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黃金十年
黃金十年
時間
1927年04月18日 ~ 1937年11月20日
地點
中國全國、南京、江西、東北、
相關人物
蔣中正
、
宋子文
、俞飛鵬、徐庭瑤、錢昌照、
翁文灝
、
胡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黃金十年,又稱南京十年、十年建設,通常是指國民政府從1927年4月18日定都南京,到1937年11月20日遷都重慶期間的中國歷史。1928年北伐結束後,中國國民黨領導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中國,開啟中華民國一段罕有的短暫盛世,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因此被譽為「黃金十年」。
背景:
一、政治局勢
民國成立以來,中國各派政治勢力持續競逐爭鬥,軍閥割據、國共衝突導致內戰不斷,政權紛擾使國家建設陷入空轉。1926年蔣中正率軍北伐之後,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了以蔣中正為首、相對鞏固而穩定的一黨執政威權統治。儘管中原大戰與國共內戰等零星戰事仍在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中國總算得以較有系統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二、經濟困境
財政方面,國民政府僅能掌握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幾省稅收,其他省表面上服從中央,收入卻不上交。中央無法獲得田賦收入,各地方稅收也十分混亂。而佔總收入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關、鹽、統三大稅收,也因晚清及北洋政府向外舉債而早被當作抵押。加上戰事頻仍,軍費開支龐大同時要償還前清政府所定條約債務,國民政府可說處境惡劣。
Top
事件過程:
一、工商業發展
1928年,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使用度量衡制和國際標準接軌。1931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主要是靠機制麵粉業、紡織業、火柴業這三大行業以兩位數水準高速增長,雖有內憂外患,中國經濟還是得到長足發展。然而當時中國處於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過渡階段,現代工業僅佔GDP一成左右,對國家強大更具重大作用的鋼鐵製造業、機械製造業等也尚未大幅發展。中國當時少數的現代工業,主要掌握在外國資本手中,尤以日資為主。
二、財政整頓
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建立起統一稅務機構,全面整頓各地稅務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政、擅自截留中央稅款等問題。並在1928年10月,宣告關稅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後和外國政府多次談判,通過四次關稅改革,使海關關稅大為提高,政府財政收入大增。1930年更裁撤全國釐金而徵收貨物統稅。國府努力穩定物價、償還國債、實施法幣、禁用銀幣、統一全國幣制,對外貿易也累積盈餘為外匯存底。然而償債、軍費及建設費用龐大,政府仍須以借貸來維持。
三、基礎建設
黃金十年期間,鐵路修建達2萬餘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多公里。建設鐵路及公路,為備戰而特別發展 蜀、黔、湘、陝、隴、豫連貫公路。1936年8月,「粵漢鐵路通車」。同時也建立電話網路;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等。
四、政治體制
黃金十年期間,國民政府依據孫文所創之建國大綱實施「訓政」,以培養國民施行憲政等能力,實為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1928年10月,蔣介石發表訓政時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設置外交研究委員會,研究廢止不平等條約之步驟。1931年6月,國民政府制定《訓政時期約法》,確立以黨領政的政治體制。1936年,國民政府制定憲法草案(五五憲草),準備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實行憲政,結束黨治,還政於民。然而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制憲國民大會延至1946年才召開。
五、國民教育
南京十年這段時間,國民政府首重教育,開始訂定學校設備與課程標準,積極參與鄉村重建,辦學校、設醫院,致力掃除文盲,推廣國語作為標準語言。1929年初等教育就學率僅17%,到1936年已增加為43%。
國民教育方面, 1934年2月,蔣中正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強調道德價值,推行衛生現代生活方式,提倡禮義廉恥之紀律、品德、秩序、整潔等習慣。
六、司法制度
國民政府藉外交手段逐步收回部分租界和外國在華之特權,並相繼頒布《中華民國刑法》、《中華民國民法典》、《中華民國行政訴訟法》等基本大法,司法體系漸趨完備。
歷史影響:
一、提升國家形象
十年建設期間,中國在各方面都朝向現代化發展,呈現一片新氣象,1951年9月19日美國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曾在國會報告:「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大幅進步的建制」。
二、內憂外患,終致功虧一簣
十年建設期間,中國持續動亂,1930年爆發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等聯合發兵,與蔣介石大戰,雙方投入兵力超過130萬人,死傷超過30萬人,戰火擴及河南、河北、湖南、湖北諸省,投入之軍費佔國家預算40%以上。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件,國民革命軍面對日軍採取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淪陷於日軍手中,同時也失去東北的工業。1937年爆發七七事變,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中國陷入全面抗日戰爭,黃金十年就此結束。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