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門戶開放政策
門戶開放政策
時間
1898 ~ 1931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柔克義、海約翰
門戶開放政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門戶開放政策(英語:Open Door Policy)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一種外交概念,它指出原則上所有的國家,在中國都享有平等的商業和工業貿易權。

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取得英國對門戶開放政策的「諒解」,因而向各列強發布照會,要求保持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不會影響在其各自勢力範圍內的通商口岸。起初列強們紛紛迴避海約翰的要求,並指出除非有其他國家帶頭遵守,它們才會作出支持「門戶開放政策」的承諾。可是沒多久到了1900年七月,海約翰宣布各國原則上同意了這項決定。不過各國仍然在鐵路權,採礦權,貸款,對外貿易口岸等問題上,與中國持續不斷地討價還價。

門戶開放政策隨著日本關東軍在1931年9月18日侵略滿洲,並建立起傀儡政權滿洲國,門戶開放政策也隨之名存實亡。

事件背景:

門戶開放政策最早來自英國的商務慣例,並且在鴉片戰爭後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中有所體現。儘管通常門戶開放政策都與中國有關,但在1885年的柏林西非會議上,規定任何國家沒有在剛果河上徵收關稅的權利,也屬於門戶開放政策。

作為一項劃分各列強在華利益的政策,門戶開放政策首先由著名美國漢學家,時任美國駐華公使的柔克義構思。公元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美軍獲勝,得到了菲律賓群島,在遠東的勢力得到了加強。不過歐洲列強包括英、法、德、俄四國與日本已經準備瓜分大部分在華利益,作為一個新興、工業生產力已經逼近世界首強英國的國家,美國感到其在華商業利益受到了威脅,「門戶開放」的主張顯然對美國相當有利,而英國作為在華利益最大的國家,顯然是「門戶開放政策」的最大受害者,可以預期英國會成為「門戶開放政策」中最大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