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平和談
北平和談
時間
1949年04月13日 ~ 1949年04月15日
地點
北平
相關人物
北平和談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
簡介:

北平和談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中國國民黨代表團(以國民政府代表團名義)於1949年4月在北平進行的停火談判。該年4月1日,政府代表團自南京飛抵北平。

國民政府和談代表團由張治中任團長,成員有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劉斐等,與共產黨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聶榮臻等人進行交涉。

4月13日至4月15日,雙方代表團進行實質磋商,擬定《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於4月20日簽字。4月20日,政府電告南京代表團拒絕簽字。4月2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戰役,談判終告失敗。

事件背景:

1949年初,中國共產黨在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大獲全勝,中國國民黨在中國東北地區和華北失去全面控制。1月16日,中國國民黨一部份民意代表,發表主張:「促請國共迅取和平,即日停戰,開始商談。」同時,「華北人民和平促進會」亦電籲雙方停戰為之呼應。當天晚上,蔣介石為著「和談」問題,邀約中國民主社會黨及中國青年黨代表及有關人員討論時局,並對毛澤東廣播及政策交換意見。會中,邵力子公然主張「無條件投降」。

1月19日,行政院舉行政務會議。決議:「派代表赴延安與中共談判和平。」。1月21日,總統蔣介石宣布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後,設法與中共談判停戰。1月22日,李宗仁電邀李濟深、章伯鈞、張東蓀等,共同策進「和平運動」。另由行政院會議決定:派邵力子、張治中、黃紹竑、彭昭賢、鍾天心等為代表,並指定邵力子為首席,等候中國共產黨代表,於雙方同意之地點,進行「和談」。

1949年2月1日,李宗仁決定派「人民代表」顏惠慶等「前往北平求和」。中國共產黨表示拒絕「南京的和平代表團」前往。2月5日,行政院遷移廣州辦公,南京只保留代總統辦公室。同日,李宗仁私人代表甘介侯,「組織李氏之私人代表團,由顏惠慶、章士釗、江庸、凌憲揚、歐元懷、侯德榜六人為代表」,準備赴北平,「試探和談」。惟中國共產黨廣播:「不承認李所代表之南京政府」。2月8日,李宗仁私人代表顏惠慶、章士釗、江庸等,「原定今日飛往北平」,臨行突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阻。2月13日,上海和平代表團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一行飛赴北平,準備與中國共產黨「談判」。

中國共產黨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2月20日向所屬各部發布「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2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電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3月中旬或下旬,應準備占領浦口及炮擊南京。

3月3日,李宗仁指定:「吳鐵城先生、邵力子等十人,研討與」中國共產黨「和談方案」。3月25日,李宗仁派邵力子、張治中、黃紹竑、章士釗、李蒸等為和談代表,正式成立代表團;「並指定邵力子為首席代表」。3月26日,中國共產黨廣播稱:「中共中央決定:(一)談判定4月1日開始;(二)談判地點在北平;(三)中共中央派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等為代表,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正式通知李宗仁與南京中國國民黨「所派代表團」恢復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