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兩淮戰役
兩淮戰役
時間
1945年08月26日 ~ 1945年09月22日
地點
中國江蘇
相關人物
蔣中正毛澤東、潘干臣、吳漱泉、黃克誠
兩淮戰役
資料來源:西陸網
簡介:

兩淮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立即發生的中國國共內戰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幾場戰役組成的戰鬥,以共產黨奪取淮陰、淮安二城告終。有時此戰被共產黨分別分割為淮陰戰役和淮安戰役。

儘管戰鬥的結局如蔣中正及其部下所料,由偽軍收編為國軍閥的地方勢力因被共軍擊潰,當地的軍閥問題減弱,但這次政治餘波抵消了國軍獲取的一切正面收益。當地人本已怪罪國軍失地於日軍,重新收編偽軍為國軍對抗唯一留在當地抗日的共軍之舉愈發疏遠了人心,國軍在原日占區的人心大失,加深了民間對蔣中正及其國民政府的恨意。

而形成對比的是,共軍勝利奪取兩城,將之前蘇中、蘇北、淮北、淮南四個分隔的共軍根據地連接起來。中正試圖同時解決長期困擾中國的軍閥問題,和根除共產黨問題的致命錯誤這一政治失敗也很大程度上幫助共產黨贏取當地百姓支持。

事件背景:

和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共兩黨之間的衝突類似,此次衝突也源於蔣中正已認識到他的國民黨政權沒有足夠的軍隊或足夠的運輸資本以將自己的軍隊部署到中國的日占區。他不想讓已經占有了中國大多鄉村的共產黨通過接受日軍投降進一步拓展領地,控制日占區,於是命日軍和偽軍不向共產黨投降,維持自身戰力,在日占區「維持秩序」,必要時對抗共產黨,直到國軍最終到達並完成部署。結果,大多數偽政府成員和偽軍重新加入國軍。

但這些由前國軍轉為偽軍的軍隊大多並非蔣嫡系,而是主要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僅僅名義上受蔣統治,只在名義上為國民黨,多保持自身獨立或半獨立狀態的軍閥的軍隊組成。這些軍閥只在乎維持自身力量,當日本侵略者許諾讓他們維持權力以換取他們的合作時,他們便叛投了日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軍閥也為了同樣的原因回歸國民黨。蔣顯然難以立即在這些軍閥投降自己重歸國民黨之際消滅他們,這樣將得罪國軍內其他派系,而這些偽軍軍閥仍能通過在蔣部署自己的軍隊完成接管前控制治下的方式幫助國民黨爭取更多領地。蔣的目的是同時解決困擾中國已久的軍閥問題和消滅共產黨兩件事,但這後來如在此次衝突中所示被證明是他和國民黨政府的一個極其致命的錯誤。

與自身的戰略相應,蔣中正及其手下希望這些復歸國軍的前偽軍能擊退共軍且屯駐得夠久以讓他能部署自己的軍隊。即使共軍在這些衝突中得勝,因軍閥被共軍擊敗削弱,軍閥問題很大程度上得到削弱,共軍也將因戰鬥被削弱,蔣自己的軍隊則更易掌控局勢,結局仍然對蔣及其政權有利。

而前偽軍軍閥和軍隊急於自我證明,也無條件服從蔣的命令。他們都知道因自己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和日軍合作,已被包括拒絕降敵並戰鬥直至勝利的國軍在內的國人痛恨,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他們當然將被解除武裝遣散,軍閥們的勢力將被削弱乃至最終消滅。蔣的命令對他們而言是救星,這樣他們便能以對被蔣及其政府定為叛軍的共軍作戰的方式合法化自身並維持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