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統局
中統局
時間
1938年03月 ~ 1949年05月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陳立夫
、
徐恩曾
、
張厲生
、
朱家驊
、
葉秀峰
資料來源:國民黨黨史館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為中統局,為中國國民黨的主要情報機構之一。為今日法務部調查局的前身。
中統是國民黨C.C系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全國性組織。也是國民黨黨務部門控制的特務機構,與軍統並稱國民黨兩大特務組織。
中統的作戰對象除了中共,還包括汪偽等蔣中正的敵對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統改為「黨員通訊社」,1949年3月,又改為內政部調查局,隸屬於行政部內政部。
中統局的人員分工大致有四種:調查工作人員、特種情報工作人員、黨員調查網、通訊員。
鼎盛時期,局本部設有六處、六室、五會、一區:黨派調查處、黨政調查處、特種經濟調查處、統計處、總務處、交通管理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督察室、研究室、譯電室;違紀審查委員會、僑務工作委員會、訓練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事業管理委員會和重慶實驗區。在各省或各地區設立「調統室」。
事件背景:
中統的前身是1927年由CC系成員所組成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先後由陳立夫、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任科長。同時在各省、市中國國民黨黨部內都設調查股。
1931年,陳立夫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1932年,中央組織部調查科被擴編為特工總部。主任徐恩曾,對外仍稱調查科,在各省、市黨部內設特務室和羈押中共叛變人員的反省院。
1935年,黨務調查科升格為黨務調查處,直屬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處長徐恩曾。
1937年,黨務調查處並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第一處(黨政處),仍由徐恩曾任處長,但一處實際上獨立於軍統(老軍統,前身為復興社)。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中正為緩和國民政府情報組織內部矛盾,提出合力對外的口號,於1937年底,將特工總部與力行社特務處合併。
Top
發生過程:
1938年3月,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經蔣中正提議,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為基礎,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由此正式形成。
中統局局長由國民黨秘書長兼任,而由副局長負實際責任。陳立夫、張厲生、朱家驊先後擔任過局長,徐恩曾、葉秀峰、顧建中,鄒學峻、季源溥等先後擔任過副局長。中統以各級國民黨黨部為活動基地,在省市黨部設調查統計室,在省以下黨部設專人負責「調查統計」,在文化團體和大專院校、重點中學廣泛建立了「黨員調查網」,進行各種特務活動。
1938年4月,朱家驊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兼黨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央調査統計局局長。徐恩曾任副局長。
1944年11月,朱家驊接替陳立夫轉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1945年1月,蔣中正任命葉秀峯接替徐恩曾,主持中統局的全面工作。1月30日蔣「撤去徐恩曾本兼各職永不錄用」的手諭下發。2月1日上午9時,舉行交接儀式,葉秀峯正式上任。
朱家驊辭去兼任的中統局局長職務,葉秀峯改任代局長。數月之後,葉秀峯成為正式局長。
194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撤銷中央調查統計局。中統更名為中國國民黨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局長仍為葉秀峰。為了減輕國民黨黨部機構膨脹、黨費開支過大,黨通局的領導機關和黨派調查室留在各級黨部內,其他單位轉到各政府部門(如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第六、七科、內政部第四處、經濟部特種經濟調查處),但實際還是由黨通局領導。
1949年5月,黨通局主要職能部分改為內政部調查局,隸屬於國民政府行政院內政部,事實上仍屬國民黨中央掌控,首任局長為季源溥,副局長張益民。
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於1954年10月,內政部調查局改組為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調查局。現為法務部轄下的調查局,職權重點是維護台灣安全和打擊社會重大犯罪活動。法務部調查局除接受國家安全局委託的「政治偵防」業務外,還要負責查賄、緝毒、防止重大經濟犯罪等。
中統局成立之初,共設三組、八科、一處、一室。其中,一組下設一科管文書、事務二科管情報、電訊;二組下設三科管黨員調查網、四科管黨派調查、五科管社會調查;三組下設六科管黨政調查、七科管經濟調查、八科管日偽調查。鼎盛時期,局本部設有六處、六室、五會、一區:黨派調查處、黨政調查處、特種經濟調查處、統計處、總務處、交通管理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督察室、研究室、譯電室;違紀審查委員會、僑務工作委員會、訓練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事業管理委員會和重慶實驗區。在各省或各地區設立「調統室」。
中統局的人員分工大致有四種:
一是調查工作人員(簡稱調工);
二是特種情報工作人員簡稱特情人員;
三是黨員調查網(簡稱cc黨網,又稱黨員通訊網),是在中國國民黨黨內進行防共和監視其內部人員的監察人員;
四是通訊員,是中統局在各機關、學校、企業內部發展的工作人員。
歷史影響:
在1940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大,因為實際上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其特工人員最多時近五萬名,分布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運輸機構,乃至駐外使領館,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
抗戰以後,由於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對象有所改變,從以對付中國共產黨向對付日本侵略轉變,因此中統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軍統的地位不斷提升。
同時,由於大片國土淪陷,中統的組織系統嚴重破壞,而其又不能及時的聯絡這些基層組織,逐漸為軍統所取代。
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後,中統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全部組織系統。而軍統的組織系統倒是得以保存和發展。由於中統與軍統在爭奪秘密工作的主導權上,進行了長期的明爭暗鬥,雙方的合作非常有限。發生過程:
1938年3月,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經蔣中正提議,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為基礎,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由此正式形成。
中統局局長由國民黨秘書長兼任,而由副局長負實際責任。陳立夫、張厲生、朱家驊先後擔任過局長,徐恩曾、葉秀峰、顧建中,鄒學峻、季源溥等先後擔任過副局長。中統以各級國民黨黨部為活動基地,在省市黨部設調查統計室,在省以下黨部設專人負責「調查統計」,在文化團體和大專院校、重點中學廣泛建立了「黨員調查網」,進行各種特務活動。
1938年4月,朱家驊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兼黨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央調査統計局局長。徐恩曾任副局長。
1944年11月,朱家驊接替陳立夫轉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1945年1月,蔣中正任命葉秀峯接替徐恩曾,主持中統局的全面工作。1月30日蔣「撤去徐恩曾本兼各職永不錄用」的手諭下發。2月1日上午9時,舉行交接儀式,葉秀峯正式上任。
朱家驊辭去兼任的中統局局長職務,葉秀峯改任代局長。數月之後,葉秀峯成為正式局長。
194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撤銷中央調查統計局。中統更名為中國國民黨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局長仍為葉秀峰。為了減輕國民黨黨部機構膨脹、黨費開支過大,黨通局的領導機關和黨派調查室留在各級黨部內,其他單位轉到各政府部門(如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第六、七科、內政部第四處、經濟部特種經濟調查處),但實際還是由黨通局領導。
1949年5月,黨通局主要職能部分改為內政部調查局,隸屬於國民政府行政院內政部,事實上仍屬國民黨中央掌控,首任局長為季源溥,副局長張益民。
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於1954年10月,內政部調查局改組為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調查局。現為法務部轄下的調查局,職權重點是維護台灣安全和打擊社會重大犯罪活動。法務部調查局除接受國家安全局委託的「政治偵防」業務外,還要負責查賄、緝毒、防止重大經濟犯罪等。
中統局成立之初,共設三組、八科、一處、一室。其中,一組下設一科管文書、事務二科管情報、電訊;二組下設三科管黨員調查網、四科管黨派調查、五科管社會調查;三組下設六科管黨政調查、七科管經濟調查、八科管日偽調查。鼎盛時期,局本部設有六處、六室、五會、一區:黨派調查處、黨政調查處、特種經濟調查處、統計處、總務處、交通管理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督察室、研究室、譯電室;違紀審查委員會、僑務工作委員會、訓練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事業管理委員會和重慶實驗區。在各省或各地區設立「調統室」。
中統局的人員分工大致有四種:
一是調查工作人員(簡稱調工);
二是特種情報工作人員簡稱特情人員;
三是黨員調查網(簡稱cc黨網,又稱黨員通訊網),是在中國國民黨黨內進行防共和監視其內部人員的監察人員;
四是通訊員,是中統局在各機關、學校、企業內部發展的工作人員。
歷史影響:
在1940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大,因為實際上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其特工人員最多時近五萬名,分布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運輸機構,乃至駐外使領館,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
抗戰以後,由於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對象有所改變,從以對付中國共產黨向對付日本侵略轉變,因此中統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軍統的地位不斷提升。
同時,由於大片國土淪陷,中統的組織系統嚴重破壞,而其又不能及時的聯絡這些基層組織,逐漸為軍統所取代。
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後,中統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全部組織系統。而軍統的組織系統倒是得以保存和發展。由於中統與軍統在爭奪秘密工作的主導權上,進行了長期的明爭暗鬥,雙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