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條約
時間
1940年09月27日 ~ 1945年08月15日
地點
德國柏林
相關人物
松岡洋右、昭和、近衛文麿、希特勒、墨索里尼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作三國公約、三國盟約,於1940年9月27日由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大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此項協定正式確立了上述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並被認為是對美國的警告:要麼保持中立,要麼兩面受敵。
條約中,三國同意在未來十年他們會「支持及與對方互相合作……以期實現她們建立與維持新秩序的目標,以期提倡互惠互利與有關人民之福祉。」
三國確認對方的勢力範圍,並承諾「以政經與軍事之力,協助任何仍未參與戰爭而被攻擊的一方。」而條款中的攻擊者不包括蘇聯。
條約補充1936年的德日協定和反共產國際協定之不足,並消除德國與日本因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起的嫌隙。後來,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和羅馬尼亞(1940年11月23日)加入協定。保加利亞在德軍進駐前,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事件背景: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而鋼鐵條約象徵德意同盟,讓兩國在國際威脅或戰爭中,互相提供軍事支援,並加強軍事與戰時生產。而且,兩國保證只有得到對方同意才會與他國議和。條約最初的有效期是十年。
協定假設戰爭會在三年之內爆發。德國在1939年9月1日業已入侵波蘭,而意大利準備不足,仍未能遵守協定,僅僅在1940年6月10日才向法國(和英國)宣戰,企圖入侵法國南部而失敗。此時,德國猛烈進攻法國,而法國早已大勢已去;意大利開戰不久,法國已經向德國投降。數位包括齊亞諾在內的意大利官員反對此項條約。
Top
發生過程: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義日三國同盟條約》(即: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就戰略角度,德國攻佔南俄,日本攻佔蒙古,義大利自北非跨蘇伊士運河攻佔中東,德日義軍隊再共同於伊朗會師。
需要注意的是,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誌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三國同盟條約補充1936年的德日協定和反共產國際協定之不足,並消除德國與日本因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起的嫌隙。後來,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和羅馬尼亞(1940年11月23日)加入協定。保加利亞在德軍進駐前,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然而由於距離遙遠,在二戰中,德國、義大利與日本幾乎只能各自為戰,並且最後也都以投降告終。
歷史影響:
隨著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在戰爭中不斷推進,軸心國成員皆認為要就戰後勢力分佈問題展開談判。而瓜分世界的計劃主要分為德國和日本瓜分亞洲、德國和意大利瓜分歐洲、德國和意大利瓜分非洲以及德國和日本瓜分北美洲。
在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大日本帝國於1941年12月11日全部向美國宣戰後,德國和日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大島浩代表日本向歐洲兩個主要的軸心國提出了在亞洲的領土要求。於12月15日,日本向德國提交了一份瓜分亞洲的草擬軍事協定。協定建議德日把亞洲劃分為兩個的區域,分別由德國及日本統治,並且以東經70度線作兩國的國界。這條邊界延伸自鄂畢河的北極河口,一直南下霍斯特附近,並且在拉傑果德附近的印度洋作終點。
在亞洲的領土劃分後來由德意志國防軍軍事經濟辦公室進一步修改。軍事經濟辦公室對邊界的修改全因東經70度線會將一些經濟上互相依賴的地區分開。因此,軍事經濟辦公室將這些區域合併,並修改了部份邊界。後來,軍事經濟辦公室決定依現有的國界劃分領土。因此,德國和日本計劃的邊界將會變成由伊朗東部邊界、阿富汗北部邊界、中國西部邊界、唐努烏梁海西部邊界以及葉尼塞河組成。德國這樣劃分邊界,其目的是為了在日本進攻德國時,能夠以易守難攻的西伯利亞來阻止日本的攻擊,以及將庫茲涅茨克劃入境內,來提供大量的鐵。
在軸心國預計蘇聯將會戰敗後,希特勒便開始計劃擴大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的範圍。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決定行動的第一步就是由土耳其進攻蘇伊士運河,以及由高加索地區進軍至巴格達和巴士拉。德國亦計劃利用中東獨立情緒來協助其計劃推行。德國的最終目標就是佔領阿富汗和伊朗後,進攻印度。
在德國的計劃中,其中一項就是建立一個面積龐大的「大德意志帝國」。希特勒有這麼一個計劃,全因其相信德國人需要更多生存空間所致。這個大德意志帝國包括現今的德國、低地國、中歐、大部份東歐和大部份北歐地域。
在東南歐,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均為德國的衛星國家。而蒙特內哥羅和阿爾巴尼亞則為意大利的衛星國家。另一方面,希臘正處於德意共管的狀態。主要來說,巴爾幹半島的內陸領土均為德國的勢力範圍,而沿海地區則為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Top
東方雜誌 678
‧
一九四一年的美日關係
東方雜誌 682
‧
從巴爾幹戰爭說到德蘇關係
東方雜誌 693
‧
德蘇戰爭與世界大勢
東方雜誌 715
‧
意大利投降後的日寇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