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同盟
時間
1941年03月19日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中國民主同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國共產黨以下現有的衛星政黨之一。1941年3月,民盟成立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當時參加的黨派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鄉村建設協會。

1942年,沈鈞儒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故有三黨三派之稱。1944年9月10日改現名。

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以章伯鈞為代表的,對共產黨提出過批評和意見的許多民盟成員都被劃為了「右派」。其中最著名的大右派有:章伯鈞、羅隆基、費孝通、曾昭掄、陳仁炳、彭文應、錢端升、葉篤義等。這些人後來大都被降職;民盟從此一蹶不振。

現在「民盟」的成員,主要是以從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社會精英階層所組成;共有成員約15.7萬。

事件背景:

1938年6月,國民政府任命汪兆銘為國民參政會議長,張伯苓為代理副議長;同時公布200名參政員名單。大多數是中國國民黨員,另有其他黨派和獨立人士。中國共產黨參政員有毛澤東、陳紹禹、秦邦憲、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七人。同時結束國防參議會。

首屆國民參政會於1938年7月6日在漢口兩儀街上海大戲院(今漢口洞庭街中原電影院)召開,共有156名參政員出席。毛澤東缺席,但發來電文,提出3點意見:「一曰,堅持抗戰;二曰,堅持統一抗戰;三曰,堅持持久戰。」大會發表《國民參政會首次大會宣言》,並選舉張君勱、左舜生、曾琦、董必武、秦邦憲、陳紹禹等25人為首屆駐會委員。武漢淪陷後,國民參政會移往重慶召開。

1939年10月13日,國民參政會中一部分無黨派和中間黨派參政員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羅隆基、章伯鈞等,在重慶發起成立了統一建國同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