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條約
時間
1940年09月27日 ~ 1945年08月15日
地點
德國柏林
相關人物
松岡洋右、昭和、近衛文麿、希特勒、墨索里尼
三國同盟條約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作三國公約、三國盟約,於1940年9月27日由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與大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此項協定正式確立了上述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並被認為是對美國的警告:要麼保持中立,要麼兩面受敵。

條約中,三國同意在未來十年他們會「支持及與對方互相合作……以期實現她們建立與維持新秩序的目標,以期提倡互惠互利與有關人民之福祉。」

三國確認對方的勢力範圍,並承諾「以政經與軍事之力,協助任何仍未參與戰爭而被攻擊的一方。」而條款中的攻擊者不包括蘇聯。

條約補充1936年的德日協定和反共產國際協定之不足,並消除德國與日本因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起的嫌隙。後來,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和羅馬尼亞(1940年11月23日)加入協定。保加利亞在德軍進駐前,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事件背景: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而鋼鐵條約象徵德意同盟,讓兩國在國際威脅或戰爭中,互相提供軍事支援,並加強軍事與戰時生產。而且,兩國保證只有得到對方同意才會與他國議和。條約最初的有效期是十年。

協定假設戰爭會在三年之內爆發。德國在1939年9月1日業已入侵波蘭,而意大利準備不足,仍未能遵守協定,僅僅在1940年6月10日才向法國(和英國)宣戰,企圖入侵法國南部而失敗。此時,德國猛烈進攻法國,而法國早已大勢已去;意大利開戰不久,法國已經向德國投降。數位包括齊亞諾在內的意大利官員反對此項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