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門戶開放政策
門戶開放政策
時間
1898 ~ 1931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柔克義、海約翰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門戶開放政策(英語:Open Door Policy)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一種外交概念,它指出原則上所有的國家,在中國都享有平等的商業和工業貿易權。
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取得英國對門戶開放政策的「諒解」,因而向各列強發布照會,要求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不會影響在其各自勢力範圍內的通商口岸。起初列強們紛紛迴避海約翰的要求,並指出除非有其他國家帶頭遵守,它們才會作出支持「門戶開放政策」的承諾。可是沒多久到了1900年七月,海約翰宣布各國原則上同意了這項決定。不過各國仍然在鐵路權,採礦權,貸款,對外貿易口岸等問題上,與中國持續不斷地討價還價。
門戶開放政策隨著日本關東軍在1931年9月18日侵略滿洲,並建立起傀儡政權滿洲國,門戶開放政策也隨之名存實亡。
事件背景:
門戶開放政策最早來自英國的商務慣例,並且在鴉片戰爭後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中有所體現。儘管通常門戶開放政策都與中國有關,但在1885年的柏林西非會議上,規定任何國家沒有在剛果河上徵收關稅的權利,也屬於門戶開放政策。
作為一項劃分各列強在華利益的政策,門戶開放政策首先由著名美國漢學家,時任美國駐華公使的柔克義構思。公元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美軍獲勝,得到了菲律賓群島,在遠東的勢力得到了加強。不過歐洲列強包括英、法、德、俄四國與日本已經準備瓜分大部分在華利益,作為一個新興、工業生產力已經逼近世界首強英國的國家,美國感到其在華商業利益受到了威脅,「門戶開放」的主張顯然對美國相當有利,而英國作為在華利益最大的國家,顯然是「門戶開放政策」的最大受害者,可以預期英國會成為「門戶開放政策」中最大的絆腳石。
Top
發生過程:
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取得英國對門戶開放政策的「諒解」,因而向各列強發布照會,要求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不會影響在其各自勢力範圍內的通商口岸。起初列強們紛紛迴避海約翰的要求,並指出除非有其他國家帶頭遵守,它們才會作出支持「門戶開放政策」的承諾。可是沒多久到了1900年七月,海約翰宣布各國原則上同意了這項決定。不過各國仍然在鐵路權,採礦權,貸款,對外貿易口岸等問題上,與中國持續不斷地討價還價。
1902年,美國政府抗議俄國在義和團運動之後侵犯滿洲,違反門戶開放政策。當日本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獲勝後,在滿洲取得以前俄國在此的特殊權益,美國隨即要求日本作出承諾,維持各列強在滿洲的機會平等。在金融上,美國努力維護門戶開放政策,成立一個國際財團。中國的鐵路貸款通過它實現各國貨幣之間的兌換。其中美國和日本雖然重申門戶開放政策,但美國卻同時承認日本在華的特殊利益(藍辛-石井協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說服日本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協約國不惜犠牲中國利益,主動提出讓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省的特殊利益,這一系列秘密協議進一步減低了門戶開放政策的約束力。
對門戶開放政策的漠視是導致華盛頓會議召開的主要原因。此次會議簽署了九國公約,公約再次確認通過門戶開放政策,以維護中國形式上的領土完整。
然而,這一次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以及中國共同簽署的協定並沒有任何的實施細則。隨著日本關東軍在1931年9月18日侵略滿洲並建立起傀儡政權滿洲國,門戶開放政策也隨之名存實亡。
歷史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中國在戰爭中對日作戰貢獻巨大,歐美各國也一改往日的對華政策,中國在此時被公認為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一切的不平等條約也同時被廢除。然而隨著中國共產黨勢力的崛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政府趕到台灣後,中國逐漸為一個封閉經濟體。
經濟上的封閉情況一直到1978年鄧小平領導的中國,調整其政策鼓勵外來貿易以及投資,展開所謂「改革開放」政策後,才被國際社會視為「門戶開放政策」的重新確立。
現時「門戶開放」已成為中國與國際之間,加強貿易和經濟合作的重要政策。
Top
中外雜誌 334
‧
愛國學人蔣廷癟
東方雜誌 448
‧
美國外交家論發展對華
東方雜誌 512
‧
中日美俄四國關係的前途
東方雜誌 578
‧
美國選舉總統與政治趨勢(下)
東方雜誌 592
‧
美國遠東政策之檢討
東方雜誌 594
‧
最近中英關係之轉變
東方雜誌 781
‧
中美關係之史的檢討
東方雜誌 809
‧
十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錯誤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