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粵漢鐵路接通
粵漢鐵路接通
時間
1900年07月 ~ 1936年04月28日
地點
廣東廣州、湖北武昌
相關人物
張之洞、
譚人鳳
、
詹天佑
、喀克斯、
孫科
資料來源:新浪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湖廣總督張之洞上諭修築粵漢鐵路,主張官督商辦,但清廷自行向美國借款,美方更規定中國在50年後還清債款,方可收回鐵路管理權。但此舉激起粵、湘、鄂三省紳商強烈不滿,最後為從美國手中贖迴路權,清政府付出了高達675萬美元的代價。
粵漢鐵路於1900年7月動工,但在在修築長沙至株洲一段後已經資金不足,湖南粵漢鐵路公司雖然通過發行股票籌的831萬銀元,但仍入不敷支,最後只好在1909年與德國、英國、法國的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借款550萬英磅,利息五厘,以修築餘下路段。
武昌徐家棚至長沙段工程全長480餘公里於1918年9月通車。廣州至韶關段全長224公里,於1916年修通。但由於韶關至株洲段400多公里因地形複雜、工程艱巨一直受到拖延。至1927年,國民政府鐵道部成立,即把修建粵漢鐵路株韶段列為首要任務,當時鐵道部長孫科更倡議以庚子賠款修建。
株韶段在1936年4月28日建成,當時號稱是中國鐵路工程建築標準高的鐵路。同時粵漢鐵路全線宣告接通,全長1095.6公里。
事件背景: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同年7月19日,即《馬關條約》簽訂後的第94天,光緒帝發出一道諭旨,宣稱「當此創巨痛深之日,正我群臣臥薪嘗膽之時」,並提出救亡圖存的六項「力行實政」,修鐵路被列為首項。
同日,兩江總督張之洞即復奏清政府,指出「宜亟造鐵路也」,建議修築盧漢鐵路:「中國應開鐵路之地甚多,當以盧漢一路為先務。」1895年12月6日,清廷考慮各方意見後,決定立即著手修築兩條鐵路:盧漢鐵路和津盧鐵路(即原京山鐵路京津段、今京滬鐵路京津段),並公布盧漢鐵路以黃河為界,南段由張之洞負責,北段由李鴻章負責。
然而清廷對盧漢、津盧兩路的建設資金給了不平等的待遇:津盧鐵路能動用官款,而盧漢鐵路卻不給官款,要靠商人集資興辦。但張之洞在募集商股的過程中受阻,只能將修築盧漢鐵路的任務交給盛宣懷,並向外國列強舉債,最後由比利時奪得了貸款權。
Top
發生過程:
1896年,兩江總督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他上任後,和在兩江總督任內相同,立即上諭修築粵漢鐵路。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批准興築。
在議定粵漢鐵路經過地段過程中,原議線路由粵至鄂取道江西。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堅持必須經過湖南。湖南紳士熊希齡、蔣德鈞與督辦鐵路公司大臣盛宣懷等交涉,並說如「取道郴、永、衡、長,由武昌以達漢口,則路較直接;湘中風氣剛健,他日練兵,可供徵調;礦產尤豐厚,地利可蔚興」。這樣一來,盛宣懷等才改變原議線路計劃,不經江西而取道湖南。
粵漢鐵路自擬議修築計劃起,直至修築,列強各國均想從中漁利,先謀入股,繼而爭向向中國貸款修路款。中國民族資產階段為不使利權外溢,曾為其修築幾經周折。
1900年與美國合興公司訂約,息借美金四千萬元,由合興公司代築。該公司僅於廣州至三水支線動工,至1904年成路四十九公里,糜費二百餘萬元,並將股票三分之二售與比利時人。
鄂湘粵三省官紳發起廢約,1905年以六百七十五萬美元贖回。三省協商,路歸各辦,款歸各籌。清廷以張之洞兼任督辦粵漢鐵路大臣,統籌全路。
廣東於1906年成立商辦鐵路總公司,1910年(宣統二年)推詹天佑為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至1915年修成廣州至韶州(今曲江)段。1907年湖南成立官督商辦公司,修成長沙至株洲段。湖北設立鐵路總局官辦,因籌款困難,迄未興工。張之洞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訂立湖廣鐵路借款草約,張死後,盛宣懷將全路取消商辦,收歸國有,於1911年正式訂立湖廣鐵路借款合同,激起湘、鄂、川、粵省人民反對。形成大規模保路風潮,直接推動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民國初年,先後以譚人鳳、詹天佑為漢粵川鐵路督辦,粵漢鐵路湘鄂線即指湖北武昌徐家棚站至株洲站,全長415.68公里。首站原為武昌鯰魚套,並於1912年8月開工。後由於購地困難及所處地帶狹窄不敷應用,改在武昌下游徐家棚設置首站,鯰魚套作支線。
1914年六月,沿武昌經土地堂、鹹寧、蒲圻、羊樓司、五里牌、路口鋪、雲溪、冷水鋪、岳州、榮家灣、汨羅至長沙段原古驛道大致走向勘測完畢。同年七月,湘鄂線武長段發為四段,興工修築路基。鐵路督辦為詹天佑,英籍人喀克斯為總工程師,各段配有工程師辦理分段工程,採用包工方式進行施工。
1917年6月19日武昌至岳州段(即武岳段)完全接通,全長210公里,1917年9月3日開始通行工程車。由於南津港地勢低窪、濱湖洞庭湖,路基工程困難。至1917年9月時,武長段只有南津港未接通。原擬用便船接渡方式銜接,後決定修築南津港鐵路大橋(單線橋,現有遺址),並於橋北端修築長約1733米、高10餘米的土堤。
1918年9月16日,武昌至長沙段362公里全部完成,開行工程車,並與長株段接軌通車。1920年粵漢鐵路湘鄂線武昌至株洲段通車。1936年10月15日粵漢鐵路全線接通通車,全長1094公里,10月16日首次通行直達車。
歷史影響:
全線貫通後的粵漢鐵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重要的陸上通道之一,當時中國軍隊80%的補給靠這條路北運。它與廣九鐵路相接,成了一條直通香港的國際通道。
中國從國外購買的全部輕重武器、彈藥、器材由香港進口后,再由這條鐵路運往東南戰場。據記載:從七七事變到廣州失陷的15個月中,這條鐵路共運送部隊200餘萬人、軍用物資70餘萬噸。行車最密時,全線列車達140列,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大動脈。正因為如此,日軍飛機對該路進行狂轟濫炸,平均每日達5次之多。
1957年10月15日,建設歷時兩年的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後,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條鐵路接軌,並改名為京廣鐵路。大橋通車一年後,武漢的鐵路輪渡便宣告停航。
京廣鐵路正線全長2284公里(豐臺站至廣州站),全線為 雙線電氣化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條南北方向鐵路幹線,其連接了六座省會城市,以及數十座大中城市,並與多條鐵路相接,在中國的國民經濟中起到了非同尋常的作用。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