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塘沽協定
塘沽協定
時間
1933年05月31日
地點
塘沽
相關人物
何應欽、徐祖詒、熊斌、武藤信義、岡村寧次
塘沽協定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簡介:

《塘沽協定》是因九一八事變及後續的錦州與熱河戰役皆不戰而棄,日軍取得東北及華北區域優勢,北平、天津等要處直接遭受日軍威脅,原本在華北的軍閥勢力也有通敵自立之嫌,於是中華民國被迫於1933年5月31日與日本陸軍簽定停戰協定。

協議規定中國軍隊撤至延慶、通州、寶坻、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以上地區以北、以東至長城沿線為武裝區,變相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熱河的佔領,並允許日軍出入綏東、察北、冀東等地區,取得侵佔華北的更有利條件。而中國政府則藉此爭取時間,作全面抗戰之準備,華北亦暫時得到兩年的安定局面。

背景:

一、日軍入關,華北難保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中國東北,並繼續向關內挑釁。1933年1月,日本關東軍決議攻佔熱河,3月3日,張學良部下湯玉麟棄城而逃,日軍佔領熱河,並進攻長城各關口,宋哲元指揮國民革命軍29軍在長城各口奮力抵抗,3月6日,蔣介石更秘密離開南昌北上保定,部署和督勵抗戰。是役,國軍在喜峰口一帶曾獲得局部勝利,日軍一度難以攻破,最後不得已繞道采包圍戰術,於是冷口、界嶺口、古北口(古北口是由於漢奸帶領日軍從山路經豁口越過長城包抄才得以攻破的)等地先後為日軍攻破,進而引發冀東察東作戰,國軍以少戰多,數日內即使日軍傷亡達八百九十人,然而國軍兵力不足,退至通州防線。日軍一方面迫近北平,一方面資助華北舊軍閥齊燮元、白堅武、石友三等人,企圖組織華北聯合自治政府。

二、日本形勢需要,暫時停戰

1933年3月,日本宣布退出國聯後,國際地位日趨孤立,國內政治情勢也產生變化,為了先鞏固東北,決定主動提出休戰。5月,中華民國政府權衡之後,在汪精衛主導下,經日本使館代辦中山詳一、日本陸軍副武官永津佐比中佐與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晤談,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內政部長黃紹竑、張群、蔣伯誠等委員詳密相議後,遵照中央意旨,派委任的全權代表參謀部總務廳長熊斌中將、參謀徐組詒與日方進行停戰談判,並發表停戰協議文,日軍方面則由關東軍副參謀長代表岡村寧次少將,代表日方在塘沽簽署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