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張君勱
張君勱 1887-1969
張君勱
圖片來源:網路
姓氏
名字
君勱
生日
1887年01月18日
卒日
1969年02月23日
籍貫
江蘇省寶山縣(今屬上海)
組織
中國社會民主黨
學歷
德國柏林大學政治學博士
相關事件
張君勱,原名嘉森,字君勱、士林,號立齋,筆名君防、世界室主人;江蘇寶山(今屬上海)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學者,曾為民主社會黨領袖。

張君勱出生於江蘇嘉定,6歲入私塾,1901年入上海廣方言館,1902年應試中秀才,後入震旦學院、南京高等學堂,但因參與拒俄義勇軍而被退學,後轉往長沙明德學校、常德師範學堂等校任教。1906年,張君勱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加入梁啟超所創之政聞社,並創辦《憲政新志》以支持立憲派。1910年,張君勱畢業回國,通過考試授進士銜,任翰林院庶吉士。

辛亥革命爆發後,張君勱被推舉為寶山縣議會議長,並與湯化龍、林長民等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後整合為民主黨。1913年,張君勱在梁啟超安排下赴德國留學,入柏林大學,於1916年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後歸國,任《時事新報》主編、浙江省公署交涉署長等,與皖系軍閥交好。1917年,張君勱出任總統府秘書,不久轉至北大擔任教授,蔣方震等人發起組織松社,但也因親近馮國璋而被皖系排斥。1918年,張君勱隨梁啟超等任赴德國訪問,後留居德國鑽研康德哲學,直到1922年才返國,參加章炳麟發起的國是會議。1924年。張君勱於上海創立自治學院,後併入政治大學;1927年學校停辦,張君勱投入著述,創辦《新路雜誌》等,期間曾遭國民政府逮捕。1929年,張君勱三赴德國,於耶拿(Jena)大學任教;1931年回國後改入燕京大學。

1933年,張君勱與張東蓀等人在北平創立中國國家社會黨,透過機關報《再生》月刊宣傳國家主義,後曾至中山大學任教,但不受青睞而辭職,期間又參加閩變與支持陳濟棠反蔣而長期受到冷落。抗戰開始後,張君勱與國民政府和解,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試圖推動國共合作。1941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張君勱出任常委;1944年民主政團同盟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民盟),張君勱亦續任。其後也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

1946年,張君勱返國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並將國家社會黨與民主憲政黨合併為中國民主社會黨,主張反共而與民盟決裂。同年,張君勱主導起草《中華民國憲法》,確立現行我國政府架構;1948年行憲後,張君勱出任總統府資政。張君勱雖與中共高層關係良好,但他立場反共,又與蔣中正針鋒相對而遭雙方排擠。1949年,張君勱前往印度,於德里大學、加爾各答大學任教;1951年再轉往美國,任舊金山《世界日報》主編,1965年又於香港創辦《自由鐘》月刊,宣傳儒家思想與反共。1969年2月23日,張君勱逝世於舊金山。著有《科學與人生觀》、《國內戰爭六講》、《中國的第三勢力》、《明日之中國文化》、《立國之道》、《理學的發展》、《孟子要義》、《名理談》、《中國和甘地主義的印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