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九龍事件
九龍事件
時間
1948年01月05日 ~ 1948年01月05日
地點
香港
相關人物
郭德華、
宋子文
、施諦文、
葉公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九龍事件為1948年1月5日,香港政府派大批軍警武裝進入應屬中國管轄的九龍寨城,強拆民房70餘間,並拘捕當地居民代表二人的事件。
1948年1月5日香港政府突然下令拆毀九龍城民房,激起民眾憤慨,廣州沙面群眾遊行示威,國民政府蔣中正諭示人民,謹守秩序,並令外交部提出抗議,嚴正交涉。
1月6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就昨日九龍城中國居民2000餘人遭香港軍警驅逐事向英國駐華大使施諦文提出抗議;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政府已經要求英大使電話香港政府,停止現正採用之強暴舉動。香港政府則就九龍事件發表聲明稱:九龍城之整個拆除問題,完全為有關殖民部內部行政情事。
最後中英雙方未達成任何協議無果而終,但此後香港警察以至香港政府都無權進入,九龍寨城頓成罪惡溫床的貧民區,更有以「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
事件背景:
九龍寨城是在香港殖民地時期位於現今九龍城內的一座由居民獨立自治的圍城。
九龍寨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時代的官富場。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當局於畢架山上設九龍墩台,康熙廿一年(1682年)改為九龍汛。嘉慶五年(1810年),當局將原守佛堂門的炮台移往九龍汛旁。
香港島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清朝政府於1847年擴建九龍汛為九龍寨,並將原駐守大鵬灣的大鵬營調動於此,與對岸的維多利亞城遙望對峙。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與新界成為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員據理力爭下,九龍寨城仍歸清朝駐軍管轄,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清朝外飛地。寨城是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
然而,英國人在1899年5月下令入侵寨城,趕走城內的清朝官員,其後寨城一度荒廢,幾乎無人居住。1941年至1945年,日軍在香港期間,為了擴建原名龍津河的啟德明渠,拆毀了全部城牆。二戰後,露宿者開始在九龍寨城聚居在寨城,曾設「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隸屬廣東寶安縣。
Top
發生過程:
1947年時任寶安縣長的林子俠向外交部駐兩廣特派員郭德華建議恢復九龍城設治,並設民選鎮長,同時為承認港九為永久割讓地以向英國示好,在城內設「中華民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但遭港府拒絕。
1947年12月2日,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郭德華與香港總督會談,重申中國管治九龍寨城主權。12月5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重申未放棄九龍立場。同年底,在寶安縣政府支持下的「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成功抵抗香港政府入城整頓,此事更引起廣州市民發起反英示威,焚毀沙面的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與英交涉,拒絕英人在寨城的權利。
1948年1月5日,香港政府派大批軍警武裝進入九龍城,強拆民房70餘間,並拘捕當地居民代表二人。香港政府突然下令拆毀九龍城民房,激起民眾憤慨,廣州沙面群眾遊行示威,蔣中正諭示人民,謹守秩序,並令外交部提出抗議,嚴正交涉。
1月6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就昨日九龍城中國居民2000餘人遭香港軍警驅逐事向英國駐華大使施諦文提出抗議;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政府已經要求英大使電話香港政府,停止現正採用之強暴舉動。
而廣東省寶安縣縣長王啟俊在1948年1月7日更與縣參議會議長等人親臨城寨巡視,宣示主權。1月8日,外交部為九龍事件向英國駐華大使施諦文提出嚴重抗議,強調指出中國政府對九龍城擁有轄權,對港英當局的違約行為予以譴責;監察院監察委員開談話會,認為香港政府強驅九龍城中國居民有違國際公法,決定致函外交部敦促立即查明真相,切實與港英當局交涉。
1月10日,香港政府就九龍事件發表聲明稱:九龍城之整個拆除問題,完全為有關殖民部內部行政情事;中華民國外交部次長葉公超經香港到廣州處理九龍事件。1月11日,廣東省參議會組織之九龍城同胞慰問團一行八人,攜慰問品由廣州出發飛抵南京。
事件之初,國民政府試圖利用民眾運動與新聞輿論迫使英國讓步。但由於廣州民眾運動過火引發沙面事件,促使國民政府軟化立場轉向尋求妥協。而英國則態度謹慎,對於涉及城寨管轄權的問題寸步不讓,在談判過程中以拖待變。整個交涉過程一波三折,最後中英雙方未達成任何協議無果而終。
歷史影響:
九龍事件後,由於香港警察以至香港政府都無權進入,九龍寨城頓成罪惡溫床的貧民區,更有以「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香港,並聚居於九龍城寨,香港政府最終完全撒手不理,城寨沉淪為三合會活躍地帶,成為黃、賭、毒的溫床,最聞名的色情場所、賭檔、鴉片煙館、海洛因館、狗肉食堂等四處林立。1959年,城寨發生了一宗命案,中英兩國政府互相推卸處理刑事案件的責任。此外,由於香港政府當時並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格,城寨成為了無牌牙醫及中醫診所和冒牌貨販賣點的集中地。
1973至1974年,香港政府派出逾3000名警察強行進入城寨,剷除城寨內的黑社會勢力。城寨後來「絕地逢生」,鋼筋水泥房屋如雨後春筍般建成,非法擴建、僭建嚴重,街道狹窄如走廊。居民用水來自8條公家的水管或水井。1980年代初期,城寨的建築由於完全未經都市計畫,導致環境衞生惡劣,而罪案率遠比香港平均數字高得多。
由於九龍城寨是中國的領土,從原則上說是中國在香港境內的內飛地,因此該地設立了一個沒有實際權力的九龍城人民代表大會,意圖跟中國政府靠攏。雖然名義上有中共背景,不過實際上是自治組織,不受中共控制和支配,只是用以強調九龍寨城不是英國殖民地範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英國和中國政府皆發現城寨越來越難以忍受,儘管報導的罪案率有所下降。1984年12月,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拆掉城寨,遷徙居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