一出即已表達其欲攻打熱河之意。
Top
發生過程:
1933年2月21日,熱河戰役的前哨戰南嶺戰鬥開打。日本人分三線配置兵力:第一線左翼為滿洲國軍張海鵬五隊;第二線新編滿軍李、程等五軍。第三線日本皇軍錦朝線第7、第8師團23000餘人及飛機四大隊、綏凌線第14、第7師團25,000餘人及飛機二大隊。
至於中國方面,由於湯玉麟拒絕其他軍隊入境,因此分為三線:一為開魯、魯北、綏東,由崔興武率4,500人,孫殿英增援:二為朝陽,湯玉麟、董福亭負責;三為凌源,萬福麟部組成。
2月22日下午五時,日軍200人佔劉龍台。中國北票董福亭軍退至朝陽;開魯崔興武軍暗中投降,日軍與孫殿英部激戰,孫退守圍場。2月23日,日本使館秘書上村伸一向中國交節略要求撤出熱河軍隊遭拒。
2月24日,日軍受到北票商民往迎,隨即朝陽戰鬥開打。2月26日,日軍進佔朝陽,中方不戰而退,爆發凌南戰鬥。3月1日,駐平泉萬扶麟至凌源視察,聞前方戰況不佳,即返平泉。同時凌源各機關退至平泉,爆發赤峰戰鬥。3月2日日軍隨即進入凌源。
3月3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以為日軍已陷平泉,遂率1000餘人逃走。至承德西20里的廣仁嶺得知赤峰戰鬥勝利,凌源未失才返回。
然日軍裝甲車已經逼近承德僅90里的六溝。3月4日早上七時,湯玉麟再度棄城逃走。八時日機飛承德,轟炸湯玉麟軍,十時日軍達距承德30里的紅石嵐。下午一時日本皇軍裝甲車開進承德,而日軍竟只128名騎兵即陷承德。熱河省十九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遂併入滿洲國國土。
湯玉麟主政熱河八年,以其子湯佐輔之言是從。賣官種煙、苛捐雜稅,甚至摧殘教育、破壞司法。不戰而逃被認為是敗戰的原因。其軍隊四師,號稱三萬,實則二萬,欠餉10月,以致於民怨沸騰,歡迎日滿聯軍。
歷史影響:
日軍侵占熱河後,繼續向長城沿線冷口、界嶺口、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各口發動進攻。日本向南京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難保戰局不及於華北方面」。
1933年3月8日,張學良因東北全境淪陷,被迫引咎辭職,蔣中正任命何應欽為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之後長城沿線相繼淪陷。
到1933年5月下旬,日軍已侵占秦皇島、北戴河、撫寧、遷安、密雲、薊縣、唐山等22縣,進逼平津,對北平形成三麵包圍之勢,迫使南京政府締結城下之盟。5月22日,何應欽與駐北平日本大使館代辦回見。幾經周折,中國代表熊斌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會談。5月31日,中日簽訂了《塘沽協定》。
熱河陷落後,東北各地義勇軍失去了賴以迴旋的大後方,斷絕了一切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來源。1933年7月16日,何應欽正式通知救國會負責人應根據《塘沽協定》規定速予取消救國會。東北各地抗日活動走向低潮。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