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國民黨成立
國民黨成立
時間
1912年08月25日 ~ 1913年11月
地點
上海、北京
相關人物
宋教仁
、
孫文
、
黃興
資料來源:DBC數碼電台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存在於1912年至1913年間的國民黨是宋教仁建立於中華民國初年、主張內閣制的民主政黨;與日後孫中山由中華革命黨所改組的中國國民黨既有關係也有區別。
912年8月5日至11日,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分別派代表共同磋商合併事宜。1912年8月25日,國民黨成立大會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
1913年3月,由於宋教仁被刺殺一案,7月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另組中華革命黨,國民黨陷入分裂。1913年10月國會選舉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背景:
中國同盟會原是秘密的革命團體,在1912年3月公開化後,吸收了很多新會員,仍能堅持革命理想;但由於孫中山於1912年3月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加上後來第一次唐紹儀內閣於6月請辭,使同盟會在中央的政治勢力消失;袁世凱遷都北京後,把持政局,而在北京亦有很多前清的舊官僚,同盟會受舊勢力包圍,加上部份保守派及同盟會的分支—民社及光復會,組成了共和黨,同盟會聲勢大不如前。
宋教仁為了避免同盟會分崩離析,並為了實現他自己的內閣政治理想,以及確保同盟會在北京臨時參議院的席位保持多數,不顧部分同盟會會員的反對,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組成了國民黨,目標是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組成國民黨的內閣,掌握政治實權。
另一方面,與同盟會等革命主張向來南轅北轍之君主立憲派人士,也結合民主黨、共和黨、統一黨三黨成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權。
Top
發生過程:
一、各黨聯合成立國民黨
1912年8月5日至11日,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分別派代表共同磋商合併事宜。
8月13日,中國同盟會發布了改組為國民黨宣言。8月14日,孫中山和黃興為中國同盟會改組國民黨一事,在上海聯合致電中國同盟會海外各支部以徵求同意。
1912年8月25日,國民黨成立大會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該黨由中國同盟會(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等五團體改組而成。國民黨的人事組織有理事九人、參議三十人、候補參議十人及名譽參議七人。九位理事分別是: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王寵惠、王人文、王芝祥、吳景濂、張鳳翽及蒙古人貢桑諾爾布,以孫中山為理事長;因為孫中山亦是當時全國鐵路督辦(總部在上海),故此實際黨務則由宋教仁代理。
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中華民國國會選舉中,國民黨若不計跨黨人士,在參議院274個席位中贏得132個席位,在眾議院596個席位中贏得269個席位,在參眾兩院中成為第一大黨,代理事長宋教仁可望成為國務總理。
二、宋教仁遇刺與國民黨分裂
在國會正式召開第一次會議之前,袁世凱發電召宋教仁赴北京面商國事,宋教仁認為大局已定,遂毅然起行;不料在1913年3月20日晚上10時於上海火車站被行刺,兩日後去世,時年32歲。
「宋案」發生後,國民黨內一致認為袁世凱是幕後主謀;但在追究責任的方式上意見分歧:孫中山力主立即起兵討袁,趁袁世凱的軍費(即是善後大借款,共兩億銀元)尚未到手,首先發難,但與會者只有戴季陶一人贊成;其餘的黨員支持黃興的建議用法律起訴的方式去控告袁世凱,理由是國民黨沒有任何強大的兵力,加上其時是民國時期,是現代共和政體,國民黨又是國會中的多數黨,應該訴諸法律而不是武力,若袁世凱公然撕毀法律,到時再起兵亦不遲。
故此國民黨首先請江蘇都督程德全向國會提出成立特別法庭去處理「宋案」,但被國民黨籍的司法總長許世英駁回,他認為訴訟應由地方法庭開始,不可越級,成立特別法庭是干預司法獨立。另外同時只有孫中山要求國民黨籍的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及廣東都督胡漢民宣佈獨立,但三督馬上回覆沒有足夠的實力;而孫中山在武漢進行的地下活動又被黎元洪搗破,其他國民黨員包括黃興,則只靠法律起訴的方式去控告袁世凱,忽視積極的軍事佈署,令袁世凱可以對國民黨先發制人。
當袁世凱向六國列強商議的善後大借款繞過國會程序到手之後,受到國民黨的國會議員及國民黨人湖南都督譚延闓、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四位都督反對,此時孫中山自知不敵,為了國民黨不被袁世凱及北洋軍閥剿滅,願意用和平方式解決「宋案」,但袁世凱堅持撤換國民黨籍都督李烈鈞、柏文蔚及胡漢民。1913年7月,孫中山在上海召開黨務會議,決定興師討袁,發動「二次革命」。
7月12日,李烈鈞首先宣佈江西獨立,接著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及重慶亦宣佈獨立,黃興被任命為討袁軍總司令。但不到兩個月就被袁世凱的部下及滇軍唐繼堯所擊敗。孫中山、黃興、李烈鈞、柏文蔚、陳炯明、陳其美、胡漢民等國民黨領袖相繼流亡日本。
孫中山在檢討「二次革命」失敗原因時發現國民黨「宋案」後未能即時討袁,以致令袁世凱收到善後大借款後對國民黨先發制人。有鑒於此,孫中山決定將國民黨改變成為一個充滿革命精神、行動一致、只服從孫中山一人的中華革命黨,再進行討袁。然而黃興、李烈鈞、柏文蔚、陳炯明等不願加入,另組歐事研究會,對外仍用「國民黨」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反袁。國內的國民黨本部,則將孫、黃等參與「二次革命」的人的黨籍取消,劃清界線。國民黨處於分裂狀態。
三、袁世凱下令解散
袁世凱並未因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而立即將它定為非法組織,因為國民黨仍是國會的多數派,而袁世凱需要國會選舉他為正式的大總統。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被國會選為正式大總統,11月袁世凱即下令解散國民黨。
歷史影響:
袁世凱獲選為大總統之後,野心盡現,11月下令解散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之後,國會即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陷入癱瘓。1914年1月,袁世凱更下令解散國會,成為一人專政局面。此時楊度等籌安會成員也開始醞釀輿論,為袁世凱的稱帝鋪路。
國民黨的成立原本是為實現共和體制之政黨政治理想,可惜不敵當政者袁世凱的野心,成立甫滿一年即被迫解散,僅成為袁世凱合法取得正式總統地位的工具。
孫中山在檢討「二次革命」失敗原因時認為,國民黨「宋案」後未能即時討袁,使袁世凱收到善後大借款後對國民黨先發制人,而根本原因是國民黨已逐漸失去同盟會時期的武力革命精神。「二次革命」期間,很多黨員否定暴力革命,期望以政治方式解決國內問題,然而不僅未能如願,反而助長野心專制的氣焰,因此孫中山決心再造以革命奮鬥為訴求的「中華革命黨」。此種「黨政軍合一」的原則一直持續了數十年。
Top
一九二O年一月一日,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黨證
中國國民黨本部之印
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所用…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