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
時間
1936年12月12日 ~ 1936年12月26日
地點
陝西西安
相關人物
張學良
、
楊虎城
、
蔣中正
、
宋美齡
、
何應欽
、
周恩來
、
蔣鼎文
、
陳誠
、
端納
資料來源:博訊博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一場內部政變行動。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扣押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並殺害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要求蔣中正「停止剿共、一同抗日」。
國民政府採軟硬兼施的行動,一方面由宋美齡、宋子文等人透過國際友人斡旋,同時由何應欽擔任討逆總司令向張、楊等人施壓,最後同意放棄「攘外必先安內」基本國策,與共黨合作,建立形式上的抗日統一戰線。
背景:
一、抗日情結持續升溫:
1928年日軍策畫皇姑屯事件,炸死張學良之父張作霖,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奪取張學良的東北根據地,1933年熱河抗戰,張學良再次敗於日軍,因此於公於私,日本都是張學良心目中的首要敵人。
同時,國內民眾對日本的步步進逼也感到忍無可忍,當時已被國民政府軍逼退至陝北的中國國民黨,進一步利用抗日氣氛轉移焦點。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在背後支持共黨的蘇聯,亦指示中國共產黨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呼籲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辦法」。9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中放棄「抗日反蔣」,改行「逼蔣抗日」的策略。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積極動員下,北平發生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稱之為「一二九運動」。參與民眾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堅決反分裂」,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
二、張學良轉向共產黨合作
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剿共。然而張學良陝北剿共失利,喪失第一一0師、第一0九師及其師長。又遭國民政府減俸達20%,且未給予兵力補充、陣亡將士撫恤,因此心生不滿。中國共產黨善於掌握心理,在1936年1月25日發表東北軍公開信,成功挑撥東北軍與中央之關係。
由於對日本的國仇家恨和對國民政府的失望,1936年4月起,張學良開始了和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接觸。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1936年6月,兩廣事件爆發,毛澤東認為大好時機已來,決定利用此事件提早發動西北新國防政府, 中共中央電令川康地區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配合新政局:「時局已有新變化,即實行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組織。西北國防政府已有迅速組織的必要,我們將以西北的發動來配合兩廣的行動。」7月2日,洛甫致電王明:「西南發動已20餘日,華北韓復渠、宋哲元蘊釀響應,已發出雙方不得內戰的宣言;近日有代表到西安,約張學良共同舉事。」然而兩廣事件和平解決,張學良、楊虎城與中共籌組西北大聯合的信心因此動搖。8月,潘漢年、張文彬帶來中共中央的信件,要求東北軍立即配合紅軍發動有利局面,張學良、楊虎城一度稱病拒見。8月21日,潘漢年勸張學良:「如蔣堅持剿共,就不會原諒張之聯共,到時反蔣不成,東北軍就成了俎上肉。」張學良為其所動。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中國工農紅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了擁護「民族統一戰線」的「鐵三角」。張學良向紅軍提供了大量的過冬棉花,藥品、新鮮食物等物資,解決了紅軍過冬的燃眉之急。張學良不但接受並積極學習共產主義思想,還向第三國際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但由於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有殺共歷史,入黨申請被拒絕。
1936年10月,由於國軍步步追擊,共黨紅軍決定迅速西渡黃河,打開與蘇聯的補給線。第30軍,第九軍,第五軍共21800餘人順利到達黃河西岸,跟進部隊則由於背後遭受國軍巨大壓力而放棄渡河,紅軍被一切為二。徐向前等率部艱苦西征,力圖打開與蘇聯補給線,遭到青海軍閥馬步芳、馬步青的猛烈打擊,同時由於毛澤東與張國燾政鬥劇烈,隸屬張國燾的西路軍最終幾乎全軍覆沒。
由於紅軍打通與蘇聯補給線的戰略失敗,給蔣介石的剿滅計畫更大信心,並影響了張學良和紅軍結盟的意願。與此同時,南方追擊紅軍的中央軍迅速北上,越來越接近陝北,張學良明知中央軍到達陝西之後,東北軍既不能再維持與紅軍的秘密合作關係,迫使張學良進入「剿共」與「聯共」的兩難境地。
中央軍第一軍胡宗南憑藉精良的武器裝備,不顧紅軍強大的戰鬥能力,孤軍冒進追擊,張學良則指派王以哲統率東北軍第67軍和騎兵軍與胡協同作戰。王以哲身為張學良與中共秘密協商的中間人,深知張學良之意,故意拖延進軍速度。協同作戰的中央軍第三軍也不敢冒進,在進佔同心城後,停止前進。而胡宗南則選擇拋開友軍,孤軍深入,正中紅軍下懷。
1936年11月17日,紅四方面軍第4、第31軍在萌城、甜水堡以西地區擊潰第1師第2旅;21日下午,紅1軍團第1、第4師和紅31軍一部,從南、東、北3面向山城堡猛攻,激戰至22日上午,全殲中央軍第78師1個多旅。與此同時,紅28軍在紅井子附近擊潰第1師第1旅。至此,胡宗南第1軍在受到重挫後,停止進軍並開始西撤。 山城堡戰役以紅軍大勝宣告結束,暫緩了蔣介石的剿共戰略。張學良向毛澤東建議,胡宗南只是一「血性軍人」,對其應以和平統戰為主,不要因為內戰而造成更多內耗。山城堡戰役的勝利,增強了張學良聯共的信心,並向毛澤東重提「反蔣抗日」的計劃。山城堡戰役之後,張學良的態度從低調秘密聯共開始轉向高調公開聯共。
三、蔣中正的過度自信
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陳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6月2日,致電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准許粵桂部隊北上。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飛行員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並對兩廣所謂的「北上抗日」說加以抨擊。「南天王」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和平,兩廣事變和平解決。由於粵桂兩大軍團投誠,使蔣介石聲望提高,更使他對「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堅信不疑,對於張學良屢次提出的抗日期望也置之不理。
面對日本的節節進逼,蔣介石堅信將來中日必有一戰,1932年,蔣設立了秘密軍事委員會擬定抗日計畫。中國政府和納粹德國簽署了軍事合作協議幫助國軍提升戰鬥力。成立中國空軍總部積極建立現代化中國海空軍。中國空軍飛行員到1939年即可駕駛現代化的戰鬥機及轟炸機,海軍也將獲得潛艇。這些備戰措施基本上和剿共需求無關,但西安事變的發生可能推前了中國的抗日時間表。
Top
發生過程:
一、張、楊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小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覆學生要求。張學良找到蔣介石,再次勸蔣抗日,兩人再次大吵,盛怒下張學良於當晚與楊虎城商議,決定發動兵變。
12月10日,蔣介石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共軍計劃,決定在12日宣布動員令。12月11日晚間,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晚宴,席間,蔣介石宣布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由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進行剿共任務。是夜,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第二天清晨進行兵諫。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清晨5時,張學良、楊虎城率東北軍到臨潼的華清池扣押蔣介石,十七路軍扣押在西京招待所的陳誠、內政部長蔣作賓、邵力子、福建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及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並以排槍掃射陳誠住所,中央委員邵元沖等中槍遇難。
當天,張學良、楊虎城、于學忠、何柱國、王以哲向全國發出通電,提出救國八項主張:
1.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2. 停止一切內戰。
3.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4. 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5.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6.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7.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8.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二、各方應變行動
1. 南京政府的軟硬兼施
12月12日當晚十一點半,南京國民政府召開中常會及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決議褫奪張學良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會議最後決定剿撫並用,一面以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討伐叛亂,一面以于右任為陝甘宣撫大使。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院長,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由5人增至7人。
12月16日,國民政府勸誡張學良投降無效後,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劉峙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空軍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並逐漸轉向西安。張學良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請國軍方面暫停軍事行動,避免衝突升級。
12月18日,國民革命軍改採心理攻勢,空軍在西安市區上空投放大公報數十萬份,頭版為張學良最敬重文人張季鸞撰寫之《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勸告東北軍將士迷途知返,勿誤國誤民,該文章張學良至晚年尚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同時,胡適、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等知名人士紛紛撰文譴責張楊「名為抗敵,實則自壞長城;系國家民族之罪人;破壞統一,罪惡昭著。」
2. 宋美齡與友人斡旋
宋美齡在上海得知西安發生事變,立即連繫澳洲籍友人威廉‧亨瑞‧端納。他是生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斯峪的記者,一生事業都在中國,曾贊助辛亥革命,後來又成為北京北洋政府客卿﹔曾為張作霖父子謀士,與張學良交往密切,也是蔣介石好友。蔣夫人請端納到寓所,與孔祥熙共商,當晚宋子文、端納即隨同宋美齡乘夜車前往南京,飛赴西安。
3. 蘇俄指示釋放蔣中正
13日,日本同盟通訊社上海分社社長松本重治經孔祥熙秘書喬輔三得知發生事變,率先全世界披露蔣中正遭監禁的消息。此舉引起史達林的警戒,因為此時汪精衛正好在德國與希特勒會晤,讓史達林認為此事變為日本陰謀製造中國內戰,更擔心蔣中正一旦被殺,中國可能會參與締結德日防共協定。因此12月14日,史達林經第三國際指示中共釋放蔣中正。同時蘇聯《消息報》、《真理報》也公開支持蔣介石。
12月17日,原執意殺蔣介石的中國共產黨,得到史達林要求釋放蔣介石的指示,經過內部爭辯後,決定服從史達林,派出周恩來參與斡旋。
三、蔣中正接受協議
12月19日,張學良向蔣中正表示八項要求只要允諾前四項即可,蔣中正仍拒絕。12月22日,宋美齡、宋子文等到西安,與張、楊會談。後由張學良本人陪同宋美齡和端納會見蔣介石。周恩來察覺蔣介石內心掛記軟禁在蘇聯的長子蔣經國,迅速與莫斯科達成協議,向蔣介石暗示只要放棄武力剿共,可釋放蔣經國歸國。
12月24日,蔣介石接受六項協議:
1. 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2. 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
3. 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4. 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5. 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6. 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
但是雙方並未簽訂任何書面協議書,引起楊虎城、周恩來疑慮。最終張學良說服楊虎城釋放蔣中正,並於12月25日下午,自作主張護送蔣中正乘飛機離開西安。12月26日蔣介石回到南京,張學良被扣留,西安事變落幕。
歷史影響:
一、對共產黨的影響
普遍認為西安事變讓當時被逼到絕境的共產黨有了喘息空間,在西安事變六十年紀念大會上,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亦稱,「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和平解決,結束了十年內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推動了中國從長期內戰到全面抗日的重要歷史轉折。正如周恩來同志所說的,張、楊兩將軍的義舉『有大功於抗戰事業』,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二、 對日本侵華的影響
西安事變之後,中國結束內戰,團結抗日,可能引發日本產生警戒,因此提早發動全面戰爭。然而以客觀情勢來看,日本對中國的進逼自九一八起從未消停,全面侵華的時機應早在計畫之中,究竟受到西安事變多少影響,已難評估。
三、對國民政府的影響
相對於共產黨對西安事變的大加讚揚,國民黨政府則是極力痛斥,認為西安事件迫使國民政府剿共八年之心血只差一步而功虧一簣,不得不放棄先安內再攘外的政策,甚至誘發日本提早攻擊,使中國無法再爭取時間備戰。然而剿共是否真的「只差一步」,日本是否真的能夠被拖延,國共是否真無其他的和談合作空間,各方看法不同,況且都是事後推想,終究無從證實。
西安事變的起因過程到結果本身也有許多不明之處,其歷史定位、評價和影響難免因主述者立場不同及宣傳需要,而遭到渲染或掩蓋,難有定論。
Top
中外雜誌 5
‧
西安事變身歷記
中外雜誌 37
‧
戴笠先生二十四年祭
中外雜誌 38
‧
西安事變外一章─馬志超、楊虎城鬪法記
中外雜誌 41
‧
沙場二十年(一)
中外雜誌 42
‧
六十年來的中國(五)
中外雜誌 43
‧
六十年來的中國(六)
中外雜誌 47
‧
危城北平與西安事變 抗戰採訪錄第二章
中外雜誌 48
‧
六十年來的中國(十一)
‧
危城北平與西安事變(二) 抗戰採訪錄第二章
中外雜誌 49
‧
故都蒙塵目擊記(上) ─抗戰採訪錄第三章
中外雜誌 50
‧
捉放葉挺記
中外雜誌 52
‧
抗戰初期縱目全局(下)─抗戰採訪錄第四章
中外雜誌 53
‧
「可欺以方」的劉峙將軍
‧
楊立奎昂然鬪學聯
中外雜誌 58
‧
狀元境有個活神仙──七十雜憶之五
中外雜誌 59
‧
還鄉兩年(四十年來我的自述之五)
中外雜誌 64
‧
艱難開濟十二年(續完)─中國現代史最重要之一章
中外雜誌 69
‧
洛陽祝蝦 蔣委員長五秩大慶在洛陽
中外雜誌 70
‧
我所知道的林彪
‧
金山憶舊(六)
中外雜誌 89
‧
不宣而戰的教訓─日本軍人筆下的侵華戰爭
‧
政海秘聞
‧
憶戰時陪都重慶
中外雜誌 90
‧
追懷張默君先生
中外雜誌 94
‧
珞珈山瑣憶
中外雜誌 95
‧
艷星艷聞錄(三)
中外雜誌 96
‧
小人物闖大禍?-西安事變前的一段秘辛
‧
戴傳賢的一生(五)
中外雜誌 97
‧
西安事變中的馮欽哉
‧
記皮以事女士
‧
戴雨農與鄭介民
中外雜誌 100
‧
從講堂到銀行(一)-教書.戀愛.結婚.銀行服務
中外雜誌 104
‧
懷金陵‧憶往事﹙二)
中外雜誌 106
‧
馮欽哉鬥楊虎臣──四十年前往事漫憶
中外雜誌 107
‧
馮欽哉鬥楊虎臣﹙二)-四十年往事漫憶
中外雜誌 110
‧
蔣公德澤兩代同霑
中外雜誌 113
‧
胡景翼與國民二軍(下)
‧
記祝紹周將軍
中外雜誌 118
‧
汪兆銘的一生(三)
中外雜誌 119
‧
抗日情報戰(三)-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中外雜誌 120
‧
臧啟芳.劉鳳章.于源浦-當代教育先進傳之十
中外雜誌 123
‧
抗日情報戰(五) 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
憶舅丈萬耀煌先生
中外雜誌 124
‧
馮玉祥與西北軍(十)-西北軍事史話之八
中外雜誌 128
‧
鐵路人語:車聲轔轔歲月長﹙二﹚- 服務津浦、浙贛鐵路憶往
中外雜誌 131
‧
抗日情報戰(十三)-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
延安.桂林.荊州-從政閒話之四
‧
懷朱紹良將軍
中外雜誌 133
‧
抗日情報戰(十五)-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
中外雜誌 134
‧
田炯錦高風亮節
中外雜誌 135
‧
西北紅禍記-朱毛共軍擾甘竄陝紀略
中外雜誌 137
‧
西北軍整訓內幕-馮玉祥與西北軍之二十
中外雜誌 138
‧
參加抗戰準備工作之回憶
‧
馮玉祥夾攻唐生智-馮玉祥與西北軍之二十一
中外雜誌 139
‧
安邊儒將朱紹良(續完)
中外雜誌 142
‧
西安事變見聞(一)
‧
鐵血精忠傳(五)-戴笠史事彙編
中外雜誌 143
‧
西安事變見聞(二)
中外雜誌 144
‧
西安事變見聞(三)
‧
鐵血精忠傳(七)-戴笠史事彙編
中外雜誌 145
‧
西安事變見聞(四)
‧
紀念戴傳賢先生
中外雜誌 147
‧
白崇禧別傳(四)
‧
馬前卒憶老將軍-追隨楊公子惠五十八年往事
中外雜誌 150
‧
中國民主同盟內幕(二)
‧
鐵血精忠傳(十三)-戴笠史事彙編
中外雜誌 152
‧
奇人修廣漢
中外雜誌 157
‧
李濟琛與「民促會」
中外雜誌 161
‧
武士敏壯烈千秋
中外雜誌 165
‧
否極泰來由北而南-女扮男裝戲劇人生之八
‧
評介喬著『關山煙塵記』
中外雜誌 166
‧
西安事變舊夢痕(上)-西安事變與西北視察
‧
狀遊八十年之十四;烽火昆明樂趣多-一個工程師的自述
中外雜誌 167
‧
八十自述(下)
‧
西安事變舊夢痕(中)
中外雜誌 168
‧
千里眼順風耳(四)-通訊老兵憶當年
‧
西安事變舊夢痕(下)
中外雜誌 169
‧
東北壯遊(五)
‧
細說張國燾(五)
中外雜誌 171
‧
江山萬里行(二十五)-遊學歸國後的工作與生活
中外雜誌 173
‧
隔洋追念劉玉章
中外雜誌 175
‧
臧啓芳傳
‧
憶說韓復榘
中外雜誌 176
‧
永懷 蔣公
中外雜誌 177
‧
戴笠將軍別傳(一﹚─我所認識的戴先生
中外雜誌 178
‧
西安事變側記─隨顧祝同上將處理西安事變善後紀實
‧
哭乃建
中外雜誌 179
‧
江山代有才人出-戴笠將軍別傳之三
‧
國士典型陳布雷(下﹚
中外雜誌 180
‧
戴笠的家庭-戴笠別傳之四
中外雜誌 181
‧
模範軍人胡宗南(二﹚
中外雜誌 182
‧
偵辦案件展奇才-戴笠別傳之五
‧
賀國光謙讓容眾(下﹚
中外雜誌 184
‧
力行社與國民軍訓
中外雜誌 185
‧
康澤的生平與志事(二)
‧
蘆溝曉月照廢興
中外雜誌 186
‧
烟波浩瀚怒濤澎湃-青年革命復興運動在福建
中外雜誌 187
‧
蔣廷黻暮年在華府(上)
中外雜誌 188
‧
「揮金如土」的真相-戴笠別傳之十一
‧
記錢大鈞上將
中外雜誌 189
‧
從「秋蟬」憶共酋形象
中外雜誌 191
‧
西安事變中叛軍小人物
中外雜誌 192
‧
三民主義力行社與中國國民黨(下)
中外雜誌 195
‧
東北大學六十年
‧
胡宗南在天水
中外雜誌 196
‧
『南天王』陳濟棠
中外雜誌 201
‧
朱德與女人及其他
中外雜誌 202
‧
西安事變親歷記(上)
中外雜誌 204
‧
陸空兩棲憶往(一)
中外雜誌 206
‧
三湘女傑張默君
中外雜誌 207
‧
少年行(二)
‧
蔣公對憲政的貢獻
中外雜誌 210
‧
學生集訓記當年
中外雜誌 211
‧
日本侵華內幕(八)--蘆溝橋事變前後
‧
戴笠的幾個戰場(一)
中外雜誌 213
‧
往事漫談
中外雜誌 215
‧
劉峙的故事
中外雜誌 216
‧
人間閒話(四) -逸廬憶往
中外雜誌 218
‧
于右任的故事(九)
‧
居正高風亮節
‧
蔣公介石與現代中國
中外雜誌 219
‧
陳誠將軍二三事-人間閒話之六
中外雜誌 221
‧
我曾與狐仙有緣
‧
烽火中成長(上)-抗戰建國縱橫談
中外雜誌 223
‧
抗戰敵後蒙難記-外子陳肇基逝世十週年作
中外雜誌 224
‧
陳儀伏法記
‧
當代人物趣事軼聞(三)
中外雜誌 225
‧
大將風標-悼念孫上將德操先生
‧
當代人物趣事軼聞(四)
中外雜誌 226
‧
大學生生活瑣憶
‧
逆流與暢流(三)-國難期中的國家建設
中外雜誌 227
‧
為鄭介民辯誣(一)
中外雜誌 229
‧
陳誠堅強勇毅(一)
‧
懷念周鯨文先生
中外雜誌 230
‧
馮玉祥新傳(一)
中外雜誌 231
‧
謎中謎 刺汪案的始末(三)-孫鳳鳴刺汪精衛的真象
‧
關麟徵的傳奇(二)
中外雜誌 232
‧
西安事變空中待命記
中外雜誌 236
‧
閻錫山幡然歸中央-徐永昌將軍的傳奇之三
中外雜誌 241
‧
師門六十年(感懷顧老師墨公)
中外雜誌 242
‧
風蕭蕭兮易水寒
中外雜誌 248
‧
西安事變與劉湘
‧
臺灣工業發展之父:尹仲容死而未已(下)
中外雜誌 249
‧
又談黃紹竑(一)-閒話桂系人物第二部
‧
悲劇時代英雄:神秘人物張冲(一)
中外雜誌 250
‧
又談黃紹竑(二)-閒話桂系人物第二部
‧
我所認識的何敬公
中外雜誌 251
‧
少帥剪除老帥愛將-楊宇霆、常蔭槐被殺內幕
‧
悲劇時代英雄:神秘人物張冲(三)
中外雜誌 252
‧
汪精衛情史(三)-方君瑛生死戀
‧
張學良三位一體-濃厚傳奇性高度戲劇化的一生
‧
悲劇時代英雄:神秘人物張冲(終篇)
中外雜誌 255
‧
半世紀師友-紀念柳克述先生逝世周年
‧
西安驪山復興亭滄桑
中外雜誌 256
‧
延安行腳-西安事變後延安視察記
中外雜誌 258
‧
何應欽傳奇(二﹚
中外雜誌 260
‧
關麟徵失勢的內幕-被埋沒的反共戰將
中外雜誌 261
‧
人間天上兩茫茫:追憶于斌樞機
‧
李士珍與戴笠-喬家才「是誰害死戴笠」讀後
中外雜誌 262
‧
黑牢進出(一)-延安縣長歷險記
中外雜誌 263
‧
賀子珍情場傷心夢(下)
‧
蔣經國回國記
中外雜誌 264
‧
往事知多少
‧
莫斯科之行-五十年前接洽俄援記
中外雜誌 278
‧
于右任趣事
‧
歷史的傷口
中外雜誌 279
‧
念故人哀兆槐
中外雜誌 281
‧
民國誕生一插曲-萬耀煌的汗馬功勞
‧
部下看長官:張學良的愚忠(西安事變發動速,結束奇!)
中外雜誌 284
‧
平心論劉湘(二﹚
中外雜誌 285
‧
空手天涯五十年(上﹚──燃燒自己照耀他人。
‧
埃及留學記(三﹚
中外雜誌 286
‧
西安事變大手筆
中外雜誌 288
‧
西安事變因果篇
中外雜誌 289
‧
劉湘傳奇(一)-整合統一四川
中外雜誌 290
‧
東北風雲錄(一)-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291
‧
東北風雲錄(二)-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
劉湘傳奇(三)
中外雜誌 292
‧
延安縣長傳奇-高仲謙管毛澤東
‧
東北風雲錄之三:驚天動地一舉-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293
‧
也談張學良
中外雜誌 295
‧
東北風雲錄(六﹚
中外雜誌 296
‧
朱德的悲劇
中外雜誌 297
‧
張學良話西安事變
‧
閒話張學良的功過
中外雜誌 298
‧
東北風雲錄(九)
‧
張學良話西安事變
‧
張學良與故宮情緣
中外雜誌 301
‧
張學良的幽居歲月-于鳳至翼護少帥
中外雜誌 302
‧
幸與不幸 鄧小平和鄧樸方
中外雜誌 304
‧
外交老兵的回憶:新疆噩夢(上)-十萬人頭索命
中外雜誌 306
‧
東北風雲錄 張學良、張作霖傳奇(十七)
中外雜誌 307
‧
東北風雲錄(十八)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08
‧
東北風雲錄(十九)-張作霖、張學良外傳:局長明珠愛上少帥
‧
張冠李戴,啼笑皆非我的祖父是胡抱一
中外雜誌 309
‧
東北風雲錄之二十-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10
‧
東北風雲路(廿一)-張學良張作霖傳奇
中外雜誌 311
‧
唐縱監視戴笠?
中外雜誌 312
‧
往事雜憶
‧
東北風雲錄(二十三)
中外雜誌 313
‧
東北風雲錄(終篇)
中外雜誌 314
‧
鄧小平的婚姻生活
中外雜誌 319
‧
政壇君子俞國華
中外雜誌 320
‧
周恩來和毛澤東
中外雜誌 321
‧
江青豔史(八﹚
中外雜誌 322
‧
江青豔史(九﹚
‧
蔣經國新傳(二﹚
中外雜誌 328
‧
毛澤東小傳
中外雜誌 334
‧
西安事變外一章:大總統與小工友的恩怨
‧
愛國學人蔣廷癟
中外雜誌 336
‧
政壇奇人賀衷寒(下)
‧
陳布雷有筆如椽(上)── 我對二伯父的追憶
中外雜誌 340
‧
西安事變回憶錄(上)
‧
真善美的昇華:宋美齡救夫記
中外雜誌 341
‧
宋美齡的故事(上)
中外雜誌 342
‧
中外名人傳(五)
‧
東大四年的校園生活
中外雜誌 344
‧
常勝將軍 劉安祺傳奇(上)
中外雜誌 345
‧
民族英雄馬占山(四)
‧
黃埔風雲錄(四) 軍校師生與抗戰
中外雜誌 346
‧
四川美人才女 愛國作家羅淑
中外雜誌 347
‧
教育路上尋找歷史軌跡:我的求學時代
中外雜誌 355
‧
文武風雲榜(四) 南天王陳濟棠的早年(上)
中外雜誌 358
‧
大刺客小插曲 汪精衛的故事(上)
‧
張學良的是非功過
中外雜誌 360
‧
寬恕待人謙讓容眾: 懷墨公談統一
中外雜誌 362
‧
浮生紀實(三)──一個砲兵中將的回憶
中外雜誌 363
‧
中外名傳(二十六)顧祝同戴陽潘錦瑞葉光黃基蔡維屏戴笠
‧
浮生紀實(四)--一個砲兵中將的回憶
中外雜誌 364
‧
書生報國不後人:江蘇才子劉英士
中外雜誌 365
‧
金蘭之交甘苦共嚐-蔣介石的盟兄弟(下)
中外雜誌 367
‧
中外名人傳(三十)
‧
拚死創造的奇蹟-成在人,敗亦在人
中外雜誌 368
‧
中外名人傳(三十一)
中外雜誌 369
‧
中外名人傳(三十二)
‧
宋美齡與于鳳至(上)-西安事變中的幾段秘聞
中外雜誌 370
‧
宋美齡、端納、于鳳至(下)-西安事變中的幾段祕聞
中外雜誌 375
‧
中外名人傳(三十八)
中外雜誌 376
‧
中外名人傳(三十九)
中外雜誌 380
‧
攜手不同心 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簡記
中外雜誌 384
‧
投入革命的洪流 黃季陸的人生長跑(上)
中外雜誌 385
‧
中外名人傳(四十八)
中外雜誌 387
‧
工商界名人 陶子厚篤厚興業
中外雜誌 393
‧
風流人物楊森(四)
中外雜誌 400
‧
紅粉巧助渡關山 傳奇人物張學良軼事(一)
中外雜誌 402
‧
溫柔鄉是英雄塚?! 傳奇人物張學良軼事(三)
中外雜誌 403
‧
天下無不是之學運!「聯俄容共與西山會議」讀後感
中外雜誌 406
‧
中外名人傳(六十九)
‧
澳大利亞繽紛 外交生涯憶往(十五)
中外雜誌 408
‧
永懷王叔銘將軍
中外雜誌 412
‧
永恆的懷念和崇敬 謙稱馬前一卒的胡宗南上將軍
‧
軍事奇才 關麟徵縱橫沙場(下)
中外雜誌 413
‧
小人物與大將軍 敬懷孫立人(上)
中外雜誌 415
‧
登廬山思古今
中外雜誌 417
‧
愛國英雄張學良的毀譽(上)
中外雜誌 418
‧
英雄?!罪人?!張學良百年傳奇的一生
‧
愛國英雄張學良的毀譽(下)
中外雜誌 420
‧
張學良口述歷史謎中謎
中外雜誌 421
‧
電影皇后 翩翩胡蝶最當行(下)
中外雜誌 422
‧
韓復榘張學良拜把兄弟
中外雜誌 424
‧
抗日英雄馬占山傳奇(下)
中外雜誌 425
‧
中外名人傳(八十八)張彝鼎;西元寺公望;祁宗漢;海爾賽;李濟琛
中外雜誌 429
‧
中外名人傳(九十二)黃珍吾;洛克;谷正倫;海森柏格;賀國光;
‧
西陲手孤城謙謙君子賀國光(一)
中外雜誌 430
‧
怪傑鄧小平的戎馬生涯(終)
中外雜誌 431
‧
西安事變歷史補遺 萬周長臨臨危受命轉乾坤
中外雜誌 432
‧
山河變色大逃難(上)
中外雜誌 433
‧
翻開生死簿 西安事變國際研討會劄記
中外雜誌 442
‧
宋美齡昆明歷險記
‧
真善美的昇華-宋美齡救夫記
中外雜誌 449
‧
中外名人傳(一〇九)
中外雜誌 452
‧
由「命運觀」來看老蔣總統
中外雜誌 457
‧
劉峙晚年與皮裡春秋
‧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下)
中外雜誌 465
‧
中外名人傳(一一九)
‧
在台波逐五十餘載(十七) 從沒有家的家鄉流浪到有家的異鄉
中外雜誌 469
‧
為胡宗南上將辯誣止謗(上)-斥張戎著書謬說兼紀念胡宗南將軍逝世四十四週年
中外雜誌 472
‧
幸有三身 軍人.商人.報人(五) 海軍白色恐怖內幕
中外雜誌 475
‧
張學良口述九一八不扺抗真相
中外雜誌 490
‧
抗日兄弟名將作戰如虎出柙 劉汝明、劉汝珍各擁靈異奇夢
中外雜誌 497
‧
漫遊國內絲綢之路(上)
中外雜誌 499
‧
毛澤東狂妄自大
東方雜誌 586
‧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東方雜誌 587
‧
日本對華政策轉變嗎?
東方雜誌 593
‧
英日的對立與中英的合作
東方雜誌 623
‧
智識青年與統一
東方雜誌復刊 932
‧
美國學府公共政策研究與反共動態
東方雜誌復刊 936
‧
七七蘆溝橋事變四十年
東方雜誌復刊 973
‧
西安事變時的洛陽
Top
書名:
宋慶齡傳
‧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第一節 家世概述
‧
第三章 中華革命的中流砥柱 第七節 打通第二次國共合作之路
書名:
少年行
‧
溫馨與苦難交織的童年
書名:
月是故鄉明
‧
追思孫震上將
書名:
民國人物新傳
‧
細說張國燾
‧
關麟徵的傳奇
書名:
壯遊八十年
‧
九、服務浙贛鐵路滇緬路回憶
書名:
戴笠和他的同志
‧
王撫洲策動經濟作戰
‧
民運長才劉培初
‧
淞滬指揮官楊蔚
書名:
韓復榘與西北軍
‧
16.赴日觀操
‧
30.彰德大戰
‧
62.濟南泰山
‧
63.濟南南京
‧
66.西安事變
‧
67.對日關係
‧
72.托體雞公山
‧
73.結局
書名:
成功的失敗者──張學良傳
‧
別樣恩仇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