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人物 -> 周恩來
周恩來,字翔宇,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紹興,曾用名飛、飛飛、伍豪、少山、冠生,化名胡必成,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解放軍創始者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政治協商會議主席、外交部長等。周恩來在1910年隨伯父至奉天,入盛京小學;1913年入天津南開中學,受創校人張伯苓器重而免去學雜費,並結識後來的妻子鄧穎超。1917年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初入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後入早稻田大學、日本大學旁聽。1919年回國入私立天津南開大學,任《天津學生聯合報》主編;在五四運動中組織「覺悟社」,任《覺悟》雜誌主編,使用「伍豪」作為筆名。

1920周恩來赴法國留學,認識鄧小平並組織了共產主義小組,為後來中共的前身之一。1922年周恩來至柏林,任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書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等。1924年歸國,在兩廣地區活動,擔任中共兩廣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長,並被聘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參與了兩次東征。1926年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書記兼中共浙江區軍事委員會書記,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事,支援北伐軍,但4月即爆發清黨。周恩來後赴南昌領導南昌暴動。1928年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並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軍事委員會書記等職。1933年中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周恩來與博古(秦邦憲)、李德組成「老三人團」領導長征,在遵義會議中支持毛澤東與朱德取代博古、李德,鞏固自己在中共內部的地位。1936年爆發西安事變,周恩來任中共全權代表赴西安談判,使事變和平落幕,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

抗戰爆發後,周恩來出任國防參議院參議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等,負責國共雙方軍事與政治調停。1945年8月隨毛澤東等赴重慶,與國民政府代表張群等進行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率代表團留駐南京,1946年國共和談破局,周恩來返回延安,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中共建政後,周恩來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等。1954年9月任國務院總理,直至逝世。在大躍進到文革期間,周恩來先與劉少奇等人聯手逼退毛澤東,又與林彪共同擁護毛,但在1971年林彪出逃時主持對其黨羽的整肅。周恩來晚年抱病對抗江青,試圖在文革中搶救許多文化遺產,並維持中共的外交政策。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病逝於北京。有《周恩來選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