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武裝保衛蘇聯
武裝保衛蘇聯
時間
1945年09月02日 ~ 1952年04月28日
地點
中國、蘇聯
相關人物
布哈林、史達林、
瞿秋白
、
李立三
、
周恩來
、
陳獨秀
、
王明
資料來源:360doc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後,共產國際遠東局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組織大規模的反對國民黨和擁護蘇聯的群眾示威。對此,中共領導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周恩來做出了積極的響應。他們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在8月1日「反帝日」舉行示威,而且爭取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
對於中共中央的做法,陳獨秀專門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評,主張在這個時候片面宣傳「擁護蘇聯」「於我們不利」,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廣大群眾都認同蘇聯是中國解放的朋友」。陳獨秀等人因此被開除黨籍。
中東路事件中,中蘇雙方的武裝衝突在1929年12月即已結束。但中國共產黨對「武裝保衛蘇聯」的宣傳並未結束,持續數年。
事件背景:
1928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布哈林在會上作了《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的任務》報告,提出了「第三時期」理論。「第三時期」又被稱為革命或戰爭時期,這一理論完全是以蘇俄的利益為導向制定的。
當時史達林擔心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正準備對蘇戰爭,因而共產國際就號召各國共產黨擁護蘇聯,反對對蘇進攻,並將進攻蘇聯的戰爭轉化為推翻各國資本主義統治的革命。
同一時間,中國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發動了一場以修訂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將列強在華特權分為五類,革命外交將分為五期進行,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
東北地區的掌權者張學良把目標定在了蘇聯控制的中東路,從1929年7月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中國斷交。蘇軍在中蘇邊境黑龍江吉林段準備武裝介入。
Top
發生過程:
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後,共產國際遠東局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組織大規模的反對國民黨和擁護蘇聯的群眾示威。對此,中共領導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周恩來做出了積極的響應。他們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在8月1日「反帝日」舉行示威,而且爭取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
中共的軍事領導人劉伯承、葉劍英等人也響應蘇聯的號召,參與「國際義勇軍」,協助蘇聯進攻中國黑龍江海拉爾之役。中國共產黨在蘇聯進攻中國東北的中東路事件中,積極維護蘇聯利益,贏得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會的讚譽:「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中,在群眾的前面,提出武裝保護蘇聯的口號。...號召並組織群眾去進行英勇的鬥爭,去反對自己的政府、中國的軍閥和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在中東路事件中,表示了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的模範。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人階級革命運動歷史上最光榮一頁,而且也是共產國際和國際工人運動歷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中共所以如此,除了積極執行共產國際指示,實權掌握在李立三手中的黨中央,對形勢做出了錯誤的估計。他們認為:「現在世界大戰的危機日益迫切,而中國在帝國主義戰爭與帝國主義進攻蘇聯的戰爭,卻是最嚴重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堅決的去發動廣大群眾起來,然後才能執行在世界革命中的任務」,即「準備以國內戰爭消滅帝國主義戰爭,變反蘇聯的戰爭為擁護蘇聯的戰爭!」
中東路事件中,中蘇雙方的武裝衝突在1929年12月即已結束。但中國共產黨對「武裝保衛蘇聯」的宣傳並未結束,持續數年。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1931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就包含「武裝保衛蘇聯」的內容。同日中共中央代總書記王明也發表了「武裝保衛蘇聯」的講話。
歷史影響:
對於中共中央的做法,中國共產黨創始者之一陳獨秀專門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評,主張在這個時候片面宣傳「擁護蘇聯」「於我們不利」,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廣大群眾都認同蘇聯是中國解放的朋友」。陳獨秀等人因此被開除黨籍。
1987年7月,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馬列主義研究院,在莫斯科舉行共產國際歷史研討會。研討會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撥亂反正、重新評價的歷史問題,其中之一是:需要論證共產國際東方政策的成就與失誤,特別強調了中國學者近來對共產國際活動的評價變得更客觀,所述的一個突出事例即中東路事件,說中國學者指出:把保衛蘇聯的口號當作共產國際的頭等任務,不符合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利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