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採購U型潛艦
採購U型潛艦
時間
1937 ~ 1940
地點
中國、德國
相關人物
陳紹寬
、
孔祥熙
、希特勒、
蔣中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華民國在抗戰前,國民政府就曾與納粹德國積極商議,添購五艘著名的德國製U型潛艦,但因抗戰爆發而沒有下文。
國民政府在抗戰前夕,與剛掌權的德國希特勒政權曾有一段蜜月期,德國成立「工業產品商貿公司」,也就是中國慣稱的「合步樓公司」,以便兩國進行軍事貿易。
1937年6月,國民政府派遣海軍部長陳紹寬等人秘密前往德國商談購買潛艦事宜,最終中德兩國達成協議,並透過合步樓公司,由中方向德國訂購一艘排水量五百噸級的遠洋潛艦、四艘二五○噸的近海潛艦,以及一艘潛艇母艦,由中國派八十名軍士官到德國受訓。
由於到位款項不足,只有兩艘U-ⅡB型二五○噸級潛艦先開工,預計1940年完工。沒想到下訂才一個月就爆發七七事變,中日開戰,因德日兩國是戰略同盟關係,這批訂單便胎死腹中。
事件背景:
1911至1941年間,中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密切的合作關係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現代化,這在中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
此時期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着。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
有鑒於此,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係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繫在一起。
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着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Top
發生過程:
1936年2月,國民政府派以資源委員會委員顧振為團長之代表團秘密訪問德國。2月27日,希特勒接見代表團;4月8日,中華民國代表顧振和德國經濟部長亞爾馬·沙赫特分別代表本國簽訂《德華信用借款合同》,主要內容是:德國向中國提供1億帝國馬克無限期周轉貸款,中國可隨時用之於購買德國工業及其他產品,並規定貨款除南京資源委員會提取小部分用於購買工礦設備和技術合作外,其餘絕大部分由南京用來買德國軍火和兵工設備。
當天,德國向中國的出口物資將由德國國防部提供給中國的1億馬克信貸實行現金交易。合步樓公司合夥人將其股份轉讓給德國國防部,從而由軍方背景的私營公司變為國營公司。 蔣中正、孔祥熙為此與阿道夫·希特勒、亞爾馬·沙赫特互致賀電,標誌著中德關係進入了「蜜月時期」。
同一時間,中國海軍部長陳紹寬也在此行中,向德國以9900萬馬克訂購了五艘潛艇(一艘VII級、四艘IIB級),其中兩艘並已開工建造,中國將派有80名海軍軍士官在德受訓,並協商自德國海軍艦隊現有潛艇中先抽調一艘提供中國使用。
其中主要採購的IIB級艇長:42.7米、艇闊:4.1米,水面排水量:279噸,水下排水量:329噸,動力:兩個總共700四馬力柴油發動機(水面)和兩個總共360匹馬力電動機(水下),最快時速:13節(水面),6.9節(水下),燃料量:21噸,武裝:魚雷5杖和20毫米口徑防空炮一座,乘員:25人。
此型潛艦為U2A的改良型,加長艇身和燃料量,合約簽訂後,在德國呂北克(Lubeck)的Flender Werft船廠開工的U-120和U-121是專門為中華民國海軍建造,由於到位款項不足,只有兩艘U-ⅡB型二五○噸級潛艦先開工,預計1940年完工。
沒想到下訂才一個月就爆發七七事變,中日開戰,因德日兩國是戰略同盟關係,這批訂單便胎死腹中。
歷史影響:
在德國U型潛艦採購案中,主要採購的是IIB級,而在此型潛艦中,德國為中國訂單設計的潛艇是根據已成熟定型大量生產的U-IIB型重新設計帆罩,結果非常不成功。
由於日本人從中作梗而令其未能交給中國,此兩艇後來加入德國海軍,但因為設計上的缺失,造成後來兩艇在德國海軍一直只能做為訓練之用,即使在戰時前線潛艇大量損耗兵力不足時亦不肯派這兩艘艇上戰場,在二次大戰末期於不萊梅被弄沉。
其中U-120號自1940年4月20日起在德國海軍服役,1945年5月2日由於盟軍逼近而自沉,1950年撈起後拆毀。有些資料稱U-120號潛艇是由於抽水馬桶操作失誤進水而沉沒是不正確的。
U-121號自1940年5月28日起在德國海軍服役,與U-120一樣於1945年5月2日同一天自沉,1950年撈起後拆毀。
由於與德國間的軍購案被迫腰斬,使得當時的中華民國海軍另外尋求管道取得潛艦,1944年英國根據《中英租借協定》欲贈送十三艘艦艇給中國,其中也包括兩艘潛艦。
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曾派官兵赴英受訓,但又因國共內戰擴大使計畫中斷,也讓中華民國的潛艦歷史延後至1974年自美國取得「海獅號」後才開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