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戲劇教育主張
戲劇教育主張
時間
1905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陳獨秀
、
柳亞子
、陳去病、孫仁玉、李桐軒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戲劇教育主張的是中國文學和戲劇界於20世紀初期提出的一項戲劇改良運動的方針。戲劇教育主張最早的提出者是陳獨秀。
1905年,陳獨秀在《新小說》第2卷第2期上發表了《論戲曲》一文,提出「戲園者,實普天下之大學堂也;優伶者,是普天下之大教師也。」之論,正式提出了戲劇教育主張。
此前的中國戲劇在傳統觀念上基本是以娛樂為其主要職能的。陳獨秀提出戲劇的教化功能,對於中國戲劇來說,可以說是重重衝撞了中國戲劇長久以來的固有觀念,引起了演劇者和觀戲者的共同反思。
在戲劇教育主張的呼聲下,清末民初,出現了一大批表現新思想反映現實生活的改良戲劇,成為一種新現象。至今,該項主張的內容依舊可以和當下中國戲劇、影視等媒體的官方管制方針進行類比。
事件背景:
20世紀初期,由於中國傳統戲劇從內容到形式都已經走向了衰微,戲劇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在中國戲劇舞台上占據主導地位的京劇也因為離人民現實生活愈發偏遠,其表演形式僵化、內容陳舊、充滿腐朽之氣等等,而引起了觀眾群和戲劇界人士的不滿。
因而,隨着清末社會改良和文化革新的呼聲,提出了對傳統戲劇進行改革的要求。1904年柳亞子在中國的第一本戲劇刊物《20世紀大舞台》發表發刊詞,陳去病在同期《20世紀大舞台》上發表《論戲劇之有益》,1904年蔣智在《新民叢刊》第17期上發表《中國之演劇界》等等。這一系列文章的發表,在理論上呼籲了中國戲劇的改革。
Top
發生過程:
1905年,陳獨秀在《新小說》第2卷第2期上發表了《論戲曲》一文,提出「戲園者,實普天下之大學堂也;優伶者,是普天下之大教師也。」之論,正式提出了戲劇教育主張。
陳獨秀在《論戲曲》一文中闡述了以下觀點:
「戲曲者,普天下之人類所最樂睹、最樂聞者也,易入人之腦蒂,易觸人之感情。故不入戲園則已耳,苟其入之,則人之思想權未有不握於演戲曲者之手矣。使人觀之,不能自主……雖些少之時間,而其思想之千變萬化,有不可思議者也。」第一次將戲劇的教化與娛樂作用提到重要位置進行評論。「戲園者,實普天下之大學堂也;優伶者,是普天下之大教師也。」強調了戲劇的教育功能,要求戲劇關注現實生活。
本文是對中國戲劇在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此前的中國戲劇在傳統觀念上基本是以娛樂為其主要職能的。此時提出戲劇的教化功能,對於中國戲劇來說,可以說是重重衝撞了中國戲劇長久以來的固有觀念,引起了演劇者和觀戲者的共同反思。
1912年,孫仁玉、李桐軒在陝西省組織的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一個新型戲曲學社——陝西易俗社正式成立。在其章程中的《易俗伶學社緣起》一文中指出::「戲劇至於社會,為實施教育之天然機關」。
認為「人民知識蔽塞,國家無進步之希望」而要改變該狀況需「普及教育」,而以戲劇達到此目的是「不傷財,不勞民」的舉措。
歷史影響:
在戲劇教育主張的呼聲下,清末民初,出現了一大批表現新思想反映現實生活的改良戲劇,成為一種新現象。如1902年周祥駿創作的《捉酸蟲》、《打醋缸》,1903年玉瑟主人創作的《血海花》,1904靜庵於《20世紀大舞台》發表的《安樂窩》和同時期寰鏡廬主人的《磷骨寒》、惜秋的《新上海》、汪笑濃的《長樂老》等等。
改良戲劇反映新內容的出現對中國戲劇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為中國對西方話劇的接受也奠定了一定基礎。改良戲劇中所使用的議論等方法也是後來中國出現文明新戲的先兆。
至今,該項主張的內容依舊可以和當下中國戲劇、影視等媒體的官方管制方針進行類比。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