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波茨坦宣言
波茨坦宣言
時間
1945年07月26日
地點
德國波茨坦
相關人物
杜魯門、邱吉爾、
蔣中正
、史達林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波茨坦宣言》又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由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蔣雖未實際與會,但仍署名共同發表,而實際有參與波茨坦會議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由於當時尚未對日本宣戰,因此7月26日並沒有在公告上列名簽字;直到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波茨坦公告》中再添補了史達林的名字。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因此這份宣言可以說是對大日本帝國所下的公開招降宣言。
背景:
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在歐洲的戰爭以勝利結束。遠東戰場方面,日軍的戰事屢遭挫敗,優勢喪失,而美國的原子彈已試爆成功。為了商討對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並確認蘇聯的動向,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丘吉爾(7月28日以後由新任首相艾德禮參加)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的第3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
Top
發生過程:
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三國首腦討論了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有關對日本戰後處置的方針,並通過一項由美、英、中三國代表簽署的決議,即《波茨坦公告》。中國雖沒有參加會議,但在電請蔣介石同意並簽字之後,於1945年7月26日共同發表。蘇聯則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波茨坦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給予日本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佈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佔領軍立即撤退。
歷史影響:
1945年7月27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內閣會議,決定不理會《波茨坦公告》的內容,堅決完成大東亞戰爭。29日,鈴木首相發表聲明,拒絕投降。直到8月6日、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9日,蘇聯開始對日作戰。8月10日,日本政府被迫透過中立國瑞士,向中、美、英、蘇發出乞降照會。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發表停戰詔書,向盟軍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
Top
中外雜誌 234
‧
裕仁天皇稱降幕後
中外雜誌 295
‧
共軍吞沒東北內幕
東方雜誌 799
‧
美國籌備初步討論對日和約
‧
論日本棉紡織業的水準問題
東方雜誌 801
‧
我國的對日和會應有的立場
東方雜誌復刊 831
‧
遠東如何淪陷﹝三﹞
Top
回上一層