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連江分治
連江分治
時間
1949年08月16日
地點
福建連江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毛澤東
、
湯恩伯
、谷允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連江分治是指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佔福建省連江縣後,與掌握馬祖列島的國民政府進行對峙,由於馬祖也屬於連江縣轄屬,因此連江縣開始形成分治狀態,直至現今。
1953年8月17日,彼時由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馬祖列島復設連江縣政府,連江縣從此由兩岸分治的歷史事件及後續發展。
1949年後,作為兩岸關係的縮影,兩個「連江縣」曾長期武力對峙,駐軍均在萬人以上,多次發生武裝衝突,規模不等。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係也逐漸緩和,連江不再作為兩岸軍事鬥爭的最前線。2000年小三通實施後,兩個「連江縣」更是互動頻繁。雙方縣長舉行會談、年節時通過電話互相致意問候。
其他細節方面,1965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將原屬長樂縣的西犬島、東犬島(後更名西莒、東莒),原屬羅源縣的東引島併入其治下的連江縣,但原屬連江縣竿塘鄉的西洋鄉在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後劃屬霞浦縣管轄。
事件背景:
連江建縣始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原侯官縣溫麻船屯地置溫麻縣,屬晉安郡,為福建最早5個縣份之一。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城域大江前橫,盈盈如束,溫麻改名連江並沿用至今。後歷屬豐州、泉州、建安郡、建州、福州、長樂郡、長樂府、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
據《福建通志》載,馬祖列島中的北竿島在唐宋時屬連江縣永福鄉崇德里,元至清屬二十六都。清初鄭氏延平政權常以馬祖列島為反清據點,清廷因此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厲行海禁和遷界,島民遷徙連江縣城近郊,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復界回遷。1895年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馬祖列島並未與台灣一同割讓日本,仍為福建省治下中國領土。民國建立後南北竿和西洋均屬連江管轄。
在抗日戰爭期間,民國30年(1941年)和民國33年(1943年),侵華日軍兩次占領連江縣城,共計達373天,這一期間全縣物資匱乏,糧食緊張,物價飛漲,實行糧食統制、計口授鹽。 民國32年(1943年)5月,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師收復連江縣城。
Top
發生過程:
抗戰結束後第二次國共內戰旋即爆發。民國38年(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進入福建,在徐蚌會戰後敗退到閩東北地區的中華民國陸軍第74軍開始於連江、福州一帶集結防禦,二級上將湯恩伯親臨連江重新部署。
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擊敗中華民國國軍七十四軍,進駐連江小滄,成立「連江縣人民民主政府」(後改名連江縣人民縣政府、連江縣人民政府),8月16日占領連江縣城和琯頭。國軍74軍在連江之戰中傷亡、被俘共3000人以上,二一六師少將師長谷允懷被俘,餘部向琅岐島和馬祖列島等退卻,此為連江分治之先聲。
1953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於南竿島復設連江縣政府,從此連江縣成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縣份,形成兩個「連江縣」的特殊情況。
1949年後,作為兩岸關係的縮影,兩個「連江縣」曾長期武力對峙,駐軍均在萬人以上,多次發生武裝衝突,規模不等。1979年後,海峽兩岸關係也逐漸緩和,連江不再作為兩岸軍事鬥爭的最前線。2000年小三通實施後,兩個「連江縣」更是互動頻繁。雙方縣長舉行會談、年節時通過電話互相致意問候。
歷史影響:
馬祖列島於一般公務通行連江縣之名,但正式與非正式場合中亦常稱馬祖,例如正式文件中有台澎金馬的稱謂,未有「台澎金連」之說。隨著兩岸情勢的緩和,縣名重疊的情況引發一些不便,曾經發生郵件寄馬祖而誤送至大陸福建省連江縣的事件。
近年來連江縣更名為「馬祖縣」的話題,在馬祖當地更是始終未間斷。第一任民選縣長曹常順在任期內即曾經專文研究,第四任縣長陳雪生2004年曾經委託民間進行民意調查,由於當時正逢台灣大選,為避免觸及兩岸高度敏感的「統」、「獨」意識型態議題,陳雪生臨時決定中止該民調。
有網友在馬祖當地網絡媒體-「馬祖資訊網」上重提連江縣應更名為「馬祖縣」。該網站也順勢在網絡上就是否應進行「馬祖正名馬祖縣」公投作網絡民調,贊成的比例高達8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網站發起的民調因為沒有隨機抽樣一環,屬於非科學的民意調查。
馬祖媒體與政治人物對於更名意見不一,支持更名為「馬祖縣」的意見認為:更名可以解決郵遞困擾、提高知名度。反對更名為「馬祖縣」的意見認為:變更縣名有被廢縣之虞、切斷與原籍大陸鄉親聯繫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