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
時間
1935 ~ 1980
地點
中國、台灣
相關人物
中正式步槍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毛瑟「標準型步槍」(Mauser 1924年式步槍)的中華民國授權生產版本,使用7.92×57mm尖頭毛瑟步槍彈。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步槍。後來逐漸取代各兵工廠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因造於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最初在槍身機匣上打上「二四式」印記。得名於當時的軍事委員長蔣中正,因此之後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身機匣打上「中正式」印記。

截止1949年停產時,中正式步槍產量達到70萬支左右。國共內戰期間,國軍雖有大量的美援槍械及收繳的日軍槍械,中正式步槍仍是國軍重要的步兵裝備。國軍撤到臺灣後全面換裝美式M1903春田步槍,中正式步槍退出第一線部隊,但仍用於軍訓出操。

事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德國受到了凡爾賽合約的嚴苛約束, 軍隊被限制為十萬人, 軍火生產衹能在指定地點進行, 軍火的進出口一律禁上, 連供給威瑪陸軍使用的軍火生產數量、 存量也有嚴格的規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德國既存的龐大軍事生產工業, 仍在暗中運轉。各式各樣的軍械仍然以不同的名義持續發展。毛瑟廠在1924年發展出了標準型(Standard-Modell)步槍,聲稱為商用步槍,但事實上是98式步槍的改良型,該型雖在1924年定型,但是到了1930年代才開始量產。這是德國在吸收了第一次大戰的實戰經驗后,改良的一種中間型。而而這款步槍即是中正式步槍的製造起源。

1933年國軍招開制式武器會議,這場會議主要是解決當時國民革命軍中武器五花八門的嚴重問題,在會議中決定採用毛瑟公司標準型步槍為制式步槍(後來重新定型毛瑟M1924步槍,相較當時的傳統長步槍而言,是在毛瑟Gew 98式步槍基礎上,用600mm槍管的「短步槍」概念代替740mm槍管),彈藥採用與MG-34和MG-42多用途機槍相同的7.92x57mm口徑子彈降低後勤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