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潯四象
南潯四象
時間
1890 ~ 1949
地點
江蘇
相關人物
張石銘、劉錦藻、劉梯青、梅履中、劉鏞、
張謇
、張頌賢、張維岳、
張靜江
、張寶善、
孫文
、龐雲鏳、胡雪巖、左宗堂、慈禧太后、龐元濟、龐元澄、顧福昌、顧壽松、顧壽藏、顧壽明、顧乾麟、錢其琛
資料來源:國際在線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崛起於清朝末年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黃狗」,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絲商群體,其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堪稱一奇。
背景:
有著‘中國小萊茵河’之稱的‘頔塘運河’成為早期‘湖絲’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這條水上絲綢之路,催生出了以「四象八牛」為代表的富可敵國的南潯絲商,在中國近代絲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頔塘運河開鑿於西晉太康年間,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自湖州東門迎春橋經南潯至江蘇平望與京杭大運河相通,是大運河的重要支線。南潯古鎮就是因為頔塘運河而生而興,是典型的運河聚落遺產,如今,頔塘運河還完好地保留著1.6公里長的故道。
地處太湖南岸的南潯,氣候溫和,河網縱橫密佈,水質清潔,土質豐腴,很早就是蠶桑之地。南宋時,南潯已是‘耕桑之富,甲於浙右’;明代,南潯‘輯里絲’初露頭角(輯里絲,又名‘輯里湖絲’,因產於南潯鎮輯里村而得名);清代,輯里湖絲成為浙江優質絲的代名詞,朝廷官服所用絲綢採購於此,絲綢成為南潯人的衣食之源和經濟支柱。
頔塘運河的開通,為南潯的蠶絲業走向世界提供了通道,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流通的便利,使得南潯經濟空前繁榮,清末民初就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一躍成為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
南潯古鎮內隨處可見帶著歐式風格的高樓宅院,引領了中西合璧建築藝術的先風,見證了南潯同西方交往密切的歷史;這些大宅大多建於1928年前後,影響力較大的是張石銘的‘懿德堂’,有江南第一宅的美譽;此外還有劉錦藻的‘貽德堂’、劉梯青的‘淳仁堂’、梅履中的‘承五堂’等。
清末民初,南潯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諺語;「象」指擁有財產百萬以上的豪富,50萬至百萬者稱為「牛」,30萬至50萬者稱為「狗」。人們以三種動物形體的大小來標明絲商富豪財產的多少,甚為有趣。
Top
發生過程:
「南潯四象」是指劉、張、龐、顧四個家族,他們都以湖絲發家。南潯民謠云:「劉家的銀子,張家的才子,龐家的面子,顧家的房子」。
劉家是「四象」之首,據傳劉鏞的財富達二千多萬兩銀子,被譽為「四象」中「劉家的銀子」之美稱。劉家的代表人物是劉錦藻,原名劉安江,字澄如,他是劉鏞的第二個兒子,蓄志勵學,按照其父走科舉之路的理想,終成一代飽學之士。他於1888年鄉試中舉,1894年與南通張謇同榜登甲午科進士,成為南潯劉氏第一個在科舉上成功的人。此後幾年中被清廷留任京官,擔任工部主事、行走、郎中等小官。1899年,其父去世後,他回南潯奔喪,辦理家鄉慈善事業,從此不再北返,挑起了家族事業的重擔。
‘嘉業堂藏書樓’是中國歷代私人藏書量最大的藏書樓,由劉氏家族的後裔於1920年動工,歷時5年建成。在創建之時,中國的現代圖書館業已經興起,因此它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傳統形式的私人藏書樓。今天,‘嘉業堂’的藏書仍然是當代中國圖書館館藏中一批珍貴的古代文獻,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張家的代表人物是張頌賢,字竹齋,祖籍徽州休寧,其父張維岳在南潯開一小醬鹽店為生。張頌賢善經營,從事絲業後,全力經營‘輯里絲’出口業務,並開設了‘張恒和絲行’,營絲發家後,又著眼於鹽務,為鹽業界巨頭。他的財富僅次於劉家,為「四象」之第二位。張頌賢的長孫張石銘承襲祖業後,經商有方,產業盛豐;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麗的園林‘適園’內,為母建佛堂,供玉佛,讓母焚香拜佛,還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權書《金剛經》。張靜江是張頌賢次子張寶善之子,早年參加孫文所領導的同盟會,為革命捐款效勞,被孫文稱為‘民國奇人’,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為推翻帝制、締造共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27年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任總統府資政。張頌賢的兩孫被譽為「四象」中「張家的才子」。
龐家的代表人物是龐雲鏳,字芸皋,原籍浙江紹興,父為師爺,龐雲鏳為絲業行學徒出身,故通曉蠶絲經營之道,發家後,開設了‘龐怡泰行’,在經營中,結識了杭州胡慶餘堂國藥店老闆,人稱‘紅頂商人’的胡雪巖,在合夥做蠶絲生意的同時,還與胡雪巖同做軍火生意,為左宗堂向洋商購買軍火。慈禧太后曾特賞龐雲鐠一品封典,候補四品京堂,恩贈榮祿大夫,光祿大夫之稱,故被譽為「四象」中「龐家的面子」之美稱。龐雲鏳的次子龐元濟,字萊臣,善於繪畫和古畫鑒賞,為國內外有名的古畫鑒賞家和收藏家,中國古代書畫只要蓋有龐萊臣的鑒定印章,就可認定是真品,連外國收藏家也願以重價購買。三子龐元澄,字清臣,終生追隨孫文先生,資助革命,甚至在孫文病危的時候,他都應召前往北京探視和伺候。他致力於教育和創辦醫院,並提倡西醫。1905年,年僅30歲的龐元澄在上海創辦了復旦公學,後來發展成為上海復旦大學,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內地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顧家的代表人物是顧福昌,國學生,早年的家境也屬清貧,棄學從商,起初擺個布攤,後至南潯鄰鎮江蘇震澤開小布店為生,兼營蠶絲後發家,與洋人往來後,遂成為上海早期的絲通事,經理洋務,並開設‘顧豐盛絲號’,屬南潯絲商中發跡最早的一家。經營蠶絲致富後,又經營了當時上海灘上唯一的外洋輪船碼頭~金利源碼頭,並成了怡和洋行買辦和怡和打包公司經理,還大做房地產生意,被譽為「四象」中「顧家的房子」之美稱。因排行第六,創業後,被稱為顧六公公。長子顧壽松,字容齋;次子顧壽藏,字子嘉;三子顧壽明,字頌三;三兄弟繼承父業,經營蠶絲,以顧壽藏最有聲望,曾任上海絲業公所董事長,有名的愛國教育家顧乾麟就是顧福昌的曾孫。
顧乾麟創辦的‘叔蘋獎學金’,本著‘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的樸素理念為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儲備了大量可用之才。接受過‘叔蘋獎學金’資助的中國前外交部長錢其琛曾稱讚‘叔蘋獎學金’是一個了不起的'希望工程。
歷史影響:
作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萌芽發源地之一的南潯,孕育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絲商群體;南潯商人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商人群體,他們身上既能看到中國傳統儒商的影子,更能看到近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烙印。南潯商人的興起正逢中國對外開啟商埠之時,因經營蠶絲貿易而成為富豪者達數百十家,在江南各鎮中首屈一指。他們除致力發展蠶絲外貿外,還投資鹽業、鐵路、房地產、典當業、銀錢業和現代企業,其範圍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別是他們雄厚的商業資本在近代上海商場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批民族資產階級。
當時在上海稱之為「南潯幫」的商人,多數是「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家族成員,他們發家致富後,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產,築庭園書齋,以及捐資築路造橋,興辦教育等社會公益。
南潯絲商的崛起,遠遠超出了它的經濟領域和地域範圍,對當時的上海市以及中國最富有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這些民族資本家,不管後來成了收藏家,還是做了政府要員,從本質上講,他們還是一個地道的商人,顯示出獨有的經商才能,極大地推動了浙江、上海等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中國初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繁榮和文教事業發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資料來源,參考:百度百科、網易新聞、國際在線)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