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塘沽協定
塘沽協定
時間
1933年05月31日
地點
塘沽
相關人物
何應欽
、徐祖詒、熊斌、武藤信義、
岡村寧次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塘沽協定》是因九一八事變及後續的錦州與熱河戰役皆不戰而棄,日軍取得東北及華北區域優勢,北平、天津等要處直接遭受日軍威脅,原本在華北的軍閥勢力也有通敵自立之嫌,於是中華民國被迫於1933年5月31日與日本陸軍簽定停戰協定。
協議規定中國軍隊撤至延慶、通州、寶坻、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以上地區以北、以東至長城沿線為武裝區,變相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佔領,並允許日軍出入綏東、察北、冀東等地區,取得侵佔華北的更有利條件。而中國政府則藉此爭取時間,作全面抗戰之準備,華北亦暫時得到兩年的安定局面。
背景:
一、日軍入關,華北難保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中國東北,並繼續向關內挑釁。1933年1月,日本關東軍決議攻佔熱河,3月3日,張學良部下湯玉麟棄城而逃,日軍佔領熱河,並進攻長城各關口,宋哲元指揮國民革命軍29軍在長城各口奮力抵抗,3月6日,蔣介石更秘密離開南昌北上保定,部署和督勵抗戰。是役,國軍在喜峰口一帶曾獲得局部勝利,日軍一度難以攻破,最後不得已繞道采包圍戰術,於是冷口、界嶺口、古北口(古北口是由於漢奸帶領日軍從山路經豁口越過長城包抄才得以攻破的)等地先後為日軍攻破,進而引發冀東察東作戰,國軍以少戰多,數日內即使日軍傷亡達八百九十人,然而國軍兵力不足,退至通州防線。日軍一方面迫近北平,一方面資助華北舊軍閥齊燮元、白堅武、石友三等人,企圖組織華北聯合自治政府。
二、日本形勢需要,暫時停戰
1933年3月,日本宣布退出國聯後,國際地位日趨孤立,國內政治情勢也產生變化,為了先鞏固東北,決定主動提出休戰。5月,中華民國政府權衡之後,在汪精衛主導下,經日本使館代辦中山詳一、日本陸軍副武官永津佐比中佐與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晤談,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內政部長黃紹竑、張群、蔣伯誠等委員詳密相議後,遵照中央意旨,派委任的全權代表參謀部總務廳長熊斌中將、參謀徐組詒與日方進行停戰談判,並發表停戰協議文,日軍方面則由關東軍副參謀長代表岡村寧次少將,代表日方在塘沽簽署停戰協定。
Top
發生過程:
1933年5月30日,中、日雙方在塘沽會晤,中方首席代表為參謀本部廳長熊斌,日方首席代表為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下午4時雙方交換全權證書,31日上午9時半,停戰談判正式舉行。
岡村寧次首先提出停戰協定草案,並說明這是關東軍的最後案,一字不容更改,要求中國代表在上午11時前作允諾與否的答覆,對中方代表熊斌提出的《中國軍代表停戰協定意見書》,棄而不顧。雙方相持到10時50分,離最後時限只有10分鐘,熊斌被迫在一字不容修改的日方提案上簽了字。
1933年5月25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於密雲接受何應欽之軍使參謀徐祖詒所陳之正式停戰提議。5月31日上午十一時十分,關東軍代表陸軍少將岡村寧次,與華北中國軍代表陸軍中將熊斌,在塘沽簽訂停戰協議。
塘沽協議內容如下:
關東軍司令官元帥武藤信義,於昭和8年5月25日,在密雲接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所派軍使、該分會參謀徐燕謀所提出的正式停戰提議。依此,關東軍司令官元帥武藤信義,關於停戰協定,委任全權于該軍代表關東軍參謀副長少將岡村寧次,在塘沽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所委任的停戰協定全權、華北中國軍代表、北平分會總參議、陸軍中將熊斌,簽訂停戰協定於下:
一、中國軍隊一律迅速撤退至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香河、寶坻、林亭口、寧河、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爾後,不得越過該線,又不作一切挑戰擾亂之行為。
二、日本軍為證實第一項的實行情形,隨時用飛機及其他方法進行監察中國方面對此應加保護,並給予各種便利。
三、日本軍如證實中國軍業已遵守第一項規定時,不再越過上述中國軍的撤退線繼續進行追擊,並自動回到大致大城一線。
四、長城線以南,及第一項所示之線以北、以東地區內的治安維持,由中國方面員警機關擔任之。上述員警機關,不可利用刺激日軍感情的武力團體。
五、本協定蓋印後,即發生效力。
歷史影響:
一、對民心輿情的影響:
塘沽停戰協定等於默認日本佔據東北、熱河等地,又危及華北主權,因此受到中共反對,並發表「為反對國民黨出賣平津華北宣言」,鼓動民意;1933年6月2日,行政院特發表聲明,解釋此一協定只及於軍事,不涉及政治,亦即不涉及主權交涉。然而日本的進逼和國民政府的退讓態度,已經引起民眾愈來愈激烈的不滿。
二、對中日戰爭的影響
1933年6月上旬,中國軍隊完全撤出協定規定的防線,日軍亦撤出第六、第八師團,但將騎兵團留駐玉田,將鈴木旅團留駐密雲,執行協定中「監察中國軍隊」的權力,並為後來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儲備力量。
塘沽協定也加深了蔣介石與日一戰的信念,中國政府藉此爭取時間,作全面抗戰之準備,華北亦因此暫時得到兩年的安定。
Top
中外雜誌 47
‧
危城北平與西安事變 抗戰採訪錄第二章
中外雜誌 89
‧
齊白石自述編年﹙五)
中外雜誌 97
‧
西安事變中的馮欽哉
中外雜誌 103
‧
公共衛生元老方頤積博士
中外雜誌 150
‧
徐永昌勳名有自(續完)
中外雜誌 163
‧
一個工程師的自述 「九一八」事變前後(下)-狀遊八十年之十二
中外雜誌 175
‧
愛國老人方覺慧
中外雜誌 257
‧
何應欽傳奇(一﹚
中外雜誌 319
‧
戰前何應欽在華北 忍辱負重備戰雪恥
中外雜誌 321
‧
政壇秘辛錄 張厲生綏服馮玉祥
中外雜誌 336
‧
回憶黃杰上將──酒邊慷慨說潭州
‧
儒將黃杰傳奇
中外雜誌 337
‧
陳銘樞新傳(三)
‧
陳銘樞新傳(四)
中外雜誌 368
‧
中外名人傳(三十一)
東方雜誌 499
‧
中日事件失敗後國聯應如何改造
東方雜誌 500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01
‧
時事日誌
東方雜誌 509
‧
現階段日蘇關係的分析
東方雜誌 512
‧
日本外交政策之動向與國人應有之認識
東方雜誌 527
‧
日貨傾銷與海關進口新稅則
東方雜誌 570
‧
平衡預算中的華北走私問題
‧
華北走私問題之諦視
東方雜誌 579
‧
戰爭與和平間的一個階段
東方雜誌 592
‧
美國遠東政策之檢討
東方雜誌 595
‧
續開之中日局部戰
東方雜誌 596
‧
冀東偽組織下的苛捐雜稅
東方雜誌 599
‧
民族解放戰爭與婦女
東方雜誌復刊 878
‧
記留法同學對意外交的一幕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