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赫爾利來華調停
赫爾利來華調停
時間
1944年08月 ~ 1945年11月
地點
陝西延安
相關人物
赫爾利來華調停
資料來源:三農資訊
簡介:

1944年8月,為了調解國共內戰問題,促成中國建立聯合政府,經馬歇爾和史汀生建議,羅斯福派遣曾到過赫爾力中國並具有協調經驗的赫爾利,以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身分來華。不久後原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高斯辭職,由赫爾利接任,直到1945年11月辭職。戰爭期間美國對中國僅限於軍事上的佈局,赫爾利來華可說是美國政府第一次以政治力量介入中國事務,代表美國對華政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背景:

一、美國與國民政府的關係

抗日戰爭中,美國除了對中國政府提供軍事物資支援外,還派遣約瑟夫‧史迪威任同盟國「中國、緬甸、印度戰區」總參謀長。史迪威當時的主要任務為保衛滇緬公路,確保同盟國對中國的物資供應。中國應美國等的要求於1942年初派出遠征軍進入緬甸,由史迪威指揮。由於英軍迅速潰退,中國遠征軍陷入包圍。最終入緬之中國遠征軍一部份跟隨史迪威命令撤入印度,另外大部份經原始森林,承受重大損失後返回中國。美國在這個時期提供給中國的物資支援,上遠少於對英國及蘇聯的支援。史迪威指揮10多萬中國精銳部隊深入緬甸,拿著美國支援中國的大部分物資參與對日緬甸戰線,卻取得極為狼狽的戰績,讓蔣中正大為不滿,自1943年起曾兩次要求美國撤換史迪威,但因為馬歇爾在美國的反對而未能成事。即使後來史迪威收復緬北,與蔣中正卻已經交惡。

1944年春,日軍在華發動「一號作戰」,國軍在西南、河北等地大潰敗,羅斯福派副總統華萊士到中國瞭解情況,華萊士到華後對國民政府的統治能力評價很低,但也同意史迪威是兩國交往的障礙。8月中,羅斯福再三要求蔣中正將中國大陸之軍隊交予史迪威指揮,蔣中正回覆羅斯福,若要將指揮權交予史迪威,寧可脫離盟國獨自抗日。羅斯福權衡之後,1944年10月18日下令撤換史迪威,改由魏德邁接手,並將中緬印戰區分割為緬印戰區和中國戰區,魏德邁只負責中國戰區。史迪威的指揮失當並與蔣中正交惡,以及馬歇爾對史迪威的支持,影響日後中美的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