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同盟
時間
1941年03月19日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張瀾
、
黃炎培
、
沈鈞儒
、
梁漱溟
、
張君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國共產黨以下現有的衛星政黨之一。1941年3月,民盟成立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當時參加的黨派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鄉村建設協會。
1942年,沈鈞儒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故有三黨三派之稱。1944年9月10日改現名。
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以章伯鈞為代表的,對共產黨提出過批評和意見的許多民盟成員都被劃為了「右派」。其中最著名的大右派有:章伯鈞、羅隆基、費孝通、曾昭掄、陳仁炳、彭文應、錢端升、葉篤義等。這些人後來大都被降職;民盟從此一蹶不振。
現在「民盟」的成員,主要是以從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社會精英階層所組成;共有成員約15.7萬。
事件背景:
1938年6月,國民政府任命汪兆銘為國民參政會議長,張伯苓為代理副議長;同時公布200名參政員名單。大多數是中國國民黨員,另有其他黨派和獨立人士。中國共產黨參政員有毛澤東、陳紹禹、秦邦憲、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七人。同時結束國防參議會。
首屆國民參政會於1938年7月6日在漢口兩儀街上海大戲院(今漢口洞庭街中原電影院)召開,共有156名參政員出席。毛澤東缺席,但發來電文,提出3點意見:「一曰,堅持抗戰;二曰,堅持統一抗戰;三曰,堅持持久戰。」大會發表《國民參政會首次大會宣言》,並選舉張君勱、左舜生、曾琦、董必武、秦邦憲、陳紹禹等25人為首屆駐會委員。武漢淪陷後,國民參政會移往重慶召開。
1939年10月13日,國民參政會中一部分無黨派和中間黨派參政員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羅隆基、章伯鈞等,在重慶發起成立了統一建國同志會。
Top
發生過程:
1941年3月19日,張瀾等人在重慶上清寺特園秘密開會,將統一建國同志會改建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主要參加者和組織為無黨派人士張瀾,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與其他無黨派人士結合,建立政黨聯盟,其機關報《光明報》於同年9月在香港發行,由梁漱溟主持。
1941年11月16日,在召開國民參政會第二屆第二次大會的前一天,民主政團同盟對外公開。
1944年9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特園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制改為個人申請參加。同年10月,發表《對抗戰最後階段的政治主張》。
1945年10月,民盟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選出第一屆中央委員會,張瀾依然被推選為主席,左舜生為秘書長,章伯鈞為組織委員會主任,羅隆基為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梁漱溟為國內關係委員會主任,張君勱為國際關係委員會主任。
民盟自創立始起,即與共產黨協商一致聯合要求: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實現民主政治、多黨共治,不單方面與國民黨成立條約。
1946年初,在包括民盟、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的38個席位中,民盟獨占9位,超過當時任何一個黨派的席位;加上與其他黨派的聯合,民盟成為當時平衡國共雙方的重要力量。
1946年11月,中國國民黨單方面決定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中國共產黨拒絕參加大會。而民盟內部中,中國青年黨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單獨參加了南京制憲國民大會,被民盟清除出去,導致民盟與國民黨的關係迅速惡化。由於國民黨不滿民盟反對內戰、要求和平的舉動,遂採取特務手段,導致校場口事件與李聞血案相繼發生。
1947年10月,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更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並展開制裁。同年11月全國進行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共與民盟均進行抵制。國民黨對民盟的打壓直接導致了民盟在1948年1月召開的一屆三中全會上公開宣布與中國共產黨合作,自此共產黨與民盟建立同盟關係[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由中國共產黨實行一黨專政,毛澤東建議包括民盟在內的八個民主黨派繼續保留下來。
歷史影響:
1949年後,民盟代表張瀾、沈鈞儒、章伯鈞、羅隆基、張東蓀、史良、楚圖南、費孝通等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的第一屆會議;張瀾同時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沈鈞儒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章伯鈞、史良、胡愈之分別出任政府的部長。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參政黨,民盟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作為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關係方針。該方針在1956年9月15日的中共八大上被正式確認。
然而,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以章伯鈞為代表的,對共產黨提出過批評和意見的許多民盟成員都被劃為了「右派」。其中最著名的大右派有:章伯鈞、羅隆基、費孝通、曾昭掄、陳仁炳、彭文應、錢端升、葉篤義、黃藥眠、錢偉長、吳景超、潘大逵、沈志遠、徐鑄成、浦熙修、王毅齋、王文光、姜震中、馬哲民、杜邁之、陳新桂、劉王立明。這些人後來大都被降職;民盟從此一蹶不振。
在1958年11月12日至12月4日召開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中國民主同盟關於社會主義改造規劃》和《開展社會主義自我改造競賽的倡議書》,把民盟內部全體的思想「改造合理化」,這也是民盟的一大轉折點。此後民盟很難再對當時毛澤東以至及後的中共中央制定的國家政策方針提出不同意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