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
時間
1936年12月12日 ~ 1936年12月26日
地點
陝西西安
相關人物
西安事變
資料來源:博訊博客
簡介: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一場內部政變行動。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中國西安發動「兵諫」,扣押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並殺害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要求蔣中正「停止剿共、一同抗日」。

國民政府採軟硬兼施的行動,一方面由宋美齡、宋子文等人透過國際友人斡旋,同時由何應欽擔任討逆總司令向張、楊等人施壓,最後同意放棄「攘外必先安內」基本國策,與共黨合作,建立形式上的抗日統一戰線。

背景:

一、抗日情結持續升溫:

1928年日軍策畫皇姑屯事件,炸死張學良之父張作霖,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奪取張學良的東北根據地,1933年熱河抗戰,張學良再次敗於日軍,因此於公於私,日本都是張學良心目中的首要敵人。

同時,國內民眾對日本的步步進逼也感到忍無可忍,當時已被國民政府軍逼退至陝北的中國國民黨,進一步利用抗日氣氛轉移焦點。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在背後支持共黨的蘇聯,亦指示中國共產黨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呼籲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辦法」。9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中放棄「抗日反蔣」,改行「逼蔣抗日」的策略。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積極動員下,北平發生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稱之為「一二九運動」。參與民眾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堅決反分裂」,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

二、張學良轉向共產黨合作

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剿共。然而張學良陝北剿共失利,喪失第一一0師、第一0九師及其師長。又遭國民政府減俸達20%,且未給予兵力補充、陣亡將士撫恤,因此心生不滿。中國共產黨善於掌握心理,在1936年1月25日發表東北軍公開信,成功挑撥東北軍與中央之關係。

由於對日本的國仇家恨和對國民政府的失望,1936年4月起,張學良開始了和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接觸。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1936年6月,兩廣事件爆發,毛澤東認為大好時機已來,決定利用此事件提早發動西北新國防政府, 中共中央電令川康地區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配合新政局:「時局已有新變化,即實行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組織。西北國防政府已有迅速組織的必要,我們將以西北的發動來配合兩廣的行動。」7月2日,洛甫致電王明:「西南發動已20餘日,華北韓復渠、宋哲元蘊釀響應,已發出雙方不得內戰的宣言;近日有代表到西安,約張學良共同舉事。」然而兩廣事件和平解決,張學良、楊虎城與中共籌組西北大聯合的信心因此動搖。8月,潘漢年、張文彬帶來中共中央的信件,要求東北軍立即配合紅軍發動有利局面,張學良、楊虎城一度稱病拒見。8月21日,潘漢年勸張學良:「如蔣堅持剿共,就不會原諒張之聯共,到時反蔣不成,東北軍就成了俎上肉。」張學良為其所動。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中國工農紅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了擁護「民族統一戰線」的「鐵三角」。張學良向紅軍提供了大量的過冬棉花,藥品、新鮮食物等物資,解決了紅軍過冬的燃眉之急。張學良不但接受並積極學習共產主義思想,還向第三國際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但由於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有殺共歷史,入黨申請被拒絕。

1936年10月,由於國軍步步追擊,共黨紅軍決定迅速西渡黃河,打開與蘇聯的補給線。第30軍,第九軍,第五軍共21800餘人順利到達黃河西岸,跟進部隊則由於背後遭受國軍巨大壓力而放棄渡河,紅軍被一切為二。徐向前等率部艱苦西征,力圖打開與蘇聯補給線,遭到青海軍閥馬步芳、馬步青的猛烈打擊,同時由於毛澤東與張國燾政鬥劇烈,隸屬張國燾的西路軍最終幾乎全軍覆沒。

由於紅軍打通與蘇聯補給線的戰略失敗,給蔣介石的剿滅計畫更大信心,並影響了張學良和紅軍結盟的意願。與此同時,南方追擊紅軍的中央軍迅速北上,越來越接近陝北,張學良明知中央軍到達陝西之後,東北軍既不能再維持與紅軍的秘密合作關係,迫使張學良進入「剿共」與「聯共」的兩難境地。

中央軍第一軍胡宗南憑藉精良的武器裝備,不顧紅軍強大的戰鬥能力,孤軍冒進追擊,張學良則指派王以哲統率東北軍第67軍和騎兵軍與胡協同作戰。王以哲身為張學良與中共秘密協商的中間人,深知張學良之意,故意拖延進軍速度。協同作戰的中央軍第三軍也不敢冒進,在進佔同心城後,停止前進。而胡宗南則選擇拋開友軍,孤軍深入,正中紅軍下懷。

1936年11月17日,紅四方面軍第4、第31軍在萌城、甜水堡以西地區擊潰第1師第2旅;21日下午,紅1軍團第1、第4師和紅31軍一部,從南、東、北3面向山城堡猛攻,激戰至22日上午,全殲中央軍第78師1個多旅。與此同時,紅28軍在紅井子附近擊潰第1師第1旅。至此,胡宗南第1軍在受到重挫後,停止進軍並開始西撤。 山城堡戰役以紅軍大勝宣告結束,暫緩了蔣介石的剿共戰略。張學良向毛澤東建議,胡宗南只是一「血性軍人」,對其應以和平統戰為主,不要因為內戰而造成更多內耗。山城堡戰役的勝利,增強了張學良聯共的信心,並向毛澤東重提「反蔣抗日」的計劃。山城堡戰役之後,張學良的態度從低調秘密聯共開始轉向高調公開聯共。

三、蔣中正的過度自信

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陳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6月2日,致電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准許粵桂部隊北上。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飛行員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並對兩廣所謂的「北上抗日」說加以抨擊。「南天王」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和平,兩廣事變和平解決。由於粵桂兩大軍團投誠,使蔣介石聲望提高,更使他對「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堅信不疑,對於張學良屢次提出的抗日期望也置之不理。

面對日本的節節進逼,蔣介石堅信將來中日必有一戰,1932年,蔣設立了秘密軍事委員會擬定抗日計畫。中國政府和納粹德國簽署了軍事合作協議幫助國軍提升戰鬥力。成立中國空軍總部積極建立現代化中國海空軍。中國空軍飛行員到1939年即可駕駛現代化的戰鬥機及轟炸機,海軍也將獲得潛艇。這些備戰措施基本上和剿共需求無關,但西安事變的發生可能推前了中國的抗日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