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撤僑1918
撤僑1918
時間
1918年04月09日 ~ 1919
地點
海參崴
相關人物
林建章
、
張作霖
、
孫烈臣
、陸是元、邵恆睿、魏渤、宋煥章、
鮑貴卿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17年,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國內局勢大亂,中國僑民的生命財產陷入危險,紛紛向北京告急。北洋政府為了保護僑民,決定出兵西伯利亞,這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中,執政者第一次在海外撤僑——艦長林建章督‘海容’號巡洋艦,開赴遠東護僑。1918年4月,4000名中國陸軍、1艘中國軍艦,在五色國旗的引領下,開進了海參崴、開進了西伯利亞,開進這片曾經飄揚著黃龍大旗的林海雪原……
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加入協約國的陣營,派出了大量華工,其中不少由陸路經俄羅斯前往前線。俄國陷入內亂之後,這些華工陸續匯聚到伊爾庫茨克等地,處境悲慘。
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遠東之後,海參崴等地的局勢也開始不安,暴動的消息一日數驚。當地華僑紛紛湧向中國駐海參崴總領館,在俄國方面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局勢控制的情況下,華僑團體都緊急呼籲祖國派兵前來護僑。除了北京之外,近在咫尺的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和黑龍江督軍孫烈臣,也收到了大量告急求援文電,中國駐海參崴總領事陸是元在第一時間將當地的危機進展、華僑的艱難處境及熱切盼望,急電傳回北京,並建議中央“及早籌維,為未雨綢繆之計”。
Top
發生過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在給中國帶來嶄新的主義之前,先帶來了一個嚴峻的現實挑戰:100多萬滯留在俄羅斯境內的華僑,面對混亂而血腥的俄羅斯內戰,其生命和財產都遭到空前威脅。
告急文電雪片般地從海參崴飛往北京,百萬華僑翹首南望,向著祖國求救。此時中國得到國際承認的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卻焦頭爛額,一邊要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一邊要應對山頭林立的國內各派勢力,正在扯旗放炮武裝暴動的革命黨,牽制了政府的大量兵力。
然而,當外交部收到海參崴總領館報告的第二天,就立即與海軍部展開了磋商,此時是1917年12月12日,距十月革命爆發僅35天,考慮到十月革命波及到遠東的時差,北洋政府的行動可以說是非常及時、迅速的。
1918 年1 月8 日, 陸是元總領事再次致電外交部,要求中央果斷調集軍艦護僑,並“派得力陸軍駐紮東寧、虎林、圖們江、綏芬河四處”,確保撤僑通道的暢通。
1 月19 日,外交部將海參崴總領事館的電報提交國務會議審議。依然被南方動亂攪得一團混亂的中央政府,同意了護僑之事;國務會議決定,由陸軍部會同奉天、吉林兩省,抽調陸軍進駐圖們江,保邊護僑。
2 月16日,國務會議又決定,由吉林督軍調兵綏遠,保護伯力華僑。但考慮到出兵入俄將引發複雜的國際問題,軍隊不得越境行動,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撤僑通道的安全與暢通。
控制東北的張作霖等奉系軍閥,與控制北京的皖系軍閥,並非同志加兄弟,但在護僑的問題上,雙方罕見地保持了一致。奉天、吉林兩省奉命,立即抽調了大批兵力。張作霖等還在華僑中推廣自我保護辦法:“一、財產造冊送交俄官,以為損失索賠根據。二、緊急時懸掛國旗,標示華僑。三、各商設團自衛。”
2月27日,中央收到新任駐海參崴總領事邵恆睿的緊急報告,指出:日、英、美都以“護僑”為名派出軍艦,作為協約國的成員之一,“我國既已實行加入戰團,亦當速派軍艦來崴,相機應變,不但得以保護僑民之生命財產,假令一旦失和,俄國退讓之際,該三國對於俄國亦必有所要求,倘或咸爭利權,提起分割租界事,該三國定收捷足先登之效,此千載不遇之機會,而我國僑民較諸他國眾多,若無武力以作後盾,未免向隅矣。”
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與德、奧、保、土四國同盟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英、法、日、美等協約國宣佈武裝干涉,扶植俄國反蘇維埃勢力發動武裝叛亂。
北洋政府國務院隨即進行了討論,終於在3月13日決定:派遣一艘軍艦前赴海參崴護僑,由海軍部負責落實。海軍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號巡洋艦擔負這開天辟地的出國護僑任務;“海容”號巡洋艦是當時中國海軍的主力軍艦。
中國派遣軍艦赴俄護僑,激怒了日本。此時的日本,正致力於建立中日的共同防衛體系,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滿地區”(東北北部)的特權,中國的單獨行動,大大打亂了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計劃。雖然,“海容”號奉命赴俄,力量依然單薄,對護僑來說,實際意義並不大,但這不僅是中國執政者第一次通過武裝護衛的方式表示對海外僑胞的關切,更是在當時的弱勢環境下,對日本逼迫的一次“軟”對抗。
在日本的高壓下,中央政府一邊盡力敷衍,另一邊敦促“海容”號盡快成行,外交部不斷催促海軍部,“即日開駛”,並電告海參崴總領館,切實做好“海容”號的煤炭、淡水、食品等補給供應。
4月9日,在日本的一再責難下,“海容”號駛離國內軍港,4月16日在華僑們的歡呼聲中,進入了海參崴港口。
此時,港口中已經有另一艘懸掛中國五色國旗的商船“飛鯨”號,“飛鯨”號屬於國有企業“輪船招商局”,此次奉派前往海參崴撤離華僑,這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動用民用交通工具從海外撤僑。早在確定了“海容”號巡洋艦赴俄的同時,中國外交部就要求交通部和東三省地方,緊急加派機車、商船,從陸海兩路加快撤僑。“飛鯨”號於4月10日出發,先期到達了海參崴。
“海容”號巡洋艦抵達後,“飛鯨”號的撤僑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支持,當俄方禁止華僑們搬運兩具棺木上船時,在外交交涉無效的情況下,“海容”號巡洋艦應總領館的要求,“派兵四十名,登岸排立”,在武力面前,俄方邊檢人員也只能退讓,“始得將樞裝運”。
4月18日,“海容”號巡洋艦抵達後的第三天,“飛鯨”號就滿載了1165名華僑,起錨返航煙台港。
“海容”號巡洋艦繼續留在海參崴,還多次派兵登陸,前往保護因爭奪工作機會而被當地人包圍的華工,幾次三番武裝示威後,針對華人的暴力行為大為減少。林建章率艦隊抵達符拉迪沃斯托克後,設立中國海軍代辦處,干涉軍計畫圍攻符拉迪沃斯托克時,林建章處變不驚,在各協約國列強中斡旋,不亢不卑,維護中國政府的尊嚴;同時,他嚴肅軍紀,不許士兵趁火打劫,維護當地的治安與交通,受到老百姓稱讚,歷時一年多。
與此同時,中央宣佈放鬆自上年聖誕節開始執行的對俄糧食禁運,對運往海參崴的糧食車隊或船隊一律從速放行,以緩解海參崴的糧食危機。國內各地立即停辦赴俄工作的護照,旅俄華工最多的山東全省動員,做好僑民的安置准備。
5月底,由5萬名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經西伯利亞遣返途中發動叛亂,先後侵佔伏爾加河中游、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頓河地區克拉斯諾夫的哥薩克白衛軍、北高加索A.I.鄧尼金的“志願軍”相繼叛亂,成立政權,並著手擴充叛亂武裝。至同年夏,蘇維埃俄國喪失3/4領土,陷入四面受敵的險境。
捷克軍團事件,令遠東華僑的處境更為悲慘;捷克軍團切斷了西伯利亞大鐵路,至少20多萬華工滯留鄂木斯克和伊爾庫茨克(中國駐伊爾庫茨克領事魏渤報告),發生了嚴重的糧食危機。日軍雖然數次前來賑濟災民,卻明確宣佈華僑不在賑濟範圍,連購買賑濟糧的資格都沒有。
同時,管理遠東地區的“白衛軍”高爾察克政府,為了備戰,積極搜刮民間財富,而華僑、尤其是略為富裕的華僑,成為主要的盤剝對象。白俄政府不斷要求華僑換領“居留票”,進行勒索,1盧布的“居留票”,對華人卻要收取10盧布,軍警嚴厲盤查,無票和過期者將被罰款甚至監禁。華人離境,只能攜帶500盧布現金,超額的一律沒收。
8月2日~8日,日、美、英先後發表出兵宣言,正式對俄國內戰實施武裝干涉。日軍的人數,最多時高達72000人,美、英、意、法等國軍隊分別達到9000人、5800人、1400人和1200人。
8月3日,已經在海參崴的“海容”號驅逐艦艦長林建章被任命為“代將”,負責駐俄部隊的全權指揮。
8月22日,北洋政府正式發表出兵宣言,陸軍第九師抽調了相當於2個團的總兵力,人數達4000人,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和機關槍部隊,分6批陸續開進了西伯利亞,由團長宋煥章負責指揮。主要使命就是確保海參崴——雙城子——綏芬河的撤僑通道。
中國軍隊的到來,大長了華僑的志氣。駐俄部隊不斷派出小分隊,應華僑的要求,前往執行拯救和保護任務;而在駐俄部隊無法駐守的城市,華僑們開始成立自己的民兵組織“商團”,領事館悄悄協助他們購置槍支彈藥,增強自衛能力。
為對抗白俄政府謝苗諾夫軍隊,在黑龍江督軍鮑貴卿的多次催促下,中央制定了更為詳盡的“境外出兵計劃草案”,計劃在俄境的大烏里、格林木斯克、赤塔、大烏金子、伊爾庫茨克等地駐兵,但最終未能實施。
歷史影響:
一邊要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一邊要應對山頭林立的國內各派勢力,正在扯旗放炮武裝暴動的革命黨也牽制了政府的大量兵力,剛剛得到國際承認的北洋政府焦頭爛額。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黑暗、腐朽、反動”的北洋政府,也頂住各方壓力,下令出兵西伯利亞武裝護僑——甚至不顧日本的威脅警告。
這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中,執政者第一次在海外動用軍事力量,以保護僑胞的利益和安全——1918年,一個雖仍羸弱,卻正在不斷崛起的中國新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全世界都對中國刮目相看。
(資料來源,參考:人民網、讀覽天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