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五次江西剿共戰爭
第五次江西剿共戰爭
時間
1933年12月25日 ~ 1934年10月10日
地點
江西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陳濟棠
、
薛岳
、
顧祝同
、
湯恩伯
、
周恩來
、
林彪
、
彭德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鑒於江西四次剿共之失利,使國民政府改弦易轍,撤銷贛粵閩湘邊區剿匪總司令部,另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由蔣中正親自策劃第五次剿共事宜,一改以往以軍事行動為主的剿共方式,以「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方針,進行政治、經濟、心理、軍事等各方面之工作。
第五次剿共於1933年下半年展開,初期國民政府參戰軍隊區分為北路軍、西路軍、南路軍、第十九路軍、空軍航空隊等5支,總兵力約60萬人,以北路軍為剿共主力;共軍由朱德任總司令,下轄第一軍團、第三軍團、第五軍團、第七軍團、第八軍團、第九軍團等6個軍團及2個獨立師,兵力約8至12萬人。
1933年11月20日閩變爆發,駐福建第十九路軍叛變,國民政府自北路軍抽調11個師編為「入閩軍」平變。次年2月下旬閩變平定後,南昌行營以入閩軍為主體,編為東路軍,協同北路軍繼續進行剿共任務。
第五次剿共歷經廣昌、沙溪、龍昌、建寧、永安、連城、石城、古龍岡、興國、寧都等重要戰役,共軍戰事失利,1934年10月下旬,共軍主力自雩都西南地區往西突圍,國軍接管江西大部分地區,第五次剿共遂告結束。
背景:
第四次圍剿於1933年春失敗後,經過短暫休整,蔣中正調集50萬大軍開始準備第五次圍剿。國民革命軍總兵力最終達到100萬人,其中廣東陳濟棠部30萬人,占圍剿總兵力的30%,陳部用於攔截南部的紅軍。因前四次圍剿紅軍盡皆失利和保存實力的需要;大多數國民黨地方軍閥對第五次圍剿戰爭持觀望態度。到最後,軍閥部隊僅被用於攔截紅軍和占領蘇區根據地,主要的戰鬥大都由黃埔系中央軍執行。
1933年5月,蔣中正在南昌設立全權處理贛、粵、閩、湘、鄂五省軍政事宜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親自組織和指揮對各蘇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併兼任剿匪軍總司令。在調集各路地方軍隊以後,蔣介石採用了柳維垣將軍的新戰略,柳維垣將軍反對圍剿,他提出改變圍剿為追剿。紅軍方面由博古、周恩來和李德組成的三人團指揮,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企圖以陣地戰、正規戰在蘇區外禦敵;命令由紅三軍團、紅19師為主組成的東方軍和由紅一軍團、紅14師為主組成的中央紅軍,繼續在閩西北地區和撫河與贛江之間地區對國軍不停的進攻。
Top
發生過程:
1933年9月25日,國軍大舉進攻黎川,第五次軍事圍剿戰役拉開序幕。三天後國軍攻克黎川,雖然紅軍成功阻止國軍向黎川西南挺進,但殲滅國軍的戰略企圖落空。1933年10月9日,紅24師向硝石進攻;國軍依託堅固堡壘據守,東路紅軍攻堅數日不克,傷亡慘重。蔣中正看到自己的戰術成功之後,於1933年10月17日在南昌行營下達命令;徹底實施戰術防守,戰略進攻的原則,以求將德國顧問的堡壘戰略構想發揮到極致。與之相反的是中共中央領導人仍令紅軍主力插入國軍堡壘密集地區實施強攻,進行陣地戰。從1933年9月25日到11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勝利,反使部隊遭受重大損失,完全陷於被動地位。
12月11日,國軍以8個縱隊的兵力離開碉堡封鎖線,開始第二階段的攻勢。中共臨時中央卻將命令紅軍進行戰略決戰,繼續攻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黃埔系中央軍;失利後被迫南撤。1934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鎮壓了福建事變以後,即將入閩部隊改編為東路軍,協同北路軍、南路軍,重新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進攻。
1934年4月10日,國軍以11個師分兩個縱隊向廣昌進攻,中共中央在紅軍連續作戰、十分疲勞、減員很大的情況下,以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9軍團及紅五軍團第13、第23師共9個師的兵力,採取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的正規戰,以求阻止國軍進占廣昌。在國軍的絕對兵力火力優勢攻擊下,紅軍輾轉苦戰,難於應付;丟失重要據點甘竹,大羅山,延福嶂陣地。1934年4月19日,紅軍反擊延福嶂未能奏效,被逼至廣昌城下。1934年4月27日,國軍向廣昌城發起總攻,並於黃昏時攻占該城,紅軍傷亡高達5500餘人;餘部在夜色掩護下向西南方向退出廣昌。
1934年6月,中共中央三人團決定6路分兵抵禦國軍的攻擊。1934年8月5日,國軍北路軍9個師在空軍、炮兵的支援下,向驛前以北地區發起攻擊;並攻占驛前以北的全部陣地。1934年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存瑞金、會昌、雩都(今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縣的狹小地區。此時,周恩來在南昌行營的情報系統透露國軍將要發動最後總攻擊,這時,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
歷史影響:
由於國民政府軍在第五次剿共戰爭中節節勝利,共軍僅能困守湖南、江西交界邊區,以及江西南部的瑞金、雩都、會昌、興國,福建西部的寧化、長汀等地。其後,國民政府各路軍打算發動總攻擊,共軍收到情報後,決定突圍而出。
7月,位於湖南、江西交界邊區的共軍第六軍團首先突圍,抵貴州東部與第二軍團會合,組第二方面軍;10月,以贛南、閩西為據點的共軍第一方面軍也突圍,因此第五次剿共戰爭導致中共展開「兩萬五千里長征」。
也因第五次圍剿戰爭反擊作戰的失敗,中共喪失了全國最大的蘇區根據地,給中國工農紅軍幾乎造成滅頂之災。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