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沙嶺血戰記
沙嶺血戰記
時間
1946年02月16日 ~ 1946年02月19日
地點
遼寧省盤山縣沙嶺村
相關人物
毛澤東
、
蔣中正
、曾克林、吳克華、彭嘉慶、
杜聿明
、肖華、羅英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沙嶺戰役是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隊於沙嶺村展開的一次戰役,沙嶺戰役歷時兩晝三夜,東北民主聯軍傷亡2157人,國民黨軍傷亡674名。
背景:
日軍投降後,蘇軍接管了東北。當時,除了東北抗聯教導旅1000多人隨同蘇軍進入東北外,此前國共兩黨在東北都沒有軍隊。
當時,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諾三個月後蘇軍撤走時,將東北管轄權移交給國民黨政府。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告誡全黨:“東北萬萬不能落在蔣中正手裡”。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八路軍總部於1945年8月中旬發出密令:迅速抽調軍隊挺進東北。
臨近東北的山東、晉綏、冀熱遼軍區的八路軍、新四軍抽調出11萬戰士和2萬名地方黨政幹部,迅速到達東北的指定地點。首先行動的是冀熱遼軍區16軍分區,由司令員曾克林帶領2500人,於8月30日到達山海關,9月5日先期到達瀋陽;10月20日,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政治部主任彭嘉慶率膠東第5、第6師8000多人,過海東渡,在大連莊河登陸,分別去往安東、蓋州、本溪一帶開闢根據地。其他各部隊在11月全部到達東北的指定地點。
日本投降前,國民黨主力軍隊都退到了南方,一時趕不過來,無奈之下,蔣中正只好求助美國。從1945年10月下旬開始,美軍出動20艘軍艦,先後將在廣州、雲南的國民黨13軍、52軍4萬多人運到秦皇島。之後,又將新6軍運來。到1946年1月底,被運送至秦皇島、葫蘆島的國民黨軍達13.4萬人。
1946年1月3日,國共兩黨進行第三次和談。雙方達成‘停止國內軍事衝突,恢復交通運輸’的協議。1月10日,雙方簽署了停戰令。雖然簽訂了‘停戰令’,可是蔣中正並沒有停止進攻,而是令三路軍隊向中長鐵路線繼續推進。
Top
發生過程:
根據沙嶺鎮的最高指揮官——新22師66團團長羅英回憶,1946年2月8日拂曉,66團為右縱隊,在接收盤山沙嶺富家莊之任務下,3000健兒由溝幫子浩浩蕩蕩向盤山挺進,當日無戰鬥。
1946年2月9日,66團先頭部隊抵達盤山近郊,偵知盤山共軍係呂正操領導的東北人民自衛軍及偽盤山縣政府三千餘人,國軍余汝幹營迂迴到達城西南,張鳴鐸營由北向南取三面包圍態勢,於午後二時先後與共軍接觸,雖然共軍曾做一度困獸頑抗,但終敵不過國軍的猛攻,翌晨,就棄城潰退了。
2月10日,新6軍進駐盤山。主力部隊於2月11日進到沙嶺,團指揮所設在沙嶺北街楊家大院。新6軍是國民黨主力‘王牌軍’,全套美械裝備,自動武器多,通訊齊全。抗戰後期,新6軍曾赴印度、緬甸作戰,號稱‘國內無敵’。22師是新6軍的主力師,也稱‘虎師’,66團又是22師的主力團。
10日晚,南滿軍區政委肖華親自來到4縱,在鞍山召開團以上幹部會,傳達東北總部指示:趁敵孤軍深入,兵力薄弱時,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沙嶺之敵。不但可阻止新6軍深入遼南,又能策應西滿軍區作戰。肖華政委還特別強調,“必須動員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戰鬥勝利”。
13、14、15三日中間,共軍所有營口、大石橋、遼鞍海一帶不分晝夜,調動兵力集中海城、牛莊,並向沙嶺東北移動,將沙嶺形成三面包圍態勢,且揚言不消滅沙嶺中央軍,誓不生還。
16日,共軍已迫近沙嶺,於是慘烈的沙嶺戰役,在午後四時激烈的展開了。共軍集中大小口徑炮十餘門,向沙嶺行廣正面射擊約一小時後,18時,部隊進入攻擊地,陣地上硝煙四起,夜幕下總攻開始。各種自動火器及近距離炮兵行猛烈射擊,同時衝鋒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隨之而起,來勢洶洶,氣焰萬丈。
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19日淩晨,共軍得到消息:國民黨22師派兵來救援。由於情報有誤,將國民軍增援的2個營誤以為2個團,加上主攻部隊當時已筋疲力盡,無心再戰,於是共軍決定在拂曉前,全線撤出戰鬥。
沙嶺戰役,激戰三天三夜,雙方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據戰事材料記載:共軍傷亡2159人,其中犧牲810人;國民黨新6軍66團遍體鱗傷,2個連被殲滅,1個連被擊垮,死傷674人,其中被擊斃300餘人,被俘虜100多人。
歷史影響:
沙嶺戰役之勝利不僅奠定了國軍順利接收東北的基礎,對於整個國運的轉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為紀念表彰沙嶺戰役的忠勇,並發揚廣大沙嶺戰役的戰績,沙嶺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紀念塔,以垂永遠。
(資料來源,參考:百度百科、第三媒體、黃埔軍校網、豆丁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