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二萬五千里長征
二萬五千里長征
時間
1934年10月18日 ~ 1936年10月22日
地點
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陝西
相關人物
毛澤東
、
周恩來
、
王稼祥
、
張聞天
、
張國燾
、
陳昌浩
、
徐向前
、
賀龍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由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後組成)、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中央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撤退和轉移。紅軍到達陝北後,1935年12月,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用「長征」一詞,從此「長征」便成為該事件的歷史名稱。由於紅一方面軍行程在二萬五千華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當時的國民政府則稱之為「流竄」。期間紅軍穿越大面積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凍土帶和無人區,直到1936年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征才告結束。
背景:
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發動第五次剿共,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優勢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國民革命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柳維垣將軍首先提出將國民革命軍的圍剿戰略改為追剿。此一新戰略為蔣介石所採納,戰法步步為營,加上中國共產黨內部軍事路線錯誤,國民革命軍贏得第五次戰役,並發動二萬五千里長距離追剿。中央軍追擊紅軍,進入西南各省軍閥地盤,國民政府勢力自此進入雲貴及四川。
1934年7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宣告「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派遣紅七軍團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事實上北上抗日僅為名目,真正的目的是躲避國民政府的追擊,尋求生存空間。
Top
發生過程:
一、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路線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江西瑞金之中央蘇區,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但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1934年10月18日傍晚,中央紅軍直屬機關及一、三、五、八、九軍團從江西雩都縣渡過貢水,邁出了長征的第一步。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
國民革命軍在紅軍前往湘西的必經之路上集結大量兵力組成四道封鎖線。紅軍以一、三軍團作為先鋒,兩個軍委縱隊居中,八、九軍團分居軍委縱隊左右掩護側翼,第五軍團作為後衛。10月21日晚,中央紅軍在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一帶突破國民革命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攜大量輜重沿粵贛、湘粵湘桂邊緩慢西行。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廣東城口與湖南汝城之間的第二道封鎖線。13日至15日,在郴縣、良田、宜章、樂昌之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25日,中央紅軍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西渡湘江。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革命軍全面進攻,於11月27日至12月1日歷時5天,從廣西興安縣至全州縣間,才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之後,出發時的八萬餘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第八軍團由於損失慘重,番號撤銷。
1934年1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1934年12月14日,佔領貴州黎平縣,打開通向貴州的門戶。12月28日,尚未恢復權力的毛澤東在黎平會議上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提議向四川、貴州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強渡烏江。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攻克遵義,進行休整。在這段時間,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旨在研判今後的軍事、政治方針。遵義會議是長征乃至中共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決定張聞天代替博古總負責政治和黨務,軍事上則由周恩來為主、毛澤東為輔進行總指揮。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總負責軍事。
1935年1月,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在貴州土城與國民革命軍郭勛祺等部隊激戰,雙方損失慘重。3月起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進入雲南渡過金沙江。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遣隊自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強行渡過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佔領四川瀘定縣瀘定橋。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紅軍部隊翻越四川夾金山、夢筆山、亞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殲堵擊紅軍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門戶。後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會合。然而,因為張國燾堅決南下而反對中央的「北上路線」,冒險度過大草地的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包括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以軍委縱隊、一、三軍團為基礎組建的「陝甘支隊」激戰臘子口,進入甘南哈達鋪。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盤山。1935年10月19日,抵達吳起鎮(今陝西吳旗縣),與陝北紅軍、紅二十五軍會合,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此時,紅一方面軍已不足八千人。
二、紅四方面軍路線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軍圍剿,9月突圍西行5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可說是長征的先行部隊。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軍將近十萬人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向中共中央提出向西發展,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1936年7月,張國燾最後同意紅四方面軍主力向毛兒蓋集中,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二、六軍團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
三、紅二方面軍路線
紅二方面軍是長征後期組成的,下轄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軍長賀龍。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嚮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出發時約2.1萬人,抵達陝北時約1.1萬人。
四、會寧會師
1936年10月22日,紅軍三部隊(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征結束,餘部共約6.6萬人。
歷史影響:
中共官方將長征定位為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藉此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就事件本身來看, 1935年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完全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開始主導了往後40年中共的發展和中國歷史的演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鄧小平等人也都經歷過長征。
以中華民國政府或國民黨的角度來看,紅軍此一行動是負隅頑抗,若非1936年底爆發西安事變,國民革命軍大有能力將延安共軍徹底消滅。雖然剿共計畫未能完全成功,但在追擊期間,革命軍勢力隨著共軍前進路線而深入滇貴川等西南各省,對於日後對日抗戰的布局,或許也有某種程度的幫助。
Top
中外雜誌 216
‧
共軍西竄被殲記-堯樂博士傳之廿二
中外雜誌 260
‧
茅台酒滄桑
中外雜誌 297
‧
閒話張學良的功過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