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時間
1931年11月07日 ~ 1937年09月22日
地點
江西瑞金、陝西延安
相關人物
毛澤東
、
項英
、
張國燾
、
朱德
、
周恩來
資料來源:人民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權成立於1931年11月7日,是中國共產黨在蘇共的支援下所建立的另一個政權,與當時的國民政府相對立。主張捍衛工農權益,各省市各民族有獨立自決權,其最初的首都在江西瑞金。
在政權運作期間,中央政府頒布了憲法,發行了貨幣,設計有新國旗,同時將其所屬控制區域稱為「蘇區」。1934年,因在第一次國共內戰中,遭受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後落敗,中華蘇維埃的中央政府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江西蘇區,1935年10月轉移至陝甘蘇區,首都由江西瑞金遷至陝西延安。
1937年9月6日,因國共第二次合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將最後一個政府機關「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變更為「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2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正式宣布取消。
背景:
第一次國共合作以決裂告終之後,中國共產黨轉向武裝革命路線。1927年到1931年,中國共產黨陸續領導人民創建了10多塊「工農武裝割據」的農村根據地。然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的嚴密封鎖與圍剿,加上交通阻隔,各根據地難以形成合力,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政權來加強領導、統一步調。
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在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取得前三次戰爭的勝利,贛南、閩西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擁有21座縣城、5萬平方公里面積、250萬人口的根據地,稱為中央蘇區。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便成為中國蘇維埃政權的主要基礎。
1930年2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召集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的通告,首次提出建立全國蘇維埃中央政權以統一領導全國各地蘇維埃區域鬥爭的構想。1930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議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9月中旬,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準備委員會(簡稱「中準會」),並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討論決定了第一次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條例,以及準備提交大會的憲法大綱、勞動法、土地法、經濟政策和關於紅軍問題決議案等草案。
1931年1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寧都成立,後遷瑞金葉坪。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候選人,並報告共產國際,得到批准。6月,蘇區中央局決定11月7日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一蘇大」),10月得到中央批准。至此,「一蘇大」籌備就緒,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呼之欲出。
Top
發生過程:
1931年11月7日至11月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一蘇大」)在江西瑞金郊外的葉坪村謝氏祠堂舉行。會中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令、勞動法和關於經濟政策的決定等法律文件,並選出63人組成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
11月7日清晨7時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舉行開國慶典,並首先進行閱兵儀式。閱兵儀式完畢後,各代表團隊返回駐地。直至下午2時許,「一蘇大」正式開會。到會的有來自全國7個蘇區(中央13區、閩西區、湘贛區、湘鄂贛區、贛東北區、湘鄂西區、瓊崖區)及上海、武漢的代表,另外還有部分來自朝鮮和越南的海外代表,總共610人(其中工人代表共190人)。鄂豫皖蘇區代表因戰時交通不便,因而未參加這次會議。在此次會議中,與會代表正式宣布建立以「推動革命鬥爭、代表人民利益」為宗旨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並下設「九部一局」,包括九個人民委員部(含軍事、外交、財政、勞動、土地、教育、內務、司法、工農監察等)和一個國家政治保衛局,同時創建文宣機構「紅色中華通訊社」。
11月19日,大會進行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等63人為中央執行委員所組成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作為本屆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後的最高政權機關;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立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政務,發布一切法令和決議案,毛澤東兼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當時,全中國實現了武裝割據的紅色區域有16萬平方公裡,群眾有1000多萬。以後兩三年又增設了其他數十個國家部委局。1931年12月1日,毛澤東、項英、張國燾聯名於《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布告》表明在一個中國疆域內有兩國。
1933年10月17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軍,開始進行第五次剿共戰爭,掃蕩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1934年5月,中共在廣昌戰役失敗後,決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三人團」,籌劃紅軍戰略轉移之事宜,並將相關計劃案和處理情況報請共產國際批准。6月25日,共產國際複電中共中央,原則同意所報事項。
1934年10月18日,紅軍正式實行戰略轉移,開始所謂「長征」,1935年10月轉移至陝甘蘇區,首都也遷至陝西延安。
1936年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與國民黨為聯手對抗日本而再次合作,蘇區逐步取消其割據性質,回歸國民政府,並且更改為中性名稱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民主共和國)靠近。
1937年9月6日,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後一個政府機關「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在延安被改為「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為隸屬於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行政區域下的一個自治性地方政府。9月2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正式宣布取消。
歷史影響: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一直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為分裂國家的武裝叛亂割據政權,積極予以清剿。直到西安事變之後,國民政府才取消了對中共軍事力量的清剿命令。雖然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共宣布將共和國政府組織,納入國民政府管轄機構,但事實上中共在各「蘇區」仍保有自治勢力,國民政府未能真正從中共手中取得控制權。
對中共而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嘗試建立的政權,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其對各根據地、各部分紅軍的指揮作用,成為1949年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考雛型與基礎。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