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三方面調停
第三方面調停
時間
1946年10月08日 ~ 1946年11月02日
地點
上海、南京
相關人物
第三方面調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第三方面調停是指1946年10月,中國民主同盟,中國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等的第三方面為緩和國共兩黨的緊張局勢,制止國共內戰而主動發起的調停活動。調停活動自10月中旬第三方面邀請在上海的周恩來返回南京開始,至制憲國民大會召開而結束,歷時一個多月。

調停以失敗告終,第三方面也因為是否參加制憲國民大會發生了分裂,青年黨決定參加制憲國大,民社黨脫離民盟參加制憲國大;民盟拒絕參加,並開除民社黨出盟。

周恩來當時公開表示,和平早已失去,談判只是為了教育第三方面。第三方面調停自始至終沒有得到國府和中共積極反應,最終失敗。

事件背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中華民國面臨一次實現國內和平、施行憲政的歷史機遇,同時也籠罩着國共內戰的陰影。馬歇爾來華就是為了調解國共軍事衝突,避免中國爆發全面內戰。

馬歇爾於1945年12月20日到達上海,12月21日在南京與蔣中正見面,12月22日至重慶與周恩來、葉劍英、董必武等見面,後來他又接見了各界代表。馬歇爾認為,國共兩黨雙方的矛盾在於歷史原因造成的互不信任。

在馬歇爾要求下成立了三人小組:由國民黨張群、共產黨周恩來以及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一方面作為兩黨在發生軍事衝突時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是雙方針對當前急需解決的爭議性問題討論的會議機構。

三人小組在這段時期討論了關於滿洲和熱河的接收、日軍解除武裝等問題上兩黨的分歧,並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三人小組於1月10日達成了停戰協議,國民政府和中共雙方下令停戰,規定1月13日午夜12點生效,另外在北平設三方代表監管的軍事調處執行部來執行停戰協定。此次停戰是為政治協商會議做準備。

馬歇爾因需述職於3月11日回到美國,但國共再度爆發衝突,馬歇爾於4月18日回到中國時,局勢已經惡化。1946年7月份開始,馬歇爾也發覺國共的軍事衝突正在加劇,且向東北以外的地區蔓延。

1946年7月至9月,蔣中正在牯嶺避暑。馬歇爾六次到訪牯嶺,協商調處國共問題。馬歇爾夫婦受到蔣中正與夫人熱情款待,遊覽風景名勝。在馬歇爾建議下,7月11日通過以原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為駐華大使來協助調停,並試圖透過其他民主黨派協助調停。司徒雷登抵達南京調停,後於8月1日轉往牯嶺與交換意見。經過協調,美方建議由司徒雷登為主席,成立一個五人小組展開討論討論。

但司徒雷登的五人小組討論建議未能實現,及至中共對馬歇爾及美國發表不信任的言論,馬歇爾逐漸退出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