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潯四象
南潯四象
時間
1890 ~ 1949
地點
江蘇
相關人物
張石銘、劉錦藻、劉梯青、梅履中、劉鏞、張謇、張頌賢、張維岳、張靜江、張寶善、孫文、龐雲鏳、胡雪巖、左宗堂、慈禧太后、龐元濟、龐元澄、顧福昌、顧壽松、顧壽藏、顧壽明、顧乾麟、錢其琛
南潯四象
資料來源:國際在線
簡介:

崛起於清朝末年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黃狗」,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絲商群體,其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堪稱一奇。

背景:

有著‘中國小萊茵河’之稱的‘頔塘運河’成為早期‘湖絲’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這條水上絲綢之路,催生出了以「四象八牛」為代表的富可敵國的南潯絲商,在中國近代絲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頔塘運河開鑿於西晉太康年間,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自湖州東門迎春橋經南潯至江蘇平望與京杭大運河相通,是大運河的重要支線。南潯古鎮就是因為頔塘運河而生而興,是典型的運河聚落遺產,如今,頔塘運河還完好地保留著1.6公里長的故道。

地處太湖南岸的南潯,氣候溫和,河網縱橫密佈,水質清潔,土質豐腴,很早就是蠶桑之地。南宋時,南潯已是‘耕桑之富,甲於浙右’;明代,南潯‘輯里絲’初露頭角(輯里絲,又名‘輯里湖絲’,因產於南潯鎮輯里村而得名);清代,輯里湖絲成為浙江優質絲的代名詞,朝廷官服所用絲綢採購於此,絲綢成為南潯人的衣食之源和經濟支柱。

頔塘運河的開通,為南潯的蠶絲業走向世界提供了通道,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流通的便利,使得南潯經濟空前繁榮,清末民初就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一躍成為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

南潯古鎮內隨處可見帶著歐式風格的高樓宅院,引領了中西合璧建築藝術的先風,見證了南潯同西方交往密切的歷史;這些大宅大多建於1928年前後,影響力較大的是張石銘的‘懿德堂’,有江南第一宅的美譽;此外還有劉錦藻的‘貽德堂’、劉梯青的‘淳仁堂’、梅履中的‘承五堂’等。

清末民初,南潯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諺語;「象」指擁有財產百萬以上的豪富,50萬至百萬者稱為「牛」,30萬至50萬者稱為「狗」。人們以三種動物形體的大小來標明絲商富豪財產的多少,甚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