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二萬五千里長征
二萬五千里長征
時間
1934年10月18日 ~ 1936年10月22日
地點
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陝西
相關人物
二萬五千里長征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後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中央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撤退和轉移。紅軍到達陝北後,1935年12月,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用「長征」一詞,從此「長征」便成為該事件的歷史名稱。由於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當時的國民政府則稱之為「流竄」。期間紅軍穿越大面積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凍土帶和無人區,直到1936年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征才告結束。

背景:

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發動第五次剿共,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優勢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國民革命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柳維垣將軍首先提出將國民革命軍的圍剿戰略改為追剿。此一新戰略為蔣介石所採納,戰法步步為營,加上中國共產黨內部軍事路線錯誤,國民革命軍贏得第五次戰役,並發動二萬五千里長距離追剿。中央軍追擊紅軍,進入西南各省軍閥地盤,國民政府勢力自此進入雲貴及四川。

1934年7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宣告「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派遣紅七軍團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事實上北上抗日僅為名目,真正的目的是躲避國民政府的追擊,尋求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