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武裝保衛蘇聯
武裝保衛蘇聯
時間
1945年09月02日 ~ 1952年04月28日
地點
中國、蘇聯
相關人物
布哈林、史達林、瞿秋白李立三周恩來陳獨秀王明
武裝保衛蘇聯
資料來源:360doc
簡介:

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後,共產國際遠東局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組織大規模的反對國民黨和擁護蘇聯的群眾示威。對此,中共領導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周恩來做出了積極的響應。他們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在8月1日「反帝日」舉行示威,而且爭取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

對於中共中央的做法,陳獨秀專門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評,主張在這個時候片面宣傳「擁護蘇聯」「於我們不利」,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廣大群眾都認同蘇聯是中國解放的朋友」。陳獨秀等人因此被開除黨籍。

中東路事件中,中蘇雙方的武裝衝突在1929年12月即已結束。但中國共產黨對「武裝保衛蘇聯」的宣傳並未結束,持續數年。

事件背景:

1928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布哈林在會上作了《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的任務》報告,提出了「第三時期」理論。「第三時期」又被稱為革命或戰爭時期,這一理論完全是以蘇俄的利益為導向制定的。

當時史達林擔心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正準備對蘇戰爭,因而共產國際就號召各國共產黨擁護蘇聯,反對對蘇進攻,並將進攻蘇聯的戰爭轉化為推翻各國資本主義統治的革命。

同一時間,中國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發動了一場以修訂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將列強在華特權分為五類,革命外交將分為五期進行,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

東北地區的掌權者張學良把目標定在了蘇聯控制的中東路,從1929年7月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中國斷交。蘇軍在中蘇邊境黑龍江吉林段準備武裝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