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時間
1949年09月21日 ~ 1946年10月01日
地點
中國、北京
相關人物
毛澤東
、
朱德
、
劉少奇
、
宋慶齡
、
李濟深
、
張瀾
、
高崗
、
周恩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國名於1949年6月15日至20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確定, 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華民國政府由於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統性,將其政府稱為北京當局或者大陸當局。一般民眾及媒體則常以「大陸」或「中共」來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管轄地區。
背景:
1948年起,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取得大幅優勢,4月底,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布「五一口號」,其中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6月15日至6月20日,新政協籌備會議於北平召開,籌備會決定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分別完成下列各項任務:一、擬定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二、起草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條例;三、起草共同綱領;四、擬定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方案;五、起草宣言;六、擬定國旗、國歌及國徽方案。第一小組在籌備會成立會閉幕前,即擬定完成「關於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並獲通過。
Top
發生過程: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和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決定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以公元紀年、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通過了由180人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名單,並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另外56位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其中周恩來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林伯渠任秘書長。
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以全國普遍設立的人民代表會議為基礎,召開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於195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歷史影響:
一、兩岸分治
1949年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由四川省成都市遷往臺灣省台北市,並繼續統治臺灣本島及澎湖、部分福建離島、東沙群島、太平島等,海峽兩岸分治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並持續至今。
二、國際地位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決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席次,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應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邀請,訪問北京並拜會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次年中美互設代表處。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所代表的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的國際處境大受打擊。
三、國力發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並實行改革開放。目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最多的外匯儲備,和世界第五大的官方黃金儲備,政府預算(包括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世界第二,亦是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