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台北郵局
台北郵局
時間
1930年06月17日
地點
台北
相關人物
劉銘傳、栗山俊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日據時代,由於台灣郵政電信事業日益激增的需要,加上原有廳舍遭逢祝融,台灣總督府著手「台灣郵便電信局」的新建工程。當時考量台北車站位置,及通往大稻埕與城內皆為方便之處,故選址在北門街一角,即今台北郵局現址。
背景:
台灣早期私人信件係委託「批館」代為投遞,‘批’為台語,意同‘信’字。1888年,台灣巡府劉銘傳大力提創郵政、電信新政,並在大稻埕的建昌街(今貴德街)一帶設立「台灣郵政總局」,除了全省設有郵務據點外,還增設郵票發行。
1895年,清廷割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台北郵局最初是利用北門街(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為京町)原有之木造街屋,位置約當現今博愛路、衡陽路口附近。原本僅服務日本人的軍郵局,一直到1896年才開放給台灣人使用,此後,台灣的郵政制度也逐漸發展起來。有鑑於郵政業務與當時的鐵路運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建立了「台北郵便局」負責全台的郵務工作。
1898年4月,開始興建台北郵便局,1892年落成啟用,是日治時期台灣郵政三大一等局之一。最初曾考慮在大稻埕、城內擇地興建,後來為了運輸的便利,遂選在北門街,這裡鄰近北門、距台北火車站不遠(當時的台北車站係位在北門之北),位置在現今台北北門郵局南側。這個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一代台北郵局為木構建築,包括郵便課、電信課;後逐漸增築停車場、倉庫、宿舍等設施。
1913年3月,一場火災,燒毀了台北郵便局U型的連棟三幢建物和週遭台灣總督府的下轄電信官署。同年12月,該局於火災處重建郵局廳舍,不過仍為木造的臨時建物。
Top
發生過程:
1926年,台北郵局因業務之擴增,編列預算準備興建新廳舍,選址在原郵局之北畔。工程因故延宕,於1928年4月,委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栗山俊一設計建造的台北郵局廳舍動工, 1930年4月15日全部竣工,經費56萬餘元。
當時正值現代主義建築萌芽時期,因此大體上而言,台北郵局三層建築為近代折衷主義建築,但在細部上則仍受古典主義建築之影響;一楼平面呈梯形的四合院配置,入口門廊突出,由圓柱支撐的五連圓拱構成正面,門廊上為露台,其後以四組雙柱,直通二楼,分劃成三開間的巍峨正面,伸展於主建築體之外,相當氣派。但是,渾然一體的設計,於民國50年代被強迫拆毀。
立面上有山頭裝飾,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亦充滿了線腳;建物外牆牆面貼北投產棕色溝紋丁掛磁磚,部分用棕色洗石子構成,有時代特色,與幾年後完工的台北高等法院(今司法大廈)貼綠色面磚異曲同工。據說褐色面磚為防空保護色,且結構體堅固耐震,若遇非常狀況,可供市民避難。
郵政、電信原本一家,台北郵局一樓為業務室,二樓為郵局辦公室,三樓為電信局。
1930年6月17日,台北郵便局暨電信局新廈竣工典禮特別選在對日本人具有殖民統治台灣象徵意義的「始政紀念日」當天舉行,翌日開放三百餘位官民參觀內部。6月30日,完成業務移轉。
1937年6月,自動式電話實施之後,郵政、電信始行分家,一稱郵便局,一稱電話局,此為台北郵局大樓內保有郵政與電信兩種機能的原因。
直到日本戰敗,國府遷台,因郵務工作日漸擴大,在郵政總局遷往別處後,台北郵局才改為「台灣北區郵政管理局」。
歷史影響:
在歷史上,台北郵局為一棟日據時期興建的建築,年代不算十分久遠,但它記錄了台灣郵政及電信的發展歷程,值得善加保存。在藝術上,這座在建造之時為台灣最大郵局的建築使用鋼骨構造,外牆則為洗石子及貼面磚,具有時代特色,尤其其面磚為防空保護色,亦頗有藝術上及紀念上的價值。
(資料來源,參考:莊永明書坊、典藏台灣、維基百科、YAHOO奇摩)
Top
中外雜誌 325
‧
郵政巨人簡爾康(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