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兆豐商銀
兆豐商銀
時間
1905年08月01日
地點
北京、臺北
相關人物
孫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台灣金融機構代號:017;SWIFT[1] BIC CODE: ICBCTWTP),簡稱兆豐商銀、兆豐銀行(英文譯名:Mega Bank),是中華民國大型商業銀行之一,總行設於台北市。前身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CBC),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創設的大清戶部銀行;2006年8月21日吸收合併交通銀行(CTNBANK)並配合母公司兆豐金控而改為現名。
2015年3月,其國內分行家數達113家,海外分行24家,代表處3處,加計在泰國及在加拿大轉投資之子銀行及分行8處,合計海外據點達三十五處,資本總額約新台幣853億元。
事件背景: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前身為中國銀行,其前身可溯至前清時期之大清銀行與大清戶部銀行。該行於1928年經國民政府核定為政府特許之國際匯兌銀行。
1949年因國共內戰,國內行處暫停對外營業,至1960年總管理處國外部在臺復業,仍為國際貿易與匯兌之專業銀行,並經辦一般商業銀行業務。
1971年配合政府政策改組為民營銀行,並更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至2002年為因應金融跨業經營之趨勢,與交銀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整合更名為兆豐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再吸收合併同屬該金控公司之交通銀行,並更名為現行名稱。
交通銀行亦成立於前清時期,旨在輔佐路、電、郵、航四大要政之資金調度,民國初期並奉命與中國銀行共負中央銀行之任務,掌管國庫收支並發行兌換券。
1928年,國民政府公布《交通銀行條例》,特許該行為發展全國實業之銀行,協助全國工礦交通事業之發展。
1949年因國共內戰遷台,1960年復業。
1975年該行被指定為工業專業銀行。
1979年改制為開發銀行。
1991年業務範圍擴及服務業。
2002年為提升競爭力,擴大金融版圖,該行與國際證券公司共同成立交銀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與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合併。
Top
發生過程:
1905年(光緒31年),「大清戶部銀行」成立,總行設於北京,主要業務由上海分行經營。
1908年(光緒34年),「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
1912年(民國元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2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市漢口路3號(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
1928年(民國17年)10月26日,銀行轉型為政府特許國際匯兌銀行,總行從北京遷到上海;11月4日,於英國倫敦開設倫敦分行,成為中國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家銀行分支機構,同年於日本大阪開設大阪分行,為國民政府指定中國銀行為政府特許之國際匯兌銀行。
1936年(民國25年),於美國紐約成立紐約分行。
1947年(民國36年),10月10日,於泰國曼谷開設曼谷分行。
1948年(民國37年),於日本東京開設東京分行。
1949年(民國38年),國共內戰之後,總管理處及交通銀行隨同政府播遷臺灣,留置中國大陸之中國銀行各部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續稱「中國銀行」;國外行處則繼續服務僑胞,吸收僑匯,並協助中華民國政府辦理國外採購事宜。
2016年8月20日,兆豐銀行紐約分行因涉及違反美國銀行保密法及反洗錢法(BSA/AML)等相關法律規定,遭到美國紐約州DFS重罰1.8億美元(約新台幣57億元)。消息一出,引起金融圈譁然。
歷史影響:
擴大經營規模,強化市場占有率,中國商銀與交通銀行於2006年8月21日合併並更名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目前國內分行家數達一百零七家,海外分行二十二家,支行五家,代表處(含行銷辦事處)四處,加計在泰國、加拿大之轉投資子銀處,全行行及分行,合計海外據點達三十九員工約5,478人,資本總額新臺幣85,362,336,310元。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