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跑馬場
上海跑馬場
時間
1851 ~ 1951年08月28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霍格、吉勃、蘭雷、派金、韋勃、李筠嘉、詹森、盤爾哥、克拉克、大拉司、馬立斯、沙遜、亞爾遜、葉貽銓、譚竹馨、杜月笙、鄧仲和、宋子文
上海跑馬場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上海跑馬總會俗稱跑馬廳,位於中國上海市市中心的黃浦區。

背景:

上海跑馬總會曾三易其地。1850年,麟瑞洋行大班霍格(W.HOGG)、吉勃(T.D.GIBB).蘭雷(LANGLEY)、派金(W.W.PAKIN)、韋勃(E.WEBB)等英國人組織跑馬總會,霍格自任董事,在現南京東路、河南中路交界,以每畝不足10兩銀子的價格「永租」土地81畝,開闢了第一個跑馬場,俗稱老公園。

收購土地建跑馬廳,從當時的泥城裡畔(今工人文化宮),經過蘆花蕩(今黃陂北路)到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帶共有四百多畝土地,其中有河裡、村莊、農田和墳地,共有業主325戶,主要是墳主,如乾隆年間以產桃馳名的吾園,主人李筠嘉的墳墓也在內,其後裔以每畝40兩銀子的代價,將祖墳遷走。但仍有120戶不願遷墳的,竟一拖拖了三十餘年,直至1895年,這些業主請了英國律師訴訟,判決下來,每畝加了銀子10兩。如此這般,最後收購才逐漸完成。

最有趣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其中有一家始終堅拒遷墳,多多銀子也不遷,馬場的英國佬也無可奈何,每年清明都允許這家孝子賢孫進入馬場去拜祭。直到上海灘變色易幟前,跑馬廳內還留下這座石牌坊的古墳。

馬場最初的跑道直徑800碼(731.52米),由於場地太小,騎手經常把馬騎到外邊的泥石路上,人們把這些路稱作馬路,即現在稱城市街道為馬路的緣由。

1851年,開始第一次賽馬,前後共賽了7次。

1853年,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數萬華人避居租界,造成地價飛漲。1854年,因地價飛漲,跑馬總會將南京路、河南路口的老公園分10塊每畝超過200兩銀子的高價賣出。然後在當時租界的西部,今南京東路西段浙江中路到西藏路兩側,以9700兩銀子的代價圈地170畝,建造了第二個跑馬場,稱新公園。湖北路、浙江路、芝罘路、西藏路、北海路,形成一個環路,即當年第二個跑馬場的原址。

1860年,太平軍進攻蘇杭一帶,數十萬華人避居上海租界,租界地價再度飛漲。

1861年,跑馬總會成員已達25人,以100036兩銀子的價格高價出售新公園。翌年以低價購進泥城橋以西土地,闢築第三個跑馬場。

當時,霍格與英國駐滬領事一同向上海道台提出,要求劃出租界以西,護界浜(今西藏路)以西地段,建一條長1.25英里(2012.25米)、寬60尺(6.096米)的跑馬道。在清政府同意下,霍格用低價強征了今西藏中路以西、南京西路以南、黃陂南路以東、武勝路以北的農田466畝,每畝折價僅25兩白銀。當時,場地中間還有一個70餘座房子的村莊,霍格等人強行以30兩1畝地,100兩1座房的低價買下,在清政府和英國人的重壓之下,廣大農戶根本無力抗爭。最終,用這塊土地建成了號稱遠東第一的上海跑馬廳。

跑馬場由股東合資開發,股東大部分為英國人,資本由幾個洋行大班提供。跑馬場委員會主席是怡和洋行大班詹森,詹森回國後,由祥茂洋行大班盤爾哥接任。委員有殼件洋行大班克拉克,在上海擁有大量房產的大拉司、馬立斯以及鴉片販子沙遜等。在委員會(董事會)下面設書記1名,月薪2000元,書記擁有很大實權,任此職最久的是丹麥人亞爾遜。在書記之下設華籍副秘書1名,跑馬場的華籍雇員,均由他雇用,因此亦有很大權力。

想入馬會要履行一定手續,年滿21歲的任何國籍外國人均可申請入會,然後由9~11人組成的投票委員會進行表決,全部同意即行通過。如有1人反對,保留其申請資格,到下次開會時再表決,如有2人反對,須再過一個時期申請填表,如有3人反對,便永遠取消其申請入會資格。

1908年,跑馬場有正式會員320人,其他會員500人,每人每月繳會費10元。

1909年,江南富賈葉貽銓因忍受不了洋人的侮辱,決心在華界建造中國人自己的跑馬場。他在今武川路、武東路處以高價從農民手中徵得1200畝土地,仿照「上海跑馬廳」的式樣,建起了江灣跑馬場,又稱「萬國體育會」。

為使參加賽馬遊客有賞景休憩的場所,他又在馬場東北面徵地建造了一座以假山湖泊瀑布取勝的花園,即葉家花園。

江灣跑馬場1911年5月開業後,不但吸引了眾多富商巨賈,就連一些原在「上海跑馬廳」豪賭的外國人,也改換門庭來這裡參賽。江灣跑馬場每年交納政府庫稅高達百萬元,並認捐平民教育款項。

1924年,上海一批幫會頭目在今雙陽路、長陽路一帶建起了引翔鄉跑馬場,同泰錢莊的老闆譚竹馨為第一任董事長,後由杜月笙接任。時人稱該跑馬場為上海第五跑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