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大冶吟社
大冶吟社
時間
1921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施家本、莊太岳、丁寶濂、鄭汝南、陳槐亭、蔡子昭、陳子敏、許幼漁、朱啟南、沈光文、鄭經、郁永河、黃叔璥、葉石濤、王克捷、蔡廷蘭、陳肇興、黃敬、曹敬、鄭用錫、林占梅、唐景崧、
丘逢甲
、許南英、施士潔、汪春源、魏清德、謝雪漁、駱香林、杜友紹、施仁思、
梁啟超
、
林獻堂
、莊士哲、洪月樵、林癡仙、林攀龍丁壽泉、施性湍、施江西、施讓甫、施一鳴
資料來源:台灣海外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21年重陽佳節,施家本、莊太岳、丁寶濂、鄭汝南、陳槐亭、蔡子昭、陳子敏、許幼漁、朱啟南等人於鹿港創立「大冶吟社」。
背景:
廣義而言,以詩詞古文為主的台灣傳統文學源遠流長,從明鄭一直都有其延續發展。明鄭時期沈光文的文集、鄭經的《東壁樓集》甚為有名,東吟詩社創立開台灣詩社之先河。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紀遊》、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被葉石濤稱為台灣傳統散文的雙璧。
清代本土文人以諸羅的王克捷、澎湖的蔡廷蘭、彰化的陳肇興、淡水的黃敬、曹敬、新竹的鄭用錫、林占梅甚有盛名。唐景崧任職於台南及台北時,帶動地方文風,有助於詩歌之傳播。
雖然傳統詩社源遠流長,但真正促使傳統詩社蓬勃發展的是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懷柔政策,著名的台北「瀛社」、台中「櫟社」與台南「南社」都成立於20世紀初期,而且,這些詩社的領導人,特別是瀛社成員也都與日籍詩人及官員時相唱和。
Top
發生過程:
乙未割台的世變,固然衝擊了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等面向的發展,其於文化層面實際也發生了重大的影響。過去文壇主力的科舉士子,相繼選擇內渡以逃避異族統治,因此出現不少文人外移的情形,而隨著丘逢甲、許南英、施士潔、汪春源等重要本土文人的離去,促使台灣文壇的領導權產生轉移,因故未內渡的文人有了更多躍居要角的機會。
日治以後由於交通發達,文人為謀生計,常有遷徙他鄉的情形,如此也造成本島各地區域文學領導權的位移,例如新竹魏清德、台南謝雪漁,在喬遷後成為台北文壇領袖;新竹駱香林落籍花蓮後,躍居為當地重要文人。
1921年,施家本、莊太岳、丁寶濂、鄭汝南、陳槐亭、蔡子昭、陳子敏、許幼漁、朱啟南等人於鹿港創立「大冶吟社」;初以施家本為社長,後由莊太岳繼之。每月設有例會,每星期定有課題,先後入社者,有杜友紹等人。
施家本字肖峰,為鹿港抗日名孝廉施仁思之哲嗣。早年喪父,幼時家貧,17歲才至鹿港公學校就讀,天資聰穎,才華過人,見賞於師長。1911年,梁啟超應林獻堂之邀來台,同年3月於霧峰林家舉行歡迎會,除會員外,只邀請12位陪客,施家本以24歲之少年與鹿港宿儒莊士哲、洪月樵同在被邀之列;1913年受聘為記室,詩作能力受到林癡仙等人影響而大增。家本天性落拓,具有嶙峋傲骨,1920年因與人扞格不入,遂離開霧峰林家。1921年,大冶吟社成立之初,推舉施家本為第一任社長,將鹿港的施設推向更高的境界。
莊太岳字伊若,號太岳,鹿港人,父為宿儒莊士哲。成長於書香世家,乙未割台後,為保存固有文化,進入師範學校就讀,由於積極鼓勵愛國意識及民族氣節,為日本當局所忌而解職,後應霧峰林家之邀前往授課,不久,林獻堂長子林攀龍自歐洲歸台,太岳復與之創「一新會」,倡設「一新義塾」,對中部地區的文學風氣及民族議事之振揚,幫助極大。1921年,與施家本、丁寶濂等人在鹿港創設「大冶吟社」,後來繼施家本後擔任第二任社長。晚年心境悽涼,朋友凋零、人情澆薄、貧苦之悲,加上日本統治者的嚴苛督察,愁懷煎熬下,1938年元月病歿,遺有詩文稿藏家。
丁寶濂字式周,號蓮溪,光緒間廩生,為鹿港進士丁壽泉之子。曾參加鹿港鹿苑吟社、鹿江吟社,1920年被推薦入霧峰櫟社,1921年參加鹿港大冶吟社,著有《蓮溪詩草》。
「大冶吟社」同社詩員施性湍、施江西、施讓甫及施一鳴並稱「大冶四施」,每逢全台聯吟或各地擊鉢吟會,常聯袂前往,並載譽而歸,頗負盛名。
1936年,台灣的詩社達一百八十多個,並召開全島詩人大會,吟詩風氣盛況空前。
歷史影響:
日治初期在治理政策的考量下,派遣來台從事殖民事務的官員,大多具有漢學背景。善寫漢詩者時常藉著漢詩此一文學媒介,進行官紳雅集,或徵詩交流,或彼此唱酬。種種的懷柔策略,不僅化解割台之際,傳統文人對於漢文學存滅處境的憂慮,也進一步確認漢詩及漢詩人在文壇中原有的地位,並鞏固傳統文人在社會上所享有的殊榮身份,如此一來,無疑提供了舊文學一個持續穩定成長的空間結構。
而當時在台日本漢詩人中,寓台較久,或較著名者,在台時也寫下不少的作品,同時也與台灣文人多所往來,甚至共同參與詩社活動。另外,日人也自組詩社,如「玉山吟社」、「淡社」、「穆如吟社」、「南雅吟社」等;共同建構了日治時期台灣古典詩歌璀璨的一章。
(資料來源,參考:台灣海外網、台灣記憶、台人書畫)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