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兵敗野人山
兵敗野人山
時間
1942年05月01日 ~ 1942年07月
地點
緬甸、印度
相關人物
杜聿明史迪威羅卓英陳納德、亞歷山大、羅又倫、孫立人
兵敗野人山
資料來源:雲南省圖書館
簡介: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地帶,是一條長達400公里的狹長河谷,這裡山嶺縱橫,河流密佈,傳說有‘野人’出沒,當地人叫做胡康河谷;所謂‘胡康’在緬語當中就是‘魔鬼出沒的地方’。

背景:

1942年3月8日,失魂落魄的英國人像過街喊打的老鼠一般逃出了緬甸;打了4年仗、已經疲憊不堪的中國人拼了血本派出最精銳部隊,遠離家鄉來到異國和大英帝國組成盟軍,本想守住這個為中國運送海外戰爭物資唯一的出海口,但仰光的過早失陷,導致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失去了作戰意義。

日軍對緬甸作戰非常重視,投入了第33、55、18、56四個精銳師團外加一個第5飛行師團。但當時遠征軍司令部包括指揮官史迪威、羅卓英等對敵情並不明瞭,漏算了精銳的56師團;並且日本投入了400多架飛機助戰,而戰前英軍承諾提供掩護的100架戰機卻根本沒有到達緬甸,而是飛到了他們認為更重要的北非戰場,只有陳納德的25架飛機與日周旋,戰場的制空權完全落在日軍手裡。

1942年4月中旬,日軍從東線側翼突破盟軍防線,日軍主力從東線奮進北上,以期包抄圍剿中國遠征軍主力。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總司令,決定作戰重心轉移至東線。此刻,英軍送來情報,說西線發現3000名日軍,防線有被撕裂的危險,在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參謀長史迪威和遠征軍第1路總司令羅卓英的嚴令下,原定用於補救東線危機的新38師、第96師以及200師主力之一部緊急西調。但英軍這一情報是完全錯誤的,遠征軍在西線撲空,只好再掉頭東進,來回折騰了500公里,疲於奔命,且耽擱了3天時間。即使在這樣情況下,第200師仍通過夜戰一舉拿下東線東枝城,準備繼續攻擊前進,以切斷日軍退路,解除遠征軍後路被斷之危局。

此時,杜聿明的方案是,繼續將主力移往東線,堅決阻止日軍插入我側後(事後證明,這一判斷極為準確)。按這一作戰思路,戰局的結果是我放開中路,日軍第55師團、第18師團從中路長驅直入,切斷英軍和中國遠征軍之間的聯繫,英軍退往印度,而中國遠征軍由中路移到東線,全軍以和邦為軸心,成扇形向東北旋轉後撤,安全退往中緬邊境地區,固守密支那、八莫、東枝防線,這是個萬無一失、絕對保險的方案。雖不能達成出國作戰的主要目標——佔領仰光,確保滇緬公路安全,但與日軍保持一個僵持局面沒有太大的問題,並且這一態勢更有利於爾後的反攻。

可這時史迪威和羅卓英卻連續四次下令:攻下東枝後,除留下第200師繼續進攻和邦、萊林一線外,其餘部隊轉向中線,進行根本不可能的「曼德勒會戰」。

按杜聿明的看法,這一錯誤調動正好與戰場形勢南轅北轍,前景凶多吉少。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戰場上,杜聿明有敏銳的直覺和正確的判斷,但卻往往沒有堅持自己判斷的決心,此刻依然如此。杜聿明沒有堅持己見,而是服從了史、羅的命令,結果戰局急轉直下,最終導致了全面崩潰。他自己後來也承認:「我的最大責任是1942年4月19日未與史迪威、羅卓英徹底鬧翻,未能獨斷專行,下令第5軍全部向棠吉(東枝)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