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跑馬場
上海跑馬場
時間
1851 ~ 1951年08月28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霍格、吉勃、蘭雷、派金、韋勃、李筠嘉、
詹森
、盤爾哥、克拉克、大拉司、馬立斯、沙遜、亞爾遜、葉貽銓、譚竹馨、
杜月笙
、鄧仲和、
宋子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上海跑馬總會俗稱跑馬廳,位於中國上海市市中心的黃浦區。
背景:
上海跑馬總會曾三易其地。1850年,麟瑞洋行大班霍格(W.HOGG)、吉勃(T.D.GIBB).蘭雷(LANGLEY)、派金(W.W.PAKIN)、韋勃(E.WEBB)等英國人組織跑馬總會,霍格自任董事,在現南京東路、河南中路交界,以每畝不足10兩銀子的價格「永租」土地81畝,開闢了第一個跑馬場,俗稱老公園。
收購土地建跑馬廳,從當時的泥城裡畔(今工人文化宮),經過蘆花蕩(今黃陂北路)到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帶共有四百多畝土地,其中有河裡、村莊、農田和墳地,共有業主325戶,主要是墳主,如乾隆年間以產桃馳名的吾園,主人李筠嘉的墳墓也在內,其後裔以每畝40兩銀子的代價,將祖墳遷走。但仍有120戶不願遷墳的,竟一拖拖了三十餘年,直至1895年,這些業主請了英國律師訴訟,判決下來,每畝加了銀子10兩。如此這般,最後收購才逐漸完成。
最有趣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其中有一家始終堅拒遷墳,多多銀子也不遷,馬場的英國佬也無可奈何,每年清明都允許這家孝子賢孫進入馬場去拜祭。直到上海灘變色易幟前,跑馬廳內還留下這座石牌坊的古墳。
馬場最初的跑道直徑800碼(731.52米),由於場地太小,騎手經常把馬騎到外邊的泥石路上,人們把這些路稱作馬路,即現在稱城市街道為馬路的緣由。
1851年,開始第一次賽馬,前後共賽了7次。
1853年,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數萬華人避居租界,造成地價飛漲。1854年,因地價飛漲,跑馬總會將南京路、河南路口的老公園分10塊每畝超過200兩銀子的高價賣出。然後在當時租界的西部,今南京東路西段浙江中路到西藏路兩側,以9700兩銀子的代價圈地170畝,建造了第二個跑馬場,稱新公園。湖北路、浙江路、芝罘路、西藏路、北海路,形成一個環路,即當年第二個跑馬場的原址。
1860年,太平軍進攻蘇杭一帶,數十萬華人避居上海租界,租界地價再度飛漲。
1861年,跑馬總會成員已達25人,以100036兩銀子的價格高價出售新公園。翌年以低價購進泥城橋以西土地,闢築第三個跑馬場。
當時,霍格與英國駐滬領事一同向上海道台提出,要求劃出租界以西,護界浜(今西藏路)以西地段,建一條長1.25英里(2012.25米)、寬60尺(6.096米)的跑馬道。在清政府同意下,霍格用低價強征了今西藏中路以西、南京西路以南、黃陂南路以東、武勝路以北的農田466畝,每畝折價僅25兩白銀。當時,場地中間還有一個70餘座房子的村莊,霍格等人強行以30兩1畝地,100兩1座房的低價買下,在清政府和英國人的重壓之下,廣大農戶根本無力抗爭。最終,用這塊土地建成了號稱遠東第一的上海跑馬廳。
跑馬場由股東合資開發,股東大部分為英國人,資本由幾個洋行大班提供。跑馬場委員會主席是怡和洋行大班詹森,詹森回國後,由祥茂洋行大班盤爾哥接任。委員有殼件洋行大班克拉克,在上海擁有大量房產的大拉司、馬立斯以及鴉片販子沙遜等。在委員會(董事會)下面設書記1名,月薪2000元,書記擁有很大實權,任此職最久的是丹麥人亞爾遜。在書記之下設華籍副秘書1名,跑馬場的華籍雇員,均由他雇用,因此亦有很大權力。
想入馬會要履行一定手續,年滿21歲的任何國籍外國人均可申請入會,然後由9~11人組成的投票委員會進行表決,全部同意即行通過。如有1人反對,保留其申請資格,到下次開會時再表決,如有2人反對,須再過一個時期申請填表,如有3人反對,便永遠取消其申請入會資格。
1908年,跑馬場有正式會員320人,其他會員500人,每人每月繳會費10元。
1909年,江南富賈葉貽銓因忍受不了洋人的侮辱,決心在華界建造中國人自己的跑馬場。他在今武川路、武東路處以高價從農民手中徵得1200畝土地,仿照「上海跑馬廳」的式樣,建起了江灣跑馬場,又稱「萬國體育會」。
為使參加賽馬遊客有賞景休憩的場所,他又在馬場東北面徵地建造了一座以假山湖泊瀑布取勝的花園,即葉家花園。
江灣跑馬場1911年5月開業後,不但吸引了眾多富商巨賈,就連一些原在「上海跑馬廳」豪賭的外國人,也改換門庭來這裡參賽。江灣跑馬場每年交納政府庫稅高達百萬元,並認捐平民教育款項。
1924年,上海一批幫會頭目在今雙陽路、長陽路一帶建起了引翔鄉跑馬場,同泰錢莊的老闆譚竹馨為第一任董事長,後由杜月笙接任。時人稱該跑馬場為上海第五跑馬場。
Top
發生過程:
跑馬總會組織賽馬只進行組織工作,並不供應馬匹,參賽馬匹均由馬主私人豢養。跑馬總會的收入除門票以外,主要靠賽馬時博彩抽成,1909年以前,採用掛牌定額分彩的方式,由各賭攤的老闆向跑馬廳交納保證金後在場內設攤開賭,盈虧由攤主負責,跑馬廳坐收盈利。以後為了追求更多利潤,在賽馬之前發行各種彩票,其中以香檳票為最多,華人買此彩票者甚多。
1863年至1919年之間,跑馬廳每年舉行兩次跑馬博彩大賽;春季賽馬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賽馬於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次進行4天。1920年以後,增加了幾天預賽,有時也在週末和節日舉行賽馬。
賽馬之日,各領事衙門、銀行商賈或半日或全日停止辦公和營業,海關也於午時關閉,租界到馬場之各路人滿為患。
1909年起,中國人被允許購票進跑馬廳博彩,賭博的名目因此日益繁多。西人巧取豪奪,聚斂搜刮中國市民百姓的錢財,牟取驚人暴利。當時跑馬廳年佣金收入1000萬銀元上下,而當地大銀行的資本在200萬銀元以上的也是鳳毛麟角。
1932年,跑馬總會拆除了舊屋,花費200萬兩白銀,由英資馬海洋行設計,重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100多米長,4層高的新樓,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外觀屬於古典主義造型,外牆是紅褐色面磚與石塊交砌,有塔什乾式柱廊。前面設有看臺,西北轉角處有一座8層高的鐘樓,高達53米。底層是售票處和領獎處,二樓是會員俱樂部,三樓是會員包廂,四樓是職員宿舍。內部裝飾富麗堂皇,跑馬廳內還有上海地區第一個游泳池,跑馬廳當時稱為遠東最好的跑馬場。
1936年,作為萬國體育會的債務擔保人,收買了萬國體育會5/8的股票,1938年,全部接收了萬國體育會的財產,跑馬總會成了整個跑馬廳所有場地的真正主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佔租界,跑馬總會也被日軍佔領。直到1945年10月,日本戰敗,英國董事才返回跑馬廳,重新恢復活動。
1946年,江蘇江陰北門人鄧仲和先後向英國人購下南京路外灘的匯中飯店和南京西路的仙樂舞館兩處地產,創中國人購買外國人產業的先例。他還在財長宋子文擔保下買下24層國際飯店和跑馬廰。
上海市政府為收回跑馬廳,曾與跑馬廳總會進行了數次商洽,跑馬總會為了有利於談判,於第二年4月9日,向香港政府按公司登記法登記成3個公司。上海跑馬總會有限公司(會所與看臺);上海跑馬總會馬廄有限公司(馬廄和宿舍);上海跑馬總會場地有限公司(草地跑道)。此外,中間的430畝公共體育場,仍用萬國體育會的名義向外聯繫;以上4個單位,實質是跑馬總會一家。當時,上海市政府迫於民意,沒有同意跑馬廳再開賽馬,為此,跑馬總會只得同意將跑馬廳部分土地出讓給政府,但要市政府在郊區以10倍的土地建成賽馬場與之交換,後因共軍接近上海,未成事實。國共內戰時期,跑馬場曾經被用作為美軍的俱樂部。
上海解放後,人民政府收回了跑馬廳,拆卸並改建成人民公園和人民廣場。
歷史影響: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闢跑馬場的城市,賽馬這一怡情悅性的運動,在近代上海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被扭曲了。跑馬廳由開始的休閒娛樂逐漸演變成賭博銷金的魔窟、歧視華人的場所、殖民主義權力的象徵、帝國主義炫耀武力的地方。
賽馬博彩使得騎術學校、馬房、馬妝專賣店、馬匹租賃、馬廄等以馬為主題的服務性行業盛極一時。當去騎術學校在外僑圈成為時尚後,有錢的華人男女便開始效仿這種貴族運動。到西郊騎馬娛樂社交成為時尚,虹橋路上一度出現了浩浩蕩蕩、華洋雜處的騎馬者隊伍。
賽馬也成為老上海報刊宣傳的重要內容,當時上海最有影響力的《申報》在創刊號上刊登的第一則新聞就是《馳馬角勝》,第一篇文藝作品竟也是《觀西人鬥馳馬歌》。
曾被時人稱之為‘殖民主義權力的象徵,上海市民百姓眼淚結晶’的跑馬場在榮耀一百年之後,黯淡歇業。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每日頭條)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